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委对腐败的感觉不如记者

发表:2003-10-10 18:3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纪委的主要职责,是专司反腐败。而反腐败需要有灵敏的"嗅觉",只要"闻"到一点儿腐败的味道,就要跟踪追击,顺藤摸瓜,揪出腐败分子。但我们经常发现,纪委的"嗅觉"不敏感,这是为何?
  据报载,郭光允在与程维高作斗争的8年时间内,多次向纪委反映程维高的爪牙李山林的问题,然而纪委的负责人总是"不敏感"。如郭光允拿着反映李山林腐败问题的材料,去找当时纪委的一位负责人,这位负责人却说:"这事不归我管。"你看,明明是该他负责任的事,却说不归他管。当郭光允要他把举报材料转给市委书记时,他又说:"这事儿,我不能立案,也不给你转这个信。"这哪里是嗅觉不敏感?简直是推卸责任,是一种严重的失职行为。

  再看慕馁新的腐败问题,在一次有中外记者参加的大会上,慕馁新戴着十多万元的劳动力手表,身穿上万元一套的高级西服,在会上慷慨激昂,发表演说,而以慕当时的工资,这不可能有这身行头的,但是专司反腐败的纪委没有发现其中隐藏的腐败问题,还是香港大公报记者发现这一点,在媒体上进行披露,才掀开了慕馁新腐败的一页。

  前不久,广西某地发大水,一个乡镇的镇长在搞洪现场,也是戴着金表,就凭他一个月一千元左右的工资,能戴得起金表?当地纪委没有发现他的腐败问题,同样还是香港文汇报的记者发现了这其中隐藏的问题,在报上披露加以揭露,后来在查处他的问题以后才发现,他的腐败问题非常严重,但是纪委一直没有发现,使得他还不断地得到升迁,官到局长。

  对于这类现象,人们不禁要问,专司反腐败之职的纪委,为什么其"嗅觉"反而不如媒体的记者灵敏?照说记者只是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他们不是专门反腐败的,既没有反腐败的方法,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反腐败,但是很多问题却是由记者率先发现并加以揭露的,这是为什么?

  经过分析,可能是以下几点原因,导致纪委的"嗅觉"失灵:

  一是缺少职业敏感性,或经验不足,或玩忽职守,或反腐败的水平不高,不能看到"芝麻"就想到"西瓜",不善于从一些贪官的蛛丝马迹中发现背后的问题,在其位却不能谋其政,使得反腐败的效率不高,导致不少腐败分子未被发现。

  二是"嗅觉"假失灵。他们并不是没有发现贪官的腐败问题,也了解一些腐败行为,但是却不能主动去查处,为何?或为自己着想,怕丢了自己的官位,怕得罪自己的上司,影响自己的升迁,怕被打击报复,因而对于一些腐败问题,只是睁眼闭眼,放任不理。

  三是本来发现了问题要查处,但是上级不许查处,不能突破阻力,尽管有群众不断反映,但是却不加理睬。在腐败窝案里,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心想反,却势单力薄。

  四是自己的屁股不干净,担心"拔出萝卜带出泥",自己也腐败而受到牵连;或自己有什么把柄落在腐败分了手里,因而不敢反腐败,甚至还将举报信给到被举报人,打击报复举报人。

  五是制度问题。反腐败说是有诸多渠道,上有上级监督,下有群众盯着,中间还有纪委监督。应该说,上级监督最有力,但是上级不了解情况;同级纪委最了解情况,但是同级纪委却不敢反腐败,因为纪委要受同级党委的领导,有多少人敢于反同级党委的腐败问题?有多少人敢于得罪顶头上司?虽说群众的眼睛最雪亮,但是群众反腐败最无力,最没有用,所以有不少腐败分子成为漏网之鱼。不改进这种监督制度,反腐败难以凑效。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