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落馬上將(圖片來源: 合成圖 今濤拍暗)
【看中國2025年11月8日訊】在中國的政治舞台上,制度的穩定與合法性,向來不是靠法律條文來維繫,而是借由一波又一波的「高層清洗」來塑造權力穩固的形象。然而,當清洗變得頻繁、涉及層級愈來愈高、每次整肅人數動輒破表,這已不再是強勢領導的象徵,而更像是一個陷入制度焦慮、急於修補信任裂縫的徵兆。
2025年10月17日,中共一次性開除九名解放軍高層,包括中央軍委副主席、政治工作部主任與火箭軍中將等核心人物,時機選在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前夕。表面上是「依法依紀處理」,實際上更像是一場高調的政治表演,試圖透過大規模整肅向內外宣告:「一切仍在習近平掌控之中」。
類似的劇情,同樣出現在政協與人大系統:
政協系統:11月1日,政協常委會一次性撤除九位專門委員會副主任。這批遭免職的官員多為「裸官」,配偶與子女長期定居海外,被媒體形容為「史無前例」的整頓行動。
人大系統:10月28日,人大常委會宣告七位代表被終止資格,涵蓋軍方、地方與首都北京等敏感單位,顯示整肅已全面觸及體制各層級。
這些幾近同步的整肅,已不只是單純的人事調整,而是反映出體制內部對「潛在不忠」高度敏感,甚至近乎系統性過敏。更令人關注的是,「清洗」已逐漸從非常手段,演變為制度運作的常態。
制度訊號?還是制度警報?
中共一向擅長將內部整肅包裝成「依法治黨」,對外聲稱是制度自淨的表現。然而,在習近平時代,清洗已不再是例外事件,而是治理邏輯的一部分。
對內:整肅如同政治測謊,誰沉默、誰反應慢,就可能被視為潛在不忠。忠誠不再是基本假設,忠誠不絕對,絕對不忠誠,而是需要反覆驗證的「持續狀態」。
對外:一次清除九名高階將領,對國際社會是訊號:黨對軍權依然牢牢掌握。然而,當這樣的動作變得頻繁且成批進行,其實更像是「穩定幻像」下的權力焦慮,而非制度自信的展現。
清洗的背後,是制度劇場的擴大化——它既是懲罰,更是演出。從制度訊號演變為制度警報,顯示中國體制正以高度集中來掩蓋深層不穩。
是在修復制度?還是在暴露漏洞?
從政治學視角看,合法性應奠基於清晰的規則、穩定的程序與可預測的治理邏輯。然而,當中國的政治合法性愈來愈依賴強調領袖權威與高頻率清洗,問題也愈來愈明顯。
表面增強:官媒強調高層涉「重大貪腐」,以「依法辦理」之名塑造反腐決心,試圖維持人民對制度正義的信心。
實質削弱:但當整肅過程缺乏透明、罪名模糊、程序密封、訊息封鎖,反而強化了外界對政治鬥爭與制度失衡的質疑。
反腐若有規範程序與資訊透明,本可強化制度信任;但當反腐淪為權力運作的工具,反而可能拖垮制度的正當性。
這些整肅事件不只是個別官員的「墜馬」,而是整體政治信任機制正在崩解的縮影。當制度失去常規調整與更新能力,必須仰賴一次次非常處理來「校正方向」,其實早已進入合法性透支的階段。
政治加速主義:看似掌控,其實自傷
若將這一波整肅視為「政治加速主義」的展現,我們會看到一個權力體繫在高速運轉下產生的三重代價:
1.高層回音室效應加劇:決策者只聽得見讚聲與附和,政策日趨封閉,錯誤難以校正。
2.中層官僚沉默化:表態可能成為風險,導致消極怠政、避事避責,破壞行政效率。
3.制度信任流失:當整體體系失去問責與修復機制,內部冷感與外部懷疑同步升高。
如此制度就像一顆高速旋轉的陀螺,看似穩定,其實隨時可能失衡。權力被推向極致,卻缺乏自我約束,終將暴露出它的脆弱本質。
結語:清洗的真正意義
當一個政權需要不斷清洗高層,才能「證明自己穩定」,真正的問題並不是誰下臺了,而是這套制度本身是否還能正常運作。
習近平主導下的整肅常態化,也許能短暫壓制動盪,但它同時揭示三大危機:權力過度集中、監控壓力過重、信任快速流失。
真正值得追問的問題是:這個體制,還能撐多久?如果清洗無法帶來制度改革與透明機制,那麼整個系統將愈來愈依賴非常手段來維穩,而這樣的依賴,最終將把政權推向崩解的臨界點。
来源:新世紀/央廣Rti /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