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錢何以活命?解讀為何「要錢不要命」

發表:2002-07-31 22:1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前些天回家看報紙,家鄉一家報紙上有個很醒目的標題---「這些礦工要錢不要命!」

   新聞大意說:又有礦難,死的又是幾十人。礦難還未處理,遇難者的遺體還未都找到,與死難者一同下煤窯的倖存者關心的卻是什麼時候能開工。這些和死者同來的民工表示,仍然會在這家剛出事的礦山幹下去。

   記者問:剛一次性地死了這麼多人,不就是個教訓嗎?

   誰知倖存民工卻說:人的命,天注定……不在這兒干,哪兒一個月能掙這七八百塊錢呢?

   這一帶---具體而言就是鄂陝交界的漢江中游地帶的百公里方圓---在煤礦、金礦中已發生多起死亡事故。幾乎可以肯定,今年的連續幾起礦難之後,照樣會有這裡的民工「前仆後繼」奔向礦山。

   為什麼會這樣不怕死地前仆後繼?

   開始我們也會疑問,死了那麼多人,為什麼還要去?

   道理很簡單:人的命天注定……不在這兒干,哪兒一個月能掙這七八百元錢呢?

   這是他們最普通最實用的邏輯。沒有錢,他們要命幹什麼?何以活命?

   當地確實貧困,有些真是出乎想像。我最吝嗇的一個朋友陪我們拍片子的時候,都情不自禁捐了錢。

   但僅僅如此解釋似乎也是不通的,個別人家,依當地的條件,已經是不錯了。時髦的說法就是解決溫飽了,脫貧了,還是要出去「下煤窯」。為什麼?

   一句老話,「人往高處走」。總是要發展。

   發展的希望在哪裡?而在當地似乎是看不到的,別說村裡、鄉里,就是縣裡也是一片蕭條。總讓我會想起魯迅先生的某篇文章。這裡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山高路險、人薄水窮,按照經濟學家、CEO們的觀點,這裡沒有什麼資源的。自然資源沒有,人力的資源也就是這些沒有什麼文化的民工。按時髦的觀點,這裡必然是後發展地區,必然陣痛。

   那麼,當下他們似乎是看不到希望的,那麼,走出去,外面大概還有希望吧。希望大約就是在外面吧,似乎也只有這樣。

   自己看不到希望了,總還有兒子。此生能供養兒子走出大山,也是一種希望吧。

   走出大山,四顧茫茫。在外面,能找到的,最好找的工作大約就是「下煤窯」。

   不去「下煤窯」,呆在家裡又能幹什麼呢?有人死了,是他們命不強,自己不會那麼倒霉吧!---這大約仍是他們最現實的希望。

   我曾經做過記者。開始拍片子的時候,我很是對曾經的同行們對這裡的漠視不滿。淺薄,只關注黑心的礦主、腐敗的官員,為什麼就沒有人到這些死難者家裡來看一看呢?問一問他們怎麼想的呢?為什麼如此舍命?甚至,我還有些同情那些礦主,我相信他們也不願意出事。也是很簡單的道理,出了事,他們最直接的損失就是金錢。以最低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這好像是主導經濟社會的鐵律。出了事,倒霉唄。---我知道,這樣想,大約有點沒人性。


   老實說,我現在看到那些礦難報導已經很麻木。本來,我也不會去關心這些。不去拍那個片子,我也不會知道這些。我現在是城裡人,做農民那是爺爺輩的事情了。我們城裡人何必去關心那些?與我何干?這幾天,剛從廣州回來不久,我發現我也是很喜歡燈紅酒綠,喜歡那些小資生活的。回來看報導事故的報紙,我也能想像到那些山裡人的表情,無非就是又死了幾個人嘛。該幹嘛還得幹嘛!

   使我有點吃驚的是,出事煤礦的倖存礦工也這樣說:「這個老闆,比起其他地方的老闆,心腸還算好的,所以我們還想在這兒干!」

   我更吃驚的是,我曾經的同行們,竟然用大黑字的標題責怪這些農民要錢不要命。也許,這新聞的初衷並不是這樣。只是,這標題太刺我眼了。

   我不知道要說什麼了。我也不知道我幹嘛要說這些。(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