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评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如何解读?(绘图:Winnie Wang/看中国)
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浩浩汤汤。历朝历代名臣良将辈出,大奸大恶者亦不乏其人。有些历史名人盖棺却不能论定,评价两极。例如被后世称作官场“不倒翁”的裴矩,既是导致隋朝二代而亡的加速师,也是辅佐唐太宗巩固大唐江山的守护者。有人说他是佞臣,也有人说他是忠臣。换朝代就换个脑袋、性情大变?似乎并非如此。当然,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我们还得回溯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观之,错综复杂,见仁见智。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给出的答案倒是获得许多人的认同。
司马光《资治通监》说得透彻:“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意思是说有“明君”,大臣就正直。裴矩在隋朝为官时,隋炀帝刚愎自用,厌恶大臣说他的缺失,裴矩就谄媚隋炀帝,投其所好,是个佞臣。但到明君唐太宗时期,太宗以“纳谏”闻名,心胸宽广,鼓励大臣们直言不讳,且虚心接受,裴矩一改以往个性,直言敢谏,成为忠臣。关键不在裴矩身上,而是君王的问题。
裴矩能力卓越 身处乱世官运亨通
裴矩(547~627年),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本名裴世矩,后因避唐太宗名讳而去“世”字,单名矩。出身官宦世家,文采斐然。北齐时出仕,北齐亡后入北周;杨坚建立隋朝后,裴矩受到重用;隋炀帝时成为掌握朝政的“五贵”之一,更受宠信;隋亡后,任宇文化及之尚书右仆射;宇文化及败后,于窦建德麾下为官,为其制定朝仪;后归顺大唐,唐高祖授予官职;玄武门之变后,因功升任民部尚书,曾直谏唐太宗获赏识。贞观元年(627年)卒,追諡“敬”,终年80岁。
裴矩一生左右逢源、官运亨通。在改朝换代频仍的乱世中,侍奉过北齐、隋文帝、隋炀帝、宇文化及、窦建德、唐高祖、唐太宗,共三个王朝、七个皇帝。他学识渊博、能力卓越,而且非常勤奋、忠心为国,深得众多君王提携,委以重任。裴矩最突出的政绩集中在隋代,曾经参与隋文帝平陈之战;自告奋勇率三千兵平定岭南大规模叛乱,安抚二十余州。隋炀帝时代奉命经营西域,大力促进商业发展;费心收集西域各国的山川地理、人物风俗等资料,绘制地图,写成《西域图记》三卷;设法打击吐谷浑,离间、分裂、削弱突厥等国势力;打通中西商贸管道,促成西域四十余国臣服、朝贡,开疆拓土数千里等。
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为了革新吏治,特意用计,令人主动送钱财至官员府上,试探其廉洁与否。结果竟然真的有人敢收贿赂,唐太宗震怒,下令将其斩首示众,藉以杀鸡儆猴。裴矩出面力谏唐太宗,直言此官员的确该死,但太宗所用之手段陷人于罪,不符合“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古训。唐太宗一听确实有理,公开赞赏裴矩勇于直谏的行为,召百官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隋朝灭亡 裴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隋朝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勤俭、勤政闻名的隋文帝打下“开皇盛世”富足的根基,短短十余年就被隋炀帝挥霍殆尽。隋炀帝好大喜功,穷奢极欲。不仅大兴土木,开凿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等大型工程,役使民力太过,激起巨大民怨。又对外用兵,西巡张掖、亲征吐谷浑。更动用举国之力三次东征高句丽,征调数百万民夫和无数财物,致使大量民兵死亡,农村因极度缺乏劳动力,大片土地荒芜,经济重创,民不聊生。隋末民变四起,将领叛乱,最终推翻隋朝的统治。
后世认为,深受隋炀帝器重的裴矩对于隋朝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裴矩能历仕多朝,受诸位国君倚重,能力之强无可置疑。不过,自古以来,中国选官讲究“德才兼备”,一个人光有才能是不够的,排在才智之前的是“道德”。裴矩勇于任事、为官清廉,对隋朝和西域的贸易、交往均有卓越的贡献,但他为人诟病的部分在“人品”,以致引起后世争议。
司马光评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
裴矩聪明绝顶,是隋炀帝身边的大红人。他非常擅于察言观色,揣摩皇帝的心思。裴矩知道隋炀帝好大喜功、喜爱奢华,又贪图享乐,就想方设法迎合隋炀帝好强、摆阔的虚荣心,谄媚奉承,以巩固自己的权位名声。见隋炀帝滥用民力,黎民百姓痛苦不堪,社会经济衰败,不仅不劝谏皇帝,还出谋划策,加剧社会动荡。他进言“高句丽本为箕子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礼”,唆使隋炀帝胁迫高句丽王入朝,遭到高句丽拒绝后,隋炀帝借机下诏开战,此一战事直接导致隋朝断崖式的衰落和灭亡。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