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蕊夫人是名副其实的绝代佳人,蜀中才女。(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她原本只是青城山下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却因天赋异禀,走进了后蜀的深宫。她姓徐,也有人说姓费,青城山(今成都都江堰市东南)人,生得绝色倾城,才情更胜三分,自幼聪慧,擅长诗词歌赋。五代十国时期,群雄割据,战火纷飞,而在西南一隅的后蜀,却因她而多了一丝文情才气。自古才女不乏其人,然李清照、谢道蕴,容貌平凡;鱼玄机、薛涛,其文才却又略逊一筹。唯独她,美丽而非妖娆,聪颖又博学强记,是名副其实的绝代佳人,蜀中才女。
蜀主孟昶(935~965年)初见她时便心神俱醉,只因其姿容宛如花蕊初绽。孟昶立即封她为贵妃,赐号“花蕊夫人”。史书曰:“蜀主孟昶纳徐匡璋女,拜贵妃,异其色,号花蕊夫人。意花不足以其色。”记载中一显绝代风华。据《闻见近录》,孟昶曾赞叹道:“花不足以拟其色,美不足以称其姿。”宠爱之深,举国皆知。花蕊夫人喜爱牡丹与芙蓉,孟昶便命人在成都广植花卉。明代《舆地纪胜》记:“孟昶为其宠妃花蕊夫人广植芙蓉于内苑,又于州南城墙植之。”他一句“使成都牡丹甲洛阳”,便替成都赢得了“蓉城”的千年芳名。至今,成都仍因这段千年前的爱情佳话而简称“蓉”,定市花为芙蓉。她美得惊人,更慧黠、细腻、才气逼人,熟悉音律,擅长歌舞,成了帝王最信任的伴侣。史书记载,孟昶在处理政务时,常倚重花蕊夫人的才智,其言多被采纳。
百首宫词记芳华
在五代乱世中,花蕊夫人以一首首七言绝句,将蜀宫的日常、节日、欢乐与哀愁,写进了历史。她写三月樱桃初熟时的妃嫔闲游,也写夜深帘卷烛影斜的寂寞清愁,一首首都汇入《花蕊夫人宫词》一卷,是历代罕见的宫闱实录。这还要归功于宋人王安石,在熙宁五年(1072年)奉诏校定秦、蜀、楚三地献书时,发现了她的作品,这才使其流传后世。虽然今人对《花蕊夫人宫词》尚有争议,有人认为也有几首是前蜀夫人所写。无论如何,《宫词》那细腻真实的文字风格,无疑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全唐诗》收录了“宫词”四十余首,开创了五代宫词的新风。《宫词》贵就贵在记载了真实的宫廷生活。如“三月樱桃乍熟时,内人相引看红枝。回头索取黄金弹,绕树藏身打雀儿。”又如“雨打宫花一院香,丝丝无韵下银塘。绿窗人困春慵重,宫女还添绣阁凉。”诗中描画的场景生动而真实,也不乏宫廷里的日常琐事,饶有情趣。花蕊夫人笔下有春夏秋冬,有皇帝、宫娥、文臣、内监,他们排宴赏花、吹笛唱词、歌舞游猎,有梨园子弟演唱、有宫女学骑马,不仅写出了宫中之所乐,也写出了宫中之所忧。
如很有名的那首:“内人追逐采莲时,惊起沙鸥两岸飞。兰棹把来起拍水,并船相斗湿罗衣。”描写了宫女划船采莲的情景,水声、花影、嬉闹、喧歌,有声有色,宫女的天真烂漫之情跃然纸上。再如“杨柳阴中引御沟,碧梧桐树拥朱楼。金陵城共腾王阁,画向丹青也合羞”,这里花蕊夫人说的是:六朝故都金城和名满天下的腾王阁都难与蜀宫相媲美。真实地再现了后蜀的宫廷建筑实况。花蕊夫人的诗是难得的史料,她是第一个以“宫中人写宫中事”的词人,她的宫词突破了自唐以来都是由“外臣写事”的状况,后世文人赞其“以诗补史”,说得极是。她笔下的后蜀,不再是冷冰冰的历史词条,而是一座活着的王朝。
一首亡国诗 千年仍在哭
965年,北宋大军压境,赵匡胤一声令下,命大将王全斌率十万精兵,自关中挥师南下,直扑后蜀。兵锋所向,直逼“蜀中咽喉”——剑门关。剑门险峻,若能死守,或可拖延战局,争取转机。然而,孟昶在战与降之间徘徊不决。他派宦官王承业守关,未料此人胆小怕战,宋军尚未逼近便弃关而逃,令整个防线顷刻崩溃。宋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后蜀十四万兵马无人敢迎敌于阵前。宫中战与降的争执不休,局势岌岌可危。花蕊夫人此时泪洒君前,恳求孟昶集合兵力,拚死一战,也不失为蜀人之气节。然而她的苦谏,终究未被采纳。十二月寒风凛冽,宋军压城,万民惊惶。孟昶无力回天,只得披发徒跣,率群臣跪地出降,于升仙桥正式向宋军投降,将一国山河,亲手奉上。自此,三百年蜀地基业化为尘埃,后蜀亡。
成都破城后,君臣尽被俘虏。孟昶献表请降之后,被宋军“押解”北上。花蕊夫人作为后宫宠妃,自然也在被俘之列。那一路风雨兼程,从蜀地起伏的山水,到中原开阔的平川,她心如死灰,却仍强自镇定。据《舆地纪胜》记载,队伍行至利州葭萌驿站(今四川广元一带),一夜秋风骤起,天色昏沉。花蕊夫人借夜间停驻,独自走到驿站墙前,用指蘸水,在青砖残壁上缓缓题下一首〈采桑子〉:“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玉阶深院空回首,暮雨潇潇,旧梦迢迢,不见当年金步摇。”一字一句,似血泪凝成。“杜鹃”是蜀中常见的啼血鸟,也寓其心之哀痛。她知道,一行千里,从此与故国诀别。
随着宋军继续北上,花蕊夫人被一并带至汴京。当时北宋初建,赵匡胤为示宽容厚德,广纳贤才,常召降臣及故国宗室入宫问话。花蕊夫人是亡国妃子,她的诗才早在蜀中名声在外,她在失国途中所作的那首〈采桑子〉,情真意切,被宋将军转呈京师,引起文士侧目。赵匡胤听闻此事,大感兴趣。他不是不懂诗的人,也不是不懂人情的人。在战争刚告一段落、天下尚未定稳之时,一位亡国才女的命运,能体现新朝姿态。
于是,一道诏令传出,花蕊夫人被带入宫中。那一日,汴京城外细雨绵绵,金銮殿上,灯火辉煌。花蕊夫人一袭素衣,被引入大殿。她的面容微悲,眼睛却如秋水般清亮。殿上,新天子赵匡胤端坐龙椅,身着明黄龙袍,目光如炬,俯视着这位亡国的贵妃,座下文武百官鸦雀无声。这时,殿角的檀香缓缓升起,气氛凝重起来。赵匡胤的声音在大殿上回荡:“听闻夫人才华出众,今日可否赐诗一首?寡人欲知:你为何国而伤?”言语间带着几分戏谑,几分试探。花蕊夫人倏然抬头,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她的目光迎上那威严的帝王,不卑不亢,不畏不惧。刹那间,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紧接着,花蕊夫人的声音如寒冰破碎,字字清晰地传至殿角:“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来源:看中国专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