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落马上将(图片来源: 合成图 今涛拍暗)
【看中国2025年11月8日讯】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制度的稳定与合法性,向来不是靠法律条文来维系,而是借由一波又一波的“高层清洗”来塑造权力稳固的形象。然而,当清洗变得频繁、涉及层级愈来愈高、每次整肃人数动辄破表,这已不再是强势领导的象征,而更像是一个陷入制度焦虑、急于修补信任裂缝的征兆。
2025年10月17日,中共一次性开除九名解放军高层,包括中央军委副主席、政治工作部主任与火箭军中将等核心人物,时机选在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前夕。表面上是“依法依纪处理”,实际上更像是一场高调的政治表演,试图透过大规模整肃向内外宣告:“一切仍在习近平掌控之中”。
类似的剧情,同样出现在政协与人大系统:
政协系统:11月1日,政协常委会一次性撤除九位专门委员会副主任。这批遭免职的官员多为“裸官”,配偶与子女长期定居海外,被媒体形容为“史无前例”的整顿行动。
人大系统:10月28日,人大常委会宣告七位代表被终止资格,涵盖军方、地方与首都北京等敏感单位,显示整肃已全面触及体制各层级。
这些几近同步的整肃,已不只是单纯的人事调整,而是反映出体制内部对“潜在不忠”高度敏感,甚至近乎系统性过敏。更令人关注的是,“清洗”已逐渐从非常手段,演变为制度运作的常态。
制度讯号?还是制度警报?
中共一向擅长将内部整肃包装成“依法治党”,对外声称是制度自净的表现。然而,在习近平时代,清洗已不再是例外事件,而是治理逻辑的一部分。
对内:整肃如同政治测谎,谁沉默、谁反应慢,就可能被视为潜在不忠。忠诚不再是基本假设,忠诚不绝对,绝对不忠诚,而是需要反复验证的“持续状态”。
对外:一次清除九名高阶将领,对国际社会是讯号:党对军权依然牢牢掌握。然而,当这样的动作变得频繁且成批进行,其实更像是“稳定幻象”下的权力焦虑,而非制度自信的展现。
清洗的背后,是制度剧场的扩大化——它既是惩罚,更是演出。从制度讯号演变为制度警报,显示中国体制正以高度集中来掩盖深层不稳。
是在修复制度?还是在暴露漏洞?
从政治学视角看,合法性应奠基于清晰的规则、稳定的程序与可预测的治理逻辑。然而,当中国的政治合法性愈来愈依赖强调领袖权威与高频率清洗,问题也愈来愈明显。
表面增强:官媒强调高层涉“重大贪腐”,以“依法办理”之名塑造反腐决心,试图维持人民对制度正义的信心。
实质削弱:但当整肃过程缺乏透明、罪名模糊、程序密封、讯息封锁,反而强化了外界对政治斗争与制度失衡的质疑。
反腐若有规范程序与资讯透明,本可强化制度信任;但当反腐沦为权力运作的工具,反而可能拖垮制度的正当性。
这些整肃事件不只是个别官员的“坠马”,而是整体政治信任机制正在崩解的缩影。当制度失去常规调整与更新能力,必须仰赖一次次非常处理来“校正方向”,其实早已进入合法性透支的阶段。
政治加速主义:看似掌控,其实自伤
若将这一波整肃视为“政治加速主义”的展现,我们会看到一个权力体系在高速运转下产生的三重代价:
1.高层回音室效应加剧:决策者只听得见赞声与附和,政策日趋封闭,错误难以校正。
2.中层官僚沉默化:表态可能成为风险,导致消极怠政、避事避责,破坏行政效率。
3.制度信任流失:当整体体系失去问责与修复机制,内部冷感与外部怀疑同步升高。
如此制度就像一颗高速旋转的陀螺,看似稳定,其实随时可能失衡。权力被推向极致,却缺乏自我约束,终将暴露出它的脆弱本质。
结语:清洗的真正意义
当一个政权需要不断清洗高层,才能“证明自己稳定”,真正的问题并不是谁下台了,而是这套制度本身是否还能正常运作。
习近平主导下的整肃常态化,也许能短暂压制动荡,但它同时揭示三大危机:权力过度集中、监控压力过重、信任快速流失。
真正值得追问的问题是:这个体制,还能撑多久?如果清洗无法带来制度改革与透明机制,那么整个系统将愈来愈依赖非常手段来维稳,而这样的依赖,最终将把政权推向崩解的临界点。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新世纪/央广Rti /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