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委對腐敗的感覺不如記者

發表:2003-10-10 18:3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紀委的主要職責,是專司反腐敗。而反腐敗需要有靈敏的"嗅覺",只要"聞"到一點兒腐敗的味道,就要跟蹤追擊,順籐摸瓜,揪出腐敗分子。但我們經常發現,紀委的"嗅覺"不敏感,這是為何?
  據報載,郭光允在與程維高作鬥爭的8年時間內,多次向紀委反映程維高的爪牙李山林的問題,然而紀委的負責人總是"不敏感"。如郭光允拿著反映李山林腐敗問題的材料,去找當時紀委的一位負責人,這位負責人卻說:"這事不歸我管。"你看,明明是該他負責任的事,卻說不歸他管。當郭光允要他把舉報材料轉給市委書記時,他又說:"這事兒,我不能立案,也不給你轉這個信。"這哪裡是嗅覺不敏感?簡直是推卸責任,是一種嚴重的失職行為。

  再看慕餒新的腐敗問題,在一次有中外記者參加的大會上,慕餒新戴著十多萬元的勞動力手錶,身穿上萬元一套的高級西服,在會上慷慨激昂,發表演說,而以慕當時的工資,這不可能有這身行頭的,但是專司反腐敗的紀委沒有發現其中隱藏的腐敗問題,還是香港大公報記者發現這一點,在媒體上進行披露,才掀開了慕餒新腐敗的一頁。

  前不久,廣西某地發大水,一個鄉鎮的鎮長在搞洪現場,也是戴著金錶,就憑他一個月一千元左右的工資,能戴得起金錶?當地紀委沒有發現他的腐敗問題,同樣還是香港文匯報的記者發現了這其中隱藏的問題,在報上披露加以揭露,後來在查處他的問題以後才發現,他的腐敗問題非常嚴重,但是紀委一直沒有發現,使得他還不斷地得到升遷,官到局長。

  對於這類現象,人們不禁要問,專司反腐敗之職的紀委,為什麼其"嗅覺"反而不如媒體的記者靈敏?照說記者只是從事新聞報導工作的,他們不是專門反腐敗的,既沒有反腐敗的方法,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反腐敗,但是很多問題卻是由記者率先發現並加以揭露的,這是為什麼?

  經過分析,可能是以下幾點原因,導致紀委的"嗅覺"失靈:

  一是缺少職業敏感性,或經驗不足,或玩忽職守,或反腐敗的水平不高,不能看到"芝麻"就想到"西瓜",不善於從一些貪官的蛛絲馬跡中發現背後的問題,在其位卻不能謀其政,使得反腐敗的效率不高,導致不少腐敗分子未被發現。

  二是"嗅覺"假失靈。他們並不是沒有發現貪官的腐敗問題,也瞭解一些腐敗行為,但是卻不能主動去查處,為何?或為自己著想,怕丟了自己的官位,怕得罪自己的上司,影響自己的升遷,怕被打擊報復,因而對於一些腐敗問題,只是睜眼閉眼,放任不理。

  三是本來發現了問題要查處,但是上級不許查處,不能突破阻力,儘管有群眾不斷反映,但是卻不加理睬。在腐敗窩案裡,心有餘而力不足,有心想反,卻勢單力薄。

  四是自己的屁股不乾淨,擔心"拔出蘿蔔帶出泥",自己也腐敗而受到牽連;或自己有什麼把柄落在腐敗分了手裡,因而不敢反腐敗,甚至還將舉報信給到被舉報人,打擊報復舉報人。

  五是制度問題。反腐敗說是有諸多渠道,上有上級監督,下有群眾盯著,中間還有紀委監督。應該說,上級監督最有力,但是上級不瞭解情況;同級紀委最瞭解情況,但是同級紀委卻不敢反腐敗,因為紀委要受同級黨委的領導,有多少人敢於反同級黨委的腐敗問題?有多少人敢於得罪頂頭上司?雖說群眾的眼睛最雪亮,但是群眾反腐敗最無力,最沒有用,所以有不少腐敗分子成為漏網之魚。不改進這種監督制度,反腐敗難以湊效。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