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人”习近平更好地解读了中共和他的未来(图)

作者:陈静 发表:2025-07-11 10:1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解读中共的结局
解读中共的结局 。(图片来源: 手绘插画 看中国合成图 fuyin/看中国 )

1989年6月4日,天安门事件以血腥方式落幕,震惊世界。据中国红十字会当时的估计,死亡人数至少超过2000人,虽然中共官方长期拒绝公开死亡数据,但内部与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场镇压造成严重人道灾难。

事件爆发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由于公开同情学生、反对武力镇压(他曾在1989年5月19日凌晨现身天安门广场,劝学生退场,流泪说道:“你们已经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我来得太晚了”),迅速被认定为“动摇党的基本立场”。同年6月23日至24日,在由邓小平主导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赵紫阳被正式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开始长达16年的软禁生活,直到2005年去世。

同时,其政治秘书鲍彤也因“泄露机密”和“反党活动”被逮捕,后于1992年被判刑7年,成为六四事件中最高层被司法审判的官员。

在处理赵紫阳的命运问题上,中共内部出现激烈争论。根据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舵及后来被解密的中共党内资料显示,以王震、陈云为代表的强硬派主张对赵紫阳仿照审判“四人帮”的方式公开审判,声称其行为已构成“勾结敌对势力”、“分裂党的统一”。而邓小平则考虑到国际舆论与党的内部稳定,决定采取“软处理”策略,将赵软禁于北京北郊的富强胡同住宅,断绝与外界联系,并限制其与家庭成员见面。

邓的选择在当时是一种高明的政治妥协:既避免让党内出现“分裂审判”的先例,也控制了国际舆论风向,让整场事件逐步“淡出新闻”。这种“斗而不破”的手法,体现的是一种在权力集中与自我保护之间的微妙平衡。

对照今日的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在处理李克强的问题上则显得更加直接、冷酷与不留余地。李克强于2023年3月卸任国务院总理,原本预期会如历任总理一样转任全国政协主席,或留任中央层级,维持某种象征性地位,然而在“二十大”上,他却完全退出政治核心圈,被彻底边缘化。2023年10月27日,李克强在上海突发心脏病身亡,享年68岁。官方通报称其“因突发心脏病,经全力抢救无效逝世”,但缺乏细节,未见抢救地点医院名称、抢救时间、主治医师名单等。外界普遍质疑其死因及处理方式。

更令人震惊的是,李克强的遗体送至北京火化时,天安门广场未降半旗,央视未直播追悼会,全国亦无规模性公祭安排——与2019年李鹏去世时形成强烈反差。李克强的死不仅令人感到“政治上的冷处理”,更暴露出中共当前的政治生态已进入“极端清场”模式:不容留任何路线不同者,即便他曾是党内核心成员、总理十年,也不得拥有一丝历史温情或政治余地。

习近平对李克强的打压,从2013年他上台后逐步削减总理实权、垄断经济决策,到清洗“团派”人马(如胡春华、汪洋、陈希、刘延东等),再到李克强卸任后全面噤声,最后在其死后迅速掩盖一切,整个过程可谓毫不留情。而这种一人主导、全面“去异声”的治理逻辑,也让整个体制进入更脆弱的高度依赖与集中风险状态。

邓小平虽以铁腕闻名,但其保留政治回旋余地的做法,至少维系了一种“高层有限制衡”的治理结构。而习近平则几乎将“一尊体制”推向极致,不仅不给对手留活路,连给自己留台阶的空间也不保留,这种“宁可一起沉船”的政治思维,可能为中共未来带来不可逆转的崩裂风险。

历史终将记录这一切:赵紫阳成为中共改革终止的标志,也成为体制内反思的起点。而李克强之死,则很可能是当前中国政治进入封闭与极化阶段的历史分水岭。习近平将自己推上绝对权力的高位,却也因此失去了所有制度性缓冲与政治保险,一旦风暴来临,将再无赵紫阳式的“中间方案”,只剩孤注一掷的命运抉择。

邓小平比王震等人更为谨慎与审时度势。虽然他是武力镇压的直接决策者之一,但对赵紫阳的处理,他却选择了“低调清除”的路径。邓小平深知,若公开审判赵,不仅会将党内路线之争摊在阳光下,也会引发国际舆论与国内体制内更多震荡,使整个镇压行动暴露于更赤裸的血腥形象之中。

因此,邓小平选择将赵紫阳“软禁”——一种表面温和、实则绝对剥夺权力的方式。这既压制了改革派的声音,也让党的权威不至于出现裂口,同时保留一丝政治模糊地带,为未来可能的转圜或妥协留下空间。这是一次典型的“斗而不破”操作。

而习近平的权力逻辑,他没有更多的考量,因为自己是一尊,想怎样就怎么样,这种截然不同且更为激进的政治风格。在处理与自己风格不同的前总理李克强时,习近平选择了几乎毫不掩饰的“政治清场”:李克强不仅在任内权力逐步被架空,其突然死亡后的资讯发布、官方处理方式及全党全媒的冷处理,更让整个社会普遍感受到一种“不寻常的压抑与恐惧”。外界对其死因疑点重重,而习近平方面却拒绝任何透明或象征性追悼,反而更加强了“政治决断”的冷酷印象。

与邓小平留有余地的策略相比,习近平的选择显得更为孤注一掷。他不仅不愿给李克强留下政治象征空间,也不给体制内温和改革派任何喘息余地。这种“不给对手活路,也不给自己退路”的极端风格,让整个政治体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紧张与脆弱状态。党内高层人人自危,外部社会哀鸿遍野,体制运作陷入僵化。

这种极致的政治排斥行为,无异于把过去那种“斗而不破”的控制术式彻底舍弃,改为“谁不听话,谁就被消灭”的权力铁律。而这样的权力压缩空间,最终也将反噬习近平本人。他将所有可能成为“替代者”的人物一一抹除,却也因此使自己的政治责任与风险无限放大,一旦出现系统性危机,整个权力结构缺乏缓冲与过渡机制,势必剧烈崩塌。

可以说,习近平在清除李克强这一事件上的选择,恰恰是把中共政治斗争的“杀戮逻辑”推到了历史极致。他既不给别人留余地,也不给自己留活路,这种任性且僵硬的权力策略,最终可能不是带来稳定,而是种下崩溃的种子。历史终将记录这一切:如同当年赵紫阳成为一面镜子,今天的习近平,也会成为后人警醒的另一面镜子——一个用权力筑墙,却最终被墙所困的独裁者。

中共到了最后,连最后的虚假面具也扯下来了,成为赤裸裸的皇帝的新衣,让韭菜们一览无遗的情况下,看清了中共“假、恶、斗”的本质和真相,中共的来日已经不方长了,尽快脱离中共,是最明智的选择了,而且这个视窗期也不会长,等到大权旁落的习近平装不下去的时候,是不是中共也无法再维持下去了。

很多人很悲观,觉得中共“太强大”,没有希望,真的是这样吗?“强人”习近平,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解读啊。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