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图片来源:FRED DUFOUR/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5月21日讯】中共中央修订了2013年10月制定的“发布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并在昨天公布‘强调全国党政机关要过紧日子’,以腾出更多财政资源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这是该条例自2013年颁布以来的首次全面修订,内容涵盖11章63条,由中共中央与国务院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这一举措不仅反映了中共中央在经济困局中的政策思路,也引发了外界对中国财政状况与治理模式的广泛关注。
首先,从条例本身的内容与语气来看,其强调“从严从简,带头过紧日子”,本身就透露出一个明确信号: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已到了必须进行行政性开支压缩的地步。“过紧日子”本是对个体家庭或困难地区的形容词,如今却被用在全国党政机构层面,可见其财政收支的矛盾已十分突出。
过去十年间,中共政权曾透过一系列所谓的“八项规定”和“反腐行动”来打击官场腐败和铺张风气,但实际执行情况仍然存在落差,部分地区与部门奢侈浪费现象屡禁不止。从近年的具体案例来看,即使在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仍有大量地方政府投入巨资进行豪华办公、景观工程和无效建设。
例如,2023年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在“水系治理”项目中,将1193万元用于县政府办公大楼的仿古屋顶与外立面装修,并花费1305万元建设银色莲花雕塑、模拟椰子树等景观设施,这些支出与民生无关,实为另类“政绩工程”。
再如四川成都市金牛区,自2021年以来投入逾12亿元建设对外交流中心,装修使用进口石材、羊毛地毯与高价玻璃幕墙,绿化工程近700万元,资讯系统花费超过1.2亿元,甚至会议中心单平方米造价高达5489元。这些例子清楚表明,部分党政机关仍然习惯以’形象工程”的方式处理政务,而非节俭高效。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不得不问:这一轮“过紧日子”是否象征着中国经济正逼近崩盘?虽然当前尚难以断言中国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但若从一系列指标观察,包括地方政府债务飙升、房地产市场失速、消费信心低迷、青年失业居高不下等,可以看出中国正处于一场结构性衰退的前夜。所谓的“节俭令”与其说是政策调整,不如说是资源枯竭的表征。
至于这样的政策是否真能解决当前的经济难题,答案是否定的。严格公务开支虽然可以在短期内释出部分财政资源,亦有助于遏制官场浪费、强化纪律,但对整体宏观经济影响十分有限。中国当前面对的是内需不足、产能过剩、创新能力停滞等深层问题,而不是单靠节省公款宴请、削减办公楼装修就能化解。
有趣的是,这波政策出台后,网上流传一则半开玩笑的建议:干脆取消八千万体制内员工的食堂,让他们每天外出用餐,这样既能节省开支,也可拉动内需。这种说法虽带有讽刺意味,却也反映出公众对中国经济乏力的无奈与对改革迟缓的不满。理论上,体制内员工的外出消费确实能为小微餐饮带来一点活力,但这并非刺激内需的根本办法,因为问题出在居民整体收入下降与未来预期悲观。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轮“节俭令”背后,是否意味着当局已无更有效的经济政策工具?从过去数年来的政策走向可见,中共已多次尝试透过降准、放贷、补贴与基建刺激来拯救经济,但成效不彰。如今不得不回到’反腐”与“节俭”这类政治动员式的老方法,很可能说明高层决策已陷入“无计可施”的困境。
这不仅是一场财政技术调整,更是一种治理模式的再确认。当局宁愿透过严控纪律与作风来塑造节俭形象,也不愿面对更具挑战性的结构性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紧日子”不仅是预算上的选择,更是制度上回避改革的姿态。
总结来说,中央推行的“过紧日子”政策,在象征层面上是一种纪律与自我约束的再确认,在技术层面上是一种对财政紧缩的短期应对,但若不能伴随深层次的制度调整与市场信心重建,其作用将极其有限。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关键转折点,未来走向如何,不取决于办公楼是否节约,而取决于政府是否敢于真正面对问题,并做出实质性的改革选择。
(本文为《上报》授权《看中国》转载。原文链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上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