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前脚承认巴勒斯坦 后脚纽约街头急call川普求救(视频/图)

发表:2025-09-24 18:1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马克龙 纽约街头call川普
2025年9月23日,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期间遭遇尴尬一刻,马克龙的车队离开时被拦下,原因是他行经的道路已被封锁,为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让路。马克龙尝试与纽约警察交涉不果,其后又致电特朗普“求救”,但都未能成功。马克龙最后只能徒步30分钟前往法国领事馆。(图片来源:X视频截图)

【看中国2025年9月24日讯】(看中国记者杨天资编译/综合报导)就在昨日(2025年9月23日),纽约一个繁忙的午后,一幕充满戏剧性的外交插曲在街头上演。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说,正式宣布法国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地位后,选择步行返回法国驻纽约的外交使团。然而,他的行程被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管制打断——由于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川普)的车队需要通行,整条街道被纽约警方封锁。

马克龙纽约街头遭警拦下!急call川普求救 通话曝光掀热议

面对警方的拦阻,被困在街头的马克龙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当场拿出手机,直接拨通了造成这次交通堵塞的“主角”——特朗普的电话。根据法国媒体捕捉到的画面和后续报导,马克龙在电话中以一种半开玩笑的语气说道:“你猜怎么着?我现在被困在路上了,因为整条街都因为你而卡住了!”法国官员事后向媒体证实,电话的另一端确实是川普本人。

现场的警员对于拦下一国元首显得相当歉意,不断解释道“一切都被卡住了”。马克龙则向警方说明,他刚结束在联合国的演说,正与约十名随行人员一同前往法国外交使团。这通意外的电话不仅仅是为了化解眼前的窘境,马克龙巧妙地将其转化为一次即时的外交沟通。他趁机向川普提及了迫在眉睫的中东危机,表示“希望本周末能和你以及卡达讨论加沙问题”。几分钟后,街道重新开放,马克龙得以继续他的行程。一位亲近马克龙的消息人士透露,这次通话的氛围友好而温暖,两人还讨论了多项国际议题。

这个看似轻松的街头插曲,却发生在一个极其严肃的国际政治背景之下。就在这次通话前不久,马克龙站在联合国的讲台上,做出了一项与法国传统盟友美国立场相左的重大决定,而这个决定,正是当前以巴冲突愈演愈烈之际,国际社会反应的一个缩影。

西方国家立场的转变

马克龙昨日的宣告,是法国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此举并非孤例,而是近年来西方世界对以色列-巴勒斯坦问题态度转变的一部分。自2023年10月新一轮加沙冲突爆发以来,随着加沙地区人道主义灾难的加剧,国际社会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的批评声浪日益高涨。

根据提供的资料,截至冲突爆发后近两年,加沙已有超过六万五千人死亡。这场被部分观察家形容为“种族屠杀”的战争,使得许多过去在以巴问题上相对支持以色列或保持中立的西方国家,逐渐失去了耐心。去年(2024年),西班牙、爱尔兰等欧洲国家率先宣布承认巴勒斯坦。而到了本月(2025年9月),这股浪潮进一步扩大,英国、加拿大、澳洲、葡萄牙等国也相继在法国之前加入了承认的行列。

这一系列的承认行动,在国际政治和外交层面上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它首先是对以色列政府持续在加沙进行军事行动以及扩大屯垦区等行为的明确不满。其次,这也是对长期以来未能有效落实的“两国方案”的再次肯定。更深层次地,这股浪潮被视为对美国的一种间接施压。美国作为以色列最坚定的盟友,多次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动用否决权,阻止了要求以哈双方立即停火的决议草案,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因此,盟友们纷纷选择承认巴勒斯坦,无疑是向华盛顿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

冲突的根源:百年未解的民族与土地之争

要理解当前局势的复杂性,必须回溯到以巴冲突的历史根源。这场争端的种子在一百多年前就已埋下。1917年,英国发布《贝尔福宣言》,承诺在当时阿拉伯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巴勒斯坦地区,协助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家园”。这一承诺为后续的冲突奠定了基础。

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著名的第181号决议,即“巴勒斯坦分治方案”,计划将该地区划分为一个阿拉伯国和一个犹太国。然而,这个“两国方案”的最初版本从未得到完全实现。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随即引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凭借其军事优势及美国等大国的支持,以色列在数次战争中获胜,并逐步占领了原定划归巴勒斯坦的土地。

与此同时,巴勒斯坦内部的政治分裂也使其建国之路更加崎岖。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长期被国际社会视为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代表,并演变为今日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但与此同时,立场更为激进的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2007年透过武力控制了加沙走廊,形成了两个政治实体对立的局面,这也让巴勒斯坦在与以色列的谈判和国际交往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从加沙对以色列发动了名为“阿克萨洪水”的突袭军事行动,发射数千枚火箭弹,并派遣武装分子进入以色列南部,造成约1200人死亡,另有约250人被掳为人质。这次袭击的规模和残酷性震惊了以色列及国际社会,以色列随即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对加沙地带展开了史无前例的猛烈报复,其首要目标被设定为“彻底消灭哈马斯”。

象征意义与现实的鸿沟:承认巴勒斯坦能否带来和平?

尽管全球已有超过150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其中包括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的四个(中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但这种外交上的承认在改变残酷的现实方面,效果仍然十分有限。

英国《卫报》等媒体的分析认为,承认巴勒斯坦更多是一种象征性的姿态。英国前外交部长拉米更直言,这很难改变地面上的现状。其主要挑战在于:

  1. 缺乏实质约束力:外交承认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军事或经济上的强制力。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很大程度上可以忽视国际社会的观感。以色列政府一再重申,任何形式的单方面承认都是对“恐怖主义的奖励”,并坚持其在加沙的军事行动,直到消灭哈马斯为止。

  2. 巴勒斯坦自身的困境:长期处于被占领和分裂的状态,巴勒斯坦至今没有确定的边界、统一且公认的首都,也没有正规的国家军队。这种“准国家”的状态,使得即便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承认,其行使主权的能力也受到极大限制。

  3. 停火谈判的僵局:由美国、埃及和卡达等国居中斡旋的停火谈判始终未能取得突破。根本分歧在于,以色列坚持在消灭哈马斯之前不会永久停火,而哈马斯则要求以色列全面撤军并永久停火,双方立场南辕北辙。

因此,从马克龙在纽约街头的那通意外电话,到他在联合国的宣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画面。一方面,国际社会在道义和外交层面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共识,支持巴勒斯坦建国的呼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另一方面,面对根深蒂固的历史矛盾、大国政治的博弈以及战场上的残酷现实,这种外交上的努力显得步履维艰。加沙的硝烟仍在弥漫,和平的曙光依旧遥远,国际社会在寻求解决方案的道路上,似乎仍被困在一种深刻的无力感之中。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