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官上「哈佛班」 每人20萬天價學費惹爭議

發表:2005-08-05 17:4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6月30日,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樓外溫度高達37攝氏度,樓內清涼可人,門口的保安警惕地盤問每一位企圖進入的行人。

  看到有記者推門進來,詢問第四期「公共管理高級培訓班」的事情,孟波吃了一驚:我們沒有驚動任何媒體啊?!孟說的沒錯,他們的確沒有有意驚動任何媒體。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KSG)、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三方共同舉辦的第四期「公共管理高級培訓班」(清華內部簡稱「哈佛班」)是在一種悄無聲息的狀態中展開的。

  有關該培訓班惟一的消息是掛在清華公共管理學院網頁上的快訊。該快訊稱,培訓班於6月27日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報告廳舉行了開學典禮,清華大學副校長岑章志主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孫曉郁、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陳清泰、中組部干教局局長李培元、國家外國專家局副局長孫照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亞洲項目主任托尼.賽奇等人出席。

  不過,這還不是重點。

  「本期參加培訓的學員共有61人,均為司局級(地市級)以上的幹部。」一句話,點明瞭培訓班的份量。

  於是,孟波說:「為這些官員安靜地學習,要保持低調,不能接受採訪。」孟是公共管理學院政府管理研究所的講師,同時兼任該院國際合作與交流辦公室主任,第四期「哈佛班」的具體工作由她來負責,說這番話的時候,她正忙得「四腳朝天」。

  同時,她所服務的60多位官員也正在樓上的321教室熱烈地討論問題。各方要員雲集一室,就某一問題展開激辯,場面甚是壯觀。

  一位來自山西的官員為了向記者表明此次培訓的高規格,隨便指了另一位官員說:他,河北省人事廳廳長!這位官員還表示,短短几天的接觸,班內的官員們正在逐漸互相熟悉。

  「哈佛班」的來歷

  採訪中記者獲知,「哈佛班」已經舉辦了三期,第四期剛剛開學,正處於清華受訓階段。而且這項規模宏大的官員海外培訓計畫也與20世紀末興起的政界培訓熱有關。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政界湧動起出國培訓的熱潮,不少地方政府紛紛將自己轄區內的官員派到海外接受有關機構的中短期培訓。

  資料表明,1999年至今,北京有超過400名的處級以上官員接受了海外培訓;廣東省則按計畫在5年內將300名官員送往美國和加拿大高校學習;就是經濟不甚發達的廣西和河南也都紛紛派官員到海外受訓。

  2001年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根據當時的培訓熱,提出了一項被外界稱為是針對中國官員的「最大規模的海外培訓計畫」--「中國公共管理高級培訓班」--的構想。

  曾給「哈佛班」授過課的清華公共管理學院的巫永平老師說,當時,曾經在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取得碩士學位的盧邁(時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下屬的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提出動議後,和熟識的清華公共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薛瀾以及哈佛肯尼迪學院的賽奇教授聊起這個事情,得到他們一致贊同。

  巧合的是,清華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陳清泰本人就曾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黨委書記和副主任,兩家機構關係良好,而且,KSG的院長約瑟夫.S.奈,當時正受聘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顧問委員。雖然當時的清華大學公管學院成立才一年多,但清華的名氣、哈佛與清華的良好合作關係,加上公共管理學院沒有傳統的思維定勢,「更能接受新的改變」。

  於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這所以培養過羅斯福、肯尼迪等美國總統和大量美國國會議員及其他領袖人才而在全世界最負盛名的政府學院,以及成立不久的清華公共管理學院,都被沒有培訓資格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列為首要合作夥伴。

  在取得了中組部的全力配合與大力支持以及教育部的同意後,2002年1月18日,三方在人民大會堂正式高調簽約。

  對此,哈佛大學KSG中國項目部主任助理Edward Cunning向媒體承認,這是哈佛歷史上針對某一國政府官員進行的最大規模的培訓計畫。「我們認為,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由傳統的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政府官員的素質和能力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哈佛有必要幫助受訓者豐富經濟管理方面的最新知識,擴展他們的戰略遠見,以便使他們有效地應對變動中的公共政策環境」。

  按照計畫,從2002年起的5年內,三方共同持續開辦針對中國政府官員的「公共管理高級培訓班」,每年一期,每期為中國政府培訓60名左右的地方和中央官員,中組部負責從全國各地進行選拔。有資格接受這項培訓的官員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應當具備副廳以上的級別,在本崗位有至少兩年的工作經驗;45歲以下 (副部級可適當放寬);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具有相當於大學英語四級的水平等。

  培訓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清華,為期六週,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教授和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來華教授重點講授有關基礎理論和國內政策的課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有關專家將圍繞當前中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重大問題做專題講座。

  第二階段到國外培訓,地點在哈佛大學,為期六週,重點講授公共管理最新的理論和工作方法。學習結束後,將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三方共同向學員頒髮結業證書。

  爭議與低調

  按照培訓班的目的--「使學員掌握國際先進工作模式,提高分析能力、決策能力及領導能力,從而有效地適應市場經濟下的政府管理」,這當然是陽光之下的事情。但微妙的是,相對於剛開始在人民大會堂聲勢浩大的高調簽約,後來的「哈佛班」則愈顯低調。

  清華公共管理學院的孟波老師已經算是比較客氣的了,但她也只限於讓記者瀏覽一下往屆學員受訓的案例,其他則「無可奉告」。

  此項目發起人之一的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告訴本刊,關於此次培訓,中組部干教局是最清楚、最權威的部門。他們之所以低調,是不想引人注意,而且一些媒體的報導,已經致使一些人包括華人華僑反對此次官員哈佛受訓。

  盧邁沒有直接點明是哪些媒體給這個培訓帶來了麻煩,但是本刊記者查閱幾年來關於「哈佛班」的報導時,發現報導的基調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從一味的讚揚向有選擇的質疑轉變。

  尤其是盧邁在接受中央電視臺採訪時,不小心說出每人收費20萬元的天價學費後,媒體報導開始變調:「哈佛培訓遭遇中國特色」、「中國官員每人20萬元去哈佛培訓三週值嗎?」「謹防官員海外培訓『大躍進』」、「出國培訓不能變成公費旅遊」……

  「樹大招風,明明一件好事也可能變成壞事。」盧邁說。

  盧邁的擔心有他的理由,但是如此一項號稱「最大規模官員海外受訓」計畫不敢面對公眾,則公眾心意難平是順理成章之事。

  按照已經公布的項目計畫書,「哈佛班」「不以營利為目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下設的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將支付國內培訓費用150萬元人民幣,而在哈佛的學習費則由美國安利公司贊助,金額為100萬美元。但學員們培訓所需的車旅費等仍應當由其原單位支付。

  中國人民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主任毛壽龍教授表示,讓一家在中國有著商業利益的公司贊助中國官員出國培訓,可能會有些問題。比如過去很多國外公司以多種方式公關,一種是向私人提供好處;另一種是給官員家屬提供出國機會,尤其是給孩子出國提供學習費用和獎學金擔保等。像這種資助就讓人感覺有一定的嫌疑,可能會被認為是對某些官員進行集體公關。

  毛建議,最好由人民代表大會決定每年有多少培訓費用,併進行撥款,然後從培訓費用中分出一部分來用於培訓的跟蹤調查、績效評估。這樣老百姓會比較放心。公司贊助官員培訓,也最好是先建立一個基金,捐款是公開的,然後官員再到這個基金去申請,這樣可以切斷公司和官員的直接聯繫。

  另外一些觀察家的擔心是,這些中國建設與政治發展的生力軍,從美國受訓歸來,是否會因此而染上什麼顏色?美國人幫助中國官員成長,是簡單的「國際互助」嗎?美國人有沒有「醉翁之意」?

  「我們的官員到美國的政府學院學習城市規劃、公共投資、人力資源等專業課程,肯定會觸及價值觀,其中就涉及到認同與演變的問題。但不能因為這樣,我們就不能到美國培訓,就不能學習美國的優點。就像打開窗子,可能會有蒼蠅、蚊子的侵入,但新鮮空氣也是我們所需要的。」社科院的一位學者說。

  收穫了什麼?

  「哈佛班」集中培訓的時間不長,國內、國外的時間加在一起總共3個月,那麼,短短3個月時間,這些高官們究竟收穫些什麼呢?

  2002年9月29日的「哈佛班」第一期結業儀式上,該培訓班班長、教育部部長助理李連寧代表學員第一個發言。李坦承,在培訓前,他對「私有化問題」、「政府管理創新」、「外國投資優惠政策」等問題還心存困惑,但通過60多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案例分析及對美國的實地考察後,對這些問題不僅豁然開朗,而且在認知程度上獲得了提升。

  「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國外投資實施優惠政策,使其享受超國民待遇的措施,將產生越來越大的消極作用,逐步取消對國外投資的優惠政策,並不會影響中國今後對外資的吸引力。」李連寧說。

  愛給美國教授「挑刺兒」的北京市豐臺區副區長鄧小鋼的發言形象而生動。他將培訓當中的60個案例比作是60道菜,一道道吃下來不僅強身,而且醒腦。

  他說:「在基層工作最大的難題是水、電、煤、氣、路等樣樣都要,但基層財力往往不足,到底該先幹哪樣,缺乏一個完整而有效的項目評價、組織決策與風險承擔體系,經過案例分析及實地考察後,對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及公共財政體制改革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也得到了新的啟發。」

  濟南市副市長王天義剛開始參加培訓班時滿臉疑惑:「領導能力是培訓出來的嗎?3個月後他說:我收穫了「信心、知識和能力」。

  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副主任史美蘭告訴本刊記者,在第三期「哈佛班」受訓,讓她感覺收穫良多,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哈佛大學的案例教學。

  「哈佛大學的案例聞名遐邇,我也很早就在書本上研讀過哈佛大學的案例。但是,只有當我真正到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學習之後,才知道書本上的哈佛案例和親身感受的哈佛案例是大不相同的,有許許多多的東西是在教科書上讀不到的。」史美蘭說,「應該在全國行政學院系統分階段和分班次地推廣案例教學。」

  史很謙虛,她介紹像她這樣「有備而去」學習的不在少數,很多人都結合哈佛的學習經歷出版了專著:中國教育電視臺臺長康寧在參加了首屆「哈佛班」後,出版了《走近哈佛課堂》一書;參加「哈佛班」第三期培訓的蘇州市市長楊衛澤出版了《理論與實踐--來自蘇州的報告》;廣州市芳村區區委書記潘瀟出版了富有濃郁人文色彩的《感悟哈佛》一書……

  本刊記者翻看過多位「哈佛班」學員結業後的「心得」,頻頻出現的字眼是:「開闊了視野」、「近距離觀察了美國社會」、「初步掌握了現代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

  哈佛班的學員們自我感覺良好,作為培訓方的老師對他們也讚許有加。哈佛KSG的賽奇教授透露,一開始,美國的教授們還擔心中國學生「內向」、「不愛提問」、「不愛發表意見」。但他們很快就發現自己錯了。圍繞一個問題,學員們提出的不同意見竟達五六種之多。由於有豐富的行政管理經驗,學員們對一些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有時連教授們都覺得很有啟發。

  「中國學員培訓班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所經歷的最成功的一個培訓班,也是哈佛教授們遇到的最尖銳的一班學生。」賽奇說。

  清華公共管理學院的巫永平老師告訴本刊,和普通的MPA學生相比,「哈佛班」的學生思想更開放、視野更開闊。「這與他們的經驗和所處的位置有關係,他們是中國政壇務實、開放的一代。」

  然而,哈佛班的學員們收穫的並不僅僅止於這些,清華公共管理學院的一位老師告訴記者,由於這些學員都是地廳級幹部,所以等他們結業後,清華會每年組織一次聚會,以便聯絡感情。此外,這些同一期的「哈佛班」也會自發地組織一些活動。

  「你想想,在一起生活3個月,這是一種特殊的感情,不是其他活動所能代替的。日後他們在工作中能夠幫助的肯定會互相幫助。」這位老師說。

  史美蘭告訴記者,6月25日,他們第三期的「哈佛班」學員剛剛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了同學聚會。

  採訪過程中,本刊記者瞭解到,通過了中組部干教局的考核參加「哈佛班」培訓的許多學員,在結業之後,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升遷:劉世錦調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康寧調任中國教育電視臺臺長;蘇州市市長楊衛澤調任無錫市委書記;浙江省建設廳副廳長張苗根調任溫州市副市長;貴州省統計局局長郝嘉伍調任省政府秘書長……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首屆學員坦率地告訴記者:「也許很多人會認為出國一兩個月學不到多少東西,但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己心裏清楚。」

  「在哈佛呆的時間太短太短,而我的收穫確實太多太多,上到觀念,下到處理問題的方法方式,我覺得短暫的培訓使我變了個人。我建議,如果有可能,我們的幹部要多到外面去接受這種真正的培訓。」這位學員說。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