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均30平米」的再分析(圖)

發表:2011-01-01 13:5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有一項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年底,中國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面積約30平方米,農村人居住房面積33.6平方米。

讀罷這則新聞,許多人會用「30平方米」觀照自我。如果3口之家,仍住不上90平方米房子的公眾,可能會「30平方米」嗤之以鼻,並在無數次「被」之後對又一次「被平均」而耿耿於懷。
推薦閱讀

如果「人均30平方米」是事實,我國城市居民住房應該是很寬裕了,別說是日本,即使在西方國家面前,咱們也不寒磣了。事實為什麼不是這樣呢?「蝸居一族」的「房痛」故事就不說了,單就2011年我國保障房安居工程住房建設規模將高達 1000萬套,比2010年的580萬套增長72.4%這一事實就充分證明「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面積約30平方米」並不可靠,否則,政府就不必再擲這麼多錢建保障房了。

何以至此?數字本身的可信度存疑是其一。長期以來,非技術原因造成的統計失範大量存在,不同來源的數字大相逕庭,甚至不同部門公布同一內容時出現「數字打架」,讓公眾莫衷一是。「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面積約30平方米」的公眾認同度低,多少與此有關。其二,住宅建築面積「人均數」後面,還深藏著諸多人盡皆知卻又無可奈何的事實。

近年來,隨著房地產市場大熱,公權力覬覦住房成為官員權力尋租、以權謀私的又一腐敗熱點。權力特供房、權力福利房、權力經適房的大量湧現,進一步扭曲了資源配置,加劇了社會不公,造成了有人上無片瓦、下無寸土,而有人「狡兔三窟」,甚至數十「窟」的怪現象。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浦東新區原副區長康慧軍夫婦就擁有24套房產,而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原副局長陶校興個人就有29套房產!如果把他們的房產面積拿來平均,多少無房戶因吃了「畫餅」而「人均 30平方米」啊!

漂亮的數字掩蔽不了民生之艱,忽略了大多數,「人均數」再光鮮也枉然。「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面積約30平方米」仍未能實現公眾安居樂業之夙願,留給公共管理者短暫榮光之餘,是反思、進取。即使明年加大對保障房建設和樓市的調節力度,資源配置的效率與公平、房地產市場的管理、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倚重等深層次問題仍有待攻堅。否則,即使明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面積達40平方米」,仍難圓百姓安居夢。

從住宅建築面積「被平均」說開去,近年來,公眾「被」現象此起彼伏,「被增長」、「被就業」、「被小康」等等,以至「被」一度成為社會熱詞。在一些反映閃光數字被公眾加上一個「被」字,表達的是公眾對信息可靠性的不認同,傳遞的是公眾對某些部門「強加於人」的不滿,它同時也在提醒各級政府和領導幹部,要深入實際、深入群眾,與群眾感同身受,真正讓大多數人能達到平均數。

来源:大洋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