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富豪發家大揭底

發表:2003-04-16 22:3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在人們的視野中,從來沒有出現過這麼多「中國製造」的億萬富翁。在大環境基本等同的條件下,為什麼他們能夠脫穎而出?除去機遇的成分之外,他們究竟在哪些方面與眾不同?是智慧、勇氣還是資本運作的手腕?在人們的視野中,從來沒有出現過這麼多「中國製造」的億萬富翁。日前,一份由內地媒體評出的中國富人榜新鮮出爐。在這份榜單上,超級富豪的名單從「福布斯內地富豪榜」的100人一下擴展到了400人,排名最後的富豪財產也達到了2億元人民幣。

  還記得當年「萬元戶」的稱號是多麼的稀有和讓人羨慕,不過短短的20多年時間,代表最富有的計量單位已經從萬升級到了億。從資本增值的速度而言,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至少有兩大基本條件造就這些富豪:中國龐大的人口以及由此帶來的足夠大的市場空間,還有國家改革開放的政策。但是,在大環境基本等同的條件下,為什麼他們能夠脫穎而出?

  創業艱辛大海的源頭是小溪。解讀富豪們的創富之路,自然應該從他們的原始積累開始考察。

  絕大多數中國富豪並沒有值得誇耀的先天性的資本。上述富豪榜入榜的400人中,只有5人從他們的父輩那裡繼承了可觀的財產。而其餘的395人都是通過自己創業走出了第一步。

  創業時間和所在行業形成了明顯的相關性:在1985年之前創業的企業,目前多集中於製造行業,如魯冠球的萬向集團和劉永行的東方希望集團;1990年前後成立的企業在房地產行業居多,如許榮茂的世茂集團和葉立培的仲盛集團;而在1995年之後成立的企業,主要集中於新媒體和IT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張朝陽的搜狐和丁磊的網易,分別成立於1996和1997年。

  許多富豪最初創業的資本來自於借貸,例如排名第3的黃光裕--中國最大的家電連鎖銷售商,他的第一間電器商店的啟動資金便來自於一筆3萬元的貸款;排名第12的吳一堅在海南開辦電視機廠的資金來自於供應商和銷售商。

  從創業到完成一定量的財富積累,其中的過程往往對富豪們今後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出於種種原因,這段歷史往往也是富豪們最不願意述及的。從已知的資料看,製造業和貿易是致富最主要的兩條途徑,而貿易的速度似乎更快一些。前者的代表人物有:德力西集團的胡成中、通威企業集團的劉漢元、新希望集團的劉永好等,後者的代表人物有:三株集團的吳炳新、香港華達投資集團的李曉華、林鳳集團的張湧等。

  富豪們在創業階段形形色色,手段各異,如果說他們此時的資本運作有什麼共性的話,勉強算來只有一條--就是集中資金、專心主業,幾乎沒有人在開始時就進行跨行業運作的。德力西集團的胡成中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1984年,23歲的胡成中和南存輝一起,通過貸款5萬元,創辦了一個名為「求精」的電器開關廠,兩個人輪流當廠長。兩年以後,求精開關廠有了起色,每年的盈利超過了2萬元。1990年,求精開關廠一分為二,胡成中的求精開關二廠繼續集中精力生產電器,年銷售額過了1億元。1991年,胡成中成立了樂清德力西電子元件廠,仍然生產電器元件。1993年,德力西電子元件廠與求精開關二廠合併為溫州德力西電器有限公司。1996年更名為中國德力西集團,電器元件仍然是他的主業。直到1998年,創業已經14年之久的胡成中才開始了他的多元化歷程,進軍房地產等行業。

  並購之路原始積累的過程往往是生產-銷售-回籠資金-擴大再生產,嚴格意義上的資本運作並不多見。如果僅僅憑藉這些,想要進入富豪榜還是一件相對困難的事。真正能讓他們從一個中小企業主一躍成為頂尖財富人物的方法,大量發生在資本經營層面。比如,通過並購迅速發展。

  富豪榜中的許多人曾經並購過數十家企業,並且通過這種方式,使自己企業的規模在短時間內得到幾個數量級的擴大。

  當然,並購通常發生於原始積累完成之後,此時的併購資金和並購資格才能得到保證。不過,區別於一般企業家的特徵是,富豪們的併購往往具有相當的超前性,出手快而猛烈,在一般人還在猶豫的當口,他們已經看到了未來的豐厚回報。因此,在資本運作手段上,他們較常人更為大膽而富有想像力。

  上海復星集團的郭廣昌無疑是其中高手。從一家自有資金只有3.8萬元的小型科技諮詢公司起家,發展成為擁有70餘家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下屬企業的大型民營控股企業集團,其中包括5家上市公司,復星神話的關鍵詞就是不斷的併購。

  且看復星在醫藥行業的購併進行曲:2000年3月,復星實業投資3450萬元,購得河南信陽信生製藥有限公司90.3%的股權;同年5月,復星實業出資14549萬元參與天津藥業有限公司的改制,擁有其22%的股權;2000年9月,復星實業又以2460萬元的價格受讓上海雷允上北區藥業股份有限公司24%的股權;2002年5月,復星實業所屬上海復星醫藥產業公司受讓武漢中百所持有的武漢中聯藥業4000萬股股權;2002年6月,復星實業在渝合資組建的重慶藥友製藥有限責任公司和重慶醫藥工業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揭牌,復星實業為此分別出資6831.68萬元和3000餘萬元。這一系列醫藥行業的大收購,使復星實業在短短的兩年內迅速成長為一個龐大的醫藥產業綜合體。

  在其它行業,並購同樣是復星慣用的利器。2000年10月,復星集團通過一系列的複雜運作,間接控股了上市公司友誼股份。復星集團先是與友誼股份大股東友誼集團出資4億元組成上海友誼復星(控股)有限公司,復星佔48%的股份;隨後,友誼復星受讓友誼集團持有的友誼股份29.98%的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再之後,復星集團又將所持友誼復星股份轉讓給復星實業。由於友誼股份持有上海聯華超市51%的股權,這樣復星就打造了一根復星實業--友誼復星--友誼股份--聯華超市的控股鏈,從而一舉進入了連鎖零售業。

  此外,復星通過購併進入的行業還有鋼鐵、金融、媒體、地產等行業。可以說,郭廣昌的財富有一大半要來自於他所並購的企業。

  上市蛻變如果純粹從財富增值的速度上來看,恐怕沒有那一種手段能夠比得上上市。從未上市企業到上市企業,幾乎是一夜之間,個人在企業中所佔股份的價值便會瘋狂升值,從而造就出一個又一個財富榜中人。

  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富豪名字多到無法列舉,在400人名單中,上市公司股東約佔了40%--這本身就已經說明瞭股市造富的力量。

  富豪們進入股市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通過所締造的企業直接上市,二是通過購併的手段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權。前者歷經時間較長,但收益也較為豐厚;後者更為迅捷方便,但付出的代價也相應加大。

  直接上市從而搖身一變進入超級富豪行列的代表人物有:用友軟體的王文京、太太藥業的朱寶國、搜狐的張朝陽、網易的丁磊等等。王和朱的企業在國內A股市場上市,而張和丁則在大洋彼岸的納斯達克登陸。

  通過收購成為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典型有農凱集團的周正毅和世茂集團的許榮茂。周正毅通過收購控制了在上海上市的海鳥發展、大盈股份以及在香港上市的上海地產控股、上海商貿控股。許榮茂收購了在上海上市的世茂股份、在香港上市的東建科訊等等。

  無論是哪種方式,股市創造財富的效應都足以令人眼熱心跳。王文京的用友軟體上市後,其以市值計算的身價曾一度達到50億元;在浙江,由於民營企業的上市,曾經創造出兩個月催生數十個千萬乃至億萬富翁的神話。而收購上市公司雖然需要付出較大的代價,但是,由此帶來的資本運作的便利和以後再融資的財富集聚效應也使其成為超級富豪的搖籃。

  值得一提的是排名第336位的胡鋼,他創造了一人創辦兩家上市公司的特例。1988年,胡鋼和另外15人創辦了實達電腦,並成為中國最大的IT生產商之一,此後在A股市場上市。但因產權不明,胡鋼1994年離開實達,並借錢創辦新大陸。目前IT、生物製藥和環保產業是新大陸的三大主業,其中,「新大陸電腦」於2000年8月在深圳上市。

  MBO魔方MBO成為近年來財經領域的熱門詞彙之一。在富豪名單中,我們可以找到為數不少的由於MBO從而使個人資產明朗化的例子。

  比較典型的有方大集團的熊建明。方大於1991年成立,1995年發行了B股,1996年又發行A股。當時,熊建明持有10%的股份。2001年6月,方大實施了MBO,深方大第一大股東深經發分別與深圳市邦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深圳市時利和投資有限公司簽署協議,將其所持有的深方大全部法人股分別轉讓給上述兩家公司,熊建明個人在邦林科技中持股85%。由此,熊建明成為了方大實際上的大股東,這部分股權如今的價值為5.7億元。

  但是,有相當部分的MBO操作方式十分隱諱,並不為外人所知。尤其在江浙一帶,企業改制普遍已經完成,不過很多企業家並不願意將結果公之於眾,因此,在這種方式下到底還隱藏著多少富翁我們還很難猜測。

  一個足以成為佐證的案例是橫店集團的徐文榮。他從創辦一家鄉鎮絲廠開始,將橫店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鄉鎮企業之一。但是,迄今為止,他個人在橫店集團中所佔的股份並不明確,或者說,他並不願意將之數量化,即使如此,他對橫店集團的實際控制力也並沒有減弱。因此,製作排行榜的人只能按照當地政府曾經的提議--給徐10%的股份計算,將他列入富人榜的第234位。

  而通過員工持股會形式實際由個人持有的股份則更加難以計算。例如聯想的柳傳志、華為的任正非等等。顯然,由於MBO的隱蔽性,它所創造的富翁還有相當數量沒有反映出來。

  部分中國富豪資本增值情況一覽表

  姓名 公司 原始資本 目前資產 創業時間
  郭廣昌 復星集團 3.8萬元 14.5億元 1992年
  昝聖達 綜藝集團 80萬元 13億元 1987年
  鄭躍文 科瑞集團 5萬元 4.3億元 1991年
  孫廣信 廣彙集團 40萬元 21.3億元 1989年
  李曉林 林達國際投資集團 2000元 20億元 1985年
  任運良 大連華豐集團 6萬元 18億元 1987年
  米恩華 新疆華凌集團 3萬元 13億元 1988年
  李宴清 大連宏孚集團 50萬元 9.3億元 1991年
  宋衛平 浙江綠城房地產集團 15萬元 9.1億元 1994年
  郭梓文 廣東奧園置業集團 5萬元 7億元 1990年
  孫甚林 重慶南方集團有限公司 50萬元 7億元 1989年
  安治富 四川富臨實業集團 2000元 6.8億元 1979年
  劉漢元 通威企業集團 500元 26.5億元 1983年
  傅光明 福建聖農實業 2萬元 2億元 1983年
  李永軍 喜之郎集團 40萬元 16億元 1993年
  夏朝嘉 禾嘉集團 6000元 8.9億元 1979年
  陳榕生 廈門大洋集團 50萬元 4.1億元 1992年
  韓偉  大連韓偉企業集團 3000元 3.5億元 1982年
  繆雙大 江蘇雙良集團 9300元 12.6億元 1982年
  楊忠洲 湖北藍星集團 4000元 4.9億元 1986年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