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症手扎: 古中國的全民預防醫學

發表:2005-08-22 00:1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農曆五月,在二十四節氣中有芒種與夏至兩個節氣,正是盛夏時節。吃完端午節的粽子,就迎來了炎炎夏日。

  在很多習俗中,我們看到先人超高的智慧。為什麼中國人要在炎夏初臨時過端午節,家家戶戶吃竹葉包裹煮食的粽子,或者荷葉裹蒸的八寶飯?一般人的看法就是沿著古代的風俗,過節嘛!那為什麼端午節不吃艾草糕呢?非得在清明節吃艾草糕。這中間當然大有學問啊!其實,這就是中國人的全民預防醫學。

  筆者查了一下,竹子入藥的部分有:竹瀝(注1)、竹茹(注2)、淡竹葉、天竹黃(注3)。
  【竹瀝】甘寒而滑,用來瀉火、滑痰、潤燥。《本草備要》註:竹之有瀝猶人之有血也,故能補陰清火。《經疏》云:中風要藥。凡是中風,未有不因陰虛火旺、痰熱壅結所致。名醫朱丹溪曰:味甘性緩,能除虛之有大熱者,寒而能補。「胎後不礙虛、胎前不損子」。
  【竹茹】甘而微寒,瀉上焦煩熱涼血。開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膈噎嘔啘,吐血,衄血,肺痿驚癇,崩中胎動。
  【淡竹葉】辛淡甘寒,瀉上焦煩熱,良心緩脾,消痰止渴,咳逆喘促,嘔噦吐血,中風失音,小兒驚癇。
  【天竹黃】甘而微寒,瀉熱豁痰涼驚,涼心經,去風熱,鎮肝明目,功同竹瀝而性和緩,無寒滑之患。治大人中風不語,小兒客忤驚癇為尤宜。

  無論使用竹子哪一個部分,它的藥性甘寒,是比較偏涼的藥。一般臨床上主要用在袪痰,尤其是燥痰。中醫所講的燥痰,一般人很難理解,所以筆者會用人家聽得懂的話來解釋:當一個人咳嗽老半天,才能吐出一點點、白白黏黏的痰。那樣的痰就是燥痰。它的成因,理論上是肺不濡潤,也就是肺燥造成的。按筆者的經驗,除了偶然感冒,肺熱引起外,生這個病的人相當大比例都是長時間跟人生悶氣,或精神上受打擊,內心感到焦慮與憂傷所造成。

  當然用竹瀝、竹茹、天竹黃或竹葉來潤燥豁痰,對傷風外感、火氣上升所引起的肺熱燥痰咳嗽,會有很好的效果;如果是因為心理因素造成的,也就是內傷七情引起的,病人自己不明白病理,又沒有從培養寬容氣度,改變內心思維,多為別人設想,原諒他人過錯,在根子上去著力,即使醫生對症下藥,也很難治療。

  竹的另一個主要功能是瀉上焦煩熱,所以具有消暑的作用。仲景以竹葉、石膏、半夏、人參、甘草、粳米、麥門冬諸藥製〈竹葉石膏湯〉方。

  雜論謂此方以竹葉清胃經血分之熱。石膏清胃經氣分之熱。參草粳米以補胃氣。麥冬以滋胃液。再以半夏之辛溫和胃。以運化此寒涼滋養之品。使有效力而不凝滯。則胃熱可除。胃液可增。胃虛可復。而煩熱.嘔吐自平已。

  這個以竹葉為主藥的處方,筆者之師指導:在臨床上應用在傷風感冒後所發生的持續性發燒,效果卓著。筆者發現此方對肺胃虛熱的患者療效甚佳。一般孕婦與產婦如果傷風感冒,醫生都不敢隨便用藥,恐怕傷及胎兒或產婦。竹葉因為寒而能補,「胎後不礙虛、胎前不損子」的這個特性,常被拿來當胎產門中清風邪、袪煩熱的主要用藥。

  古人設定農曆五月五日為端午節,用竹葉包糯米及豐富的餡料做成粽子,大家食用。在夏天到來之前,把上焦的「熱」與「痰」先清理清理,那麼當夏天來臨時,就比較不會因為暑邪侵犯生「中暑」啊!「暑溫」啊!甚至「瘟疫」啊!這類疾病了。那不就是「全民預防醫學」嗎?

  筆者讀過關於古代名醫扁鵲的故事,他去魏國,魏文王問他:「你們家三兄弟都精通醫術,哪一個醫術最好?」扁鵲回答說:「大哥醫術最好,二哥第二,我最差。」文王再問:「那麼為什麼你最出名呢?」扁鵲說:「我大哥治病,在病情發作之前就治療了。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就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病情初起,症狀比較輕微的時候就治療了,一般人就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傳於鄉里;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文王說:「你說得好極了。」

  古醫書有「上工治未病」的說法,就是說最好的醫生在病人還沒發作病情時,就給人治好了,就像扁鵲的大哥給人治病。其實,就是現在說的「預防醫學」。

  注1:竹之液也。截取尺餘。架磚上。中間火炙。兩頭承取之汁液。
  注2:刮去竹之青皮,纏成小球狀,入藥。
  注3:大竹之津氣結成,即竹內黃粉。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