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
【看中国2025年7月22日讯】近日,审计署发布的《国务院关于202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受到广泛关注。
据报告信息披露,全国范围内的11个地区15户融资平台等通过发行非标金融产品、借款等方式,向1600多人、45家公益组织和村集体融资,新增隐性债务1.5亿元。
《中国慈善家》记者跟踪了其中一条线索,发现福建晋江市城投集团2020年向这个县级市的慈善总会借款10亿多,至今这笔巨款一直没还上。
2023年,这笔原本在账本上被标记为“借款”的慈善资金,性质被改为“委托”,意思是慈善总会委托城投搞理财增值的。事情引发争议后,晋江市城投集团承诺,将在两周内归还资金。
要理解这个事,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
慈善组织将善款用于理财增值,一直是慈善行业高度敏感的话题,一般慈善机构对此非常谨慎,因为包赚不赔的理财是不存在的,一旦导致慈善资金亏损,不仅无法向民政等慈善管理机构交代,更会让捐款人伤心,沉重打击捐款热情。
但要强调的是,在这个事中,晋江城投并不具备发布金融理财产品的资质,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改变说辞,这笔巨资的性质就是借款而不是委托理财。
这让人好奇,晋江市城投是怎么有能耐借到这笔巨资的。因为现行多部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慈善组织以投资名义向个人、企业提供借款”,“基金会不得向个人、企业直接提供与公益活动无关的借款”。
《中国慈善家》记者联系晋江市慈善总会办公室,但截至发稿前,未获得相关负责人的回应。这让人感觉,该机构对记者探寻这笔巨资的操作情况,相当冷淡,甚至可以说有排斥的态度。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被市里借走了10亿元以上的资金,而且5年都要不回来,审计署点明批评,媒体跟进采访,不正是索要这笔巨资的最好时机吗?
为何慈善总会的人让人感觉紧张兮兮,好像生怕说错做错什么,一声不吭。
将板子打在晋江市慈善总会身上,或许有失公允,借不借都为难。
设想一下,市城投集团是晋江市融资平台,而这个平台情况相当不妙。媒体报道,2024年9月,它的总债务为627.38亿元,其中短期债务占比达到46.96%,较2021年增加超12个百分点。
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其资金链紧张,急需外部资金输血。
一边是市里主要搞钱的政府平台缺钱,其后面是多少要吃财政饭的人、多少要付的政府账单,另一边又是慈善总会等账上躺着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的资金,“借款”是不是自然而然的事?
出借这笔10亿元善款,晋江市慈善总会还能不能正常运转要打个问号。从2002年成立至2024年6月30日,该机构筹款总额达47.54亿元,累计投入救助32.53亿元。
粗略一算,靠当地企业家捐款支持的慈善总会不致于因这笔借款破产,应该还能运转,但要说没有影响或可以忽略这个影响,叫人难以相信。
被揭穿向慈善组织借款后,晋江市让外人看到了其债务窟窿。
这事也让晋江市慈善总会陷入被动,因为它借出去的这笔10亿元巨资不合规,违背慈善法,应该受到查处。
而负有管理职责的民政部门在长达5年时间里,却对涉及巨资的不合规做法视而不见,管理形同虚设。
有人推测说,或许晋江民政发工资的钱,就来自于市财政靠城投“融”来的资金,这一切就好像是闭环,一切不合规、不合法的操作,也就好理解了。
这当然是网友的一种猜测,但问题是,当人们知道自个的善款可能会被“借给”政府用,变成隐形债务的一部分,还会在灾害时自发捐款吗?
晋江慈善总会被认为是全国首家县级民办慈善机构,可在这种具体案例中,再去区分官方的城投集团与所谓的民间慈善总会,已经没有什么意义。
它让人看到,在一些地方,慈善与政府的边界早已被打破,借慈善名义接受善款,有可能成为左手倒右手的政府行为。
无论是“借款”还是“委托”,都不妨碍这种救急操作。
话说回来,晋江市城投要是在两周内调集资金归还慈善总会,那么,它要是再借,还能借到吗?大家不妨猜猜。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微信公众号“四环青年”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