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原则”失效 台湾成为世界的常识(图)

作者:洪耀南 发表:2025-11-12 09:06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台湾
2025年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上,11月1日林信义在韩国庆州会晤高市早苗,双方会晤。(图片来源:中央社图)

【看中国2025年11月12日讯】2025年11月,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与台湾APEC代表林信义会面并公开合影,同月,台湾副总统萧美琴于欧洲议会大楼出席“对中议会联盟”(IPAC)年会,发表演说,强调台湾在全球民主与安全体系中的角色。这两起事件再次撕开北京“一中原则”的外交迷障。

中共的抗议声明照例使用“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等字眼,意图定调事件性质。然而,这样的语言制式已难掩其叙事正当性的日益流失,也无法阻止台湾与世界互动的愈加制度化与公开化。这不再只是台湾的外交突破,而是国际秩序结构性调整的具体体现。

话语主权的松动

中国对外长期强调“一个中国原则”,主张台湾属于中国领土,并要求他国不得与台湾有任何官方接触。然而,进入2020年代后,“One China Principle”与“One China Policy”之间的语义差异日益被凸显。

多数国家选择使用“一中政策”,其核心立场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对台湾主权地位保持战略模糊,不承认中国的领土主张,也不挑战或承认台湾独立。这种表述为外交操作保留空间,也有效弱化了北京语言叙事的垄断性。

“原则”代表北京版本的政治定义;“政策”则是各国依本国利益调整而成的外交实践。当“一中原则”不再是不可挑战的绝对真理,而是变成可以诠释、切割甚至否定的语言框架时,北京的话语权正在被去中心化。

准外交的制度突破

即使未与台湾正式建交,许多民主国家早已建立起功能性外交架构:美国的“美国在台协会(AIT)”具有准官方地位,其主任享有外交豁免;日本的“交流协会”与外务省高层对接,具实质外交职能;欧盟的“驻台经贸办事处”不仅处理经贸事务,也涉入议会交流与供应链合作。

此外,立陶宛、捷克等国更突破命名禁忌,使用“台湾代表处”而非“台北”,形成实质“准建交”态势。

这类做法即属于功能性外交(Functional Diplomacy),透过非正式但制度化的形式与台湾互动,无须主权承认,即能建立稳定合作关系,这是国际法与现实政治之间的灰色弹性区域。

北京威吓的失灵

中国过去善于利用经济手段对他国施压,以阻止其与台湾深化互动。然而,随着全球经济重心移动与供应链再布局,北京的惩罚手段正逐步失效:

台湾战略地位上升:作为半导体与科技核心节点,台湾成为多国不可取代的合作伙伴;

报复风险升高:中国若对与台合作国采取经济报复,往往伤及自身利益与国际声誉;

集体防卫机制强化:如欧盟建立“反经济胁迫工具”(Anti-Coercion Instrument),美国国会则重申联合国2758号决议未涵盖台湾主权归属,有力驳斥中方论述。

这些变化使得中国对台外交惩罚的边际效应递减,惩罚反而激化支持台湾的动能,形成“惩罚逻辑的反转效应”。

谁才是挑衅者?

过去,中国将台湾与其他国家的互动定性为“挑衅”。但如今,国际社会反而开始质疑:究竟是谁在改变现状?

G7近年公报逐渐减少提及“一中原则”,转而强调“台海和平与稳定”;欧洲议会与美国国会明确指出联合国2758号决议仅处理中国代表权,不涉及台湾归属;国际智库与政策圈更将台湾视为“印太民主防线”的重要一环,而非单纯的主权争议对象。

这是话语权力的根本性转移——台湾不再是敏感议题的边陲,而成为民主与区域稳定的核心。

战略的再平衡

美国及其盟友经常表达:“我们不支持台湾独立,但也不接受任何片面改变现状的行为。”这种双重否定式外交语言,实际上将“一中原则”去神圣化,转化为可以谈判与重新定义的地缘战略框架。

这种外交语言背后反映的是全球战略重心的重构:NATO新战略概念纳入台湾议题,视其为印太安全架构一环;东协文件日益倾向使用“以和平方式处理分歧”等中性语言,淡化对北京的认同;美国跨党派立法则持续反驳中国对“一中政策”与2758号决议的片面诠释。

当北京将“维持一中”与“维持和平”绑在一起时,国际社会却早已选择拆解此一等式。台湾不再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而是全球战略秩序的一部分。

“一中原则”的外交垄断正在终结

“一中原则”过去被视为不可质疑的外交共识,如今则成为各国根据本国利益重新诠释的弹性语言。在全球外交语境中,“一中”已从禁语转化为一个可以讨论、可以否定的命题。

国际社会早已学会在“承认北京为中国政府”与“支持台湾作为民主治理实体”之间找到操作空间。台湾的国际互动,从过去需要勇气的禁区,转为今日外交现实中的常识。

这不表示台湾已全面获得主权承认,却意味着:其存在已具备“事实承认”(de facto recognition)性质,在制度上被接受、在实践中被接纳。

世界不是在对抗中国的存在,而是在重新定义“中国”能代表什么、不能代表什么。“一中原则”不再是世界对台湾外交关系的终点,而是新的战略对话起点。

(本文为《上报》授权《看中国》转载。原文链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上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