唐代王維畫山陰圖 。(圖片来源: 公用领域 國立故宮博物院)
蘇軾稱讚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説的也無錯,但覺得淺了。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
這是一首大家都熟知的王維的一首詩啊。如果把其中的「閒」字改成了「靜」字,那就會意境全無。而恰好是一個閒字,更是無意的雕琢,也是人與花一體的意境。桂花開過自然要落去,就像一個閒靜的人,自然會安然如初。
王維的詩是多維時空與三維時空的組合
人閒説的是心裡時空,這心裡時空就不是三維的了,可以是更多維度的;當然花落就是三維時空裡的情景了。這裡的閒並不是一個形容詞,而是一個動詞了:五個字就是名詞與動詞的排列,而沒有形容詞的份了。
而下一句:「夜靜春山空」還是多維時空與三維時空的組合,夜擬人化,夜的靜也不是三維時空的,春山空説的就是自然環境裡的空間了,還是名詞動詞名詞動詞的組合,這裡的靜也成爲了動詞,而非形容詞。
接下來的「月出驚飛鳥」也是同樣的多維時空和三維時空的解讀。月這裡也可以理解成擬人化,其實月應該也是一個生命,也是多維時空的體現。
此詩看起來是字與字的組合,其實是多維時空與三維時空的組合。每一個字都擲地有聲,因爲他本來就是時空的體現,而不僅僅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那麽簡單了。
其詩多是這樣的異曲同工之妙,比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終南別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山中》);“清川興悠悠,空林對偃蹇”(《戲贈張五弟湮》),“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這裡每首詩都有一個空字,一個空字,完全可以理解爲多維時空的名詞。就像他的名字,也有一個多維時空的維字,看起來真是巧妙的安排。
王維何許人也 如何有如此深的詩歌造詣?
王維,其父曾為官,雖職級不高,僅為一名司馬,但也算有一定社會地位。其母姓崔,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崔氏對王維的影響深遠,不僅從小以佛法薰陶兒子,還親自為他取名「維」,字「摩詰」。合起來即為「維摩詰」,借的是《維摩詰經》中那位智慧通達、超然世外的居士之名。寓意潔淨無染、清明高遠,仿佛從一開始,王維的命運便與「出世」與「澄明」緊緊相連。
王維天資聰穎,容貌俊逸,年少便以才情斐然著稱。他不但詩藝高超,尤擅繪畫,精通音律,書法亦有極深造詣,甚至還擅長烹飪,可謂全才少年。15歲即入京城求學,21歲便考中進士,步入仕途,擔任太樂丞——管理宮廷音樂之職。他在17歲時便寫下那首千古傳誦的詩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少年王維初露鋒芒便震動文壇贏得「神童」之譽
開元九年,王維出任太嶽丞——雖然只是從八品的小官,卻職責非凡,屬於朝廷的「文化部長」角色,負責宮廷音樂的訓練與管理,有機會頻繁出入王公貴族之間,風頭一時無兩。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波令他命運急轉直下。他屬下在排演《獅子舞》時,誤用了象徵皇家專屬的黃色服飾,被視為僭越之罪,王維也因此被牽連,貶為濟州司倉參軍——管倉庫的地方小吏。
在濟州的四年裡,王維一度陷入人生低谷。原本春風得意,如今卻鬱鬱寡歡,郊外結交隱士,常生歸隱之念。他曾寫下「縱有歸來日,各愁年鬢侵」,以少年的心境哀歎人生之蹉跎。高處跌落之痛,在他心中盤桓不去。四年後,王維自覺看破紅塵,辭官歸隱,踏上人生首次隱居之路。然而,他終究放不下紅塵,於是不久又重返長安。
歸於長安的日子裡,王維一邊閉門研習佛理,一邊遊歷山水,結交文友。正是在這一時期,他結識了志趣相投的詩人孟浩然。這一「王孟」組合,日後被稱為山水田園派的雙璧。人生至此,王維有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蛻變——他開始接受命運、接納變化。少年時的淩雲壯志,漸漸沉澱為平常心;鋒芒畢露的鋒銳,也在山川之中被打磨成溫潤的光澤。他登山涉水,拜訪高僧道士,每一次歸來,心境便愈發安寧。自然山水緩緩流入他的詩境,也淨化了他內心的鬱結。
舉世無相識 終身思舊恩
但命運並未就此放過他。開元十九年,王維經歷了一場沉重的打擊——他深愛的妻子在難產中離世,而他們之間並未留下子嗣。中年喪妻,王維悲痛欲絕,自此終身未娶,獨自生活三十年。他形容枯槁,哀痛不已。此後,他將所有的思念與哀悼寄託於詩畫與佛法之中。
面對生死的考驗,王維並未沉淪。他依舊秉持士大夫的擔當與理想,三十四歲時,他主動前往洛陽毛遂自薦,獻詩于當時的中書令張九齡,表明願為國家效力。在唐朝,除了科舉,中樞大臣的推薦亦是仕進之路。張九齡賞識其才,次年便任命王維為右拾遺,官雖不大,卻職掌諫諍,是敢於向皇帝進言的正直之官。
重返朝堂的王維,雖心懷抱負,卻更具圓融之道。他不結黨營私,不參與權爭鬥爭,始終保持與各方適度距離——近之不媚,遠之不冷。這種不偏不倚的處世智慧,使他在官場如履薄冰中仍可穩步前行。
但真正的考驗到來了。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被罷相貶謫,取而代之的是權臣李林甫,就是那個口蜜腹劍,結黨營私,給大唐埋下亂局禍根的人。滿朝文武紛紛站隊避禍,而王維卻寫下《寄荊州張丞相》一詩,公開表達對恩師的懷念與忠誠: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
在人人自危的時刻,王維此舉無異於逆風而行,李林甫旋即將他外放至西域河西節度使幕府,擔任監察禦史兼節度判官。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人生中的第二個轉折開始了。邊塞生活讓他沉澱內心,也激發出強烈的詩意。他寫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樣的千古名句,被王國維譽為「千古壯觀」。他在邊塞寫下四十餘首詩作,將雄渾壯麗與深遠意境完美融合。
其間最膾炙人口的,莫過於《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短短四句,道盡離愁與友情,成為古今送別第一詩。
40歲後,王維擔任「知南選」,南下嶺南考察地方官員,途經襄陽時,特地前往探望老友孟浩然,不料對方已故。悲慟之餘,寫下《哭孟浩然》:
故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
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州。
他還親自繪製孟浩然畫像,懸於刺史亭中,此亭後被改名為「浩然亭」,紀念摯友之情。詩評家黃宗羲評曰:「情者,可以貫金石動鬼神。」這首詩不事雕琢,卻情深至骨。
半官半隱 輞川幽居
此事之後,王維更加明悟「人生無常」,其心境愈加曠達,正式開啟了「逍遙遊」的階段。44歲時,他在終南山輞川購得一座別墅,迎母同住,過上半官半隱的生活。母親去世後,他遵禮「丁母憂」,三年閉門不出,徹底隱居。
在輞川,他結識好友裴迪,兩人山水作伴,吟詩作畫,耕讀為樂,合著《輞川集》,名篇如《鹿柴》《竹里館》《辛夷塢》《木蘭柴》等,皆出於此。此間王維還繪有《輞川圖》,雖原作遺失,但其意境傳世。
他的代表作《山居秋暝》即出於此境: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風物清幽、心境澄明,是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極致體現。
安史之亂遭劫以《凝碧池》回轉
然而盛世終將覆滅。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起兵反唐,王維時年55歲,被迫留在陷落的長安。為避免被迫從賊,他服藥裝病,卻仍被羈押。安祿山迫其出任偽職,王維不得已接受,但始終心向唐室。當他得知宮廷樂師雷海青在安祿山面前怒斥逆賊而殉國時,寫下《凝碧池》以志哀: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安史之亂平定後,王維因這首詩,以及好友裴迪的力證與眾臣的保薦,得以免罪複官。唐肅宗見其心跡可嘉,重用之,任命為尚書右丞,官至從三品。
但王維此時已心無仕進之意。他在奏表中請求將輞川莊舍改為寺院,為母親祈福,這便是「清源寺」。61歲那年,王維請求皇帝准許弟弟返京團聚,奏表才遞交不久,他便與世長辭,葬於終南山下的清源寺側。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王維的一生,真正做到了「在塵不染,在世不俗」的境界。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