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京城廟會

發表:2006-01-26 18:0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京城廟會


廟會是中國民間的一種習俗,而北京的廟會尤為著名,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並且歷史悠久,相傳起始於遼代,但未被證實。最早有記載的是元代白雲觀廟會,明清時期北京的廟會就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京城內外的各大寺院均有各自特色的廟會,彙集著豐富多彩的民族風物和民間文藝,逛廟會也成為人們的一種民間文化生活,延續了千餘年。
  
北京是歷史上出了名的古都,歷朝歷代在此大興土木,建築寺廟,由此北京的廟多,所以廟會也就多。最早的廟會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人們去廟裡敬神,後來逐漸地形成了具有商貿、娛樂活動的民間集市,農曆新年逛廟會也成了一種過年的習俗。
  
舊時,北京的廟會多得很難統計,清末民國初期,按月份計,隆福寺在每月逢九、十、一、二舉辦廟會,逢三是土地廟,逢五、六是白塔寺,護國寺則是逢七、逢八。大年初東嶽廟和大鐘寺有廟會,初二的財神廟,十七、十八的白雲觀,三月初三的蟠桃宮等等,廟會上百貨雜陳,吃穿用度,應有盡有,正如《燕京雜記》記載「珠玉雲屯,錦繡山積,器用雜物,無不畢具。」


地壇廟會


  
各種民間藝人在廟會上表演戲曲雜耍,武術雜技,沒錢上戲院的人們在廟會上盡可大飽眼福。此外,夜晚的燈會又是傳統廟會的一個節目,當夜幕降臨,各式各樣的花燈五彩繽紛,觀燈的人們熙熙攘攘,可謂人潮如湧,熱鬧非凡。東華門外的燈市尤為著名,真是「禁城迢迢通長衢,九門萬戶燈光裡。」
  
北京最早的定期廟會是都城隍廟的廟會,城隍廟在明代是一個著名的寺院,據明代的《燕都遊覽志》說:「廟市者,以市於城西之都城隍廟而名也,西至廟,東至刑部街,約三里許,大略與燈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開市,較多燈市一日耳。」可見當時都城隍廟的廟會是十分盛大的。清代時每年五月十一還在這裡舉行祭祀城隍的活動。
  
護國寺於清康熙六十一年重修開廟設市,很快就取代了城隍廟,成為京城最大的廟會之一。護國寺位於西城西四牌樓之北,屬「東西兩廟」的西廟。每月初七、初八兩日廟會。護國寺廟會商品的一個特色是以玉器為多。隆福寺是北京名剎之一,香火興旺,位於東城東四牌樓之西,是「東西兩廟」之東廟,每月逢九、十、一、二開廟設市,其規模居京城廟會之首位,「九、十開東廟,開廟之日,百貨雲集,凡珠玉、綾羅、衣服、飲食、古玩、字畫、花鳥、魚蟲以及尋常日用之物,星卜、雜技之流,無所不有。乃都城內一大市會也。」(《燕京歲時記》)此外,隆福寺的小吃也名聲在外。


廠甸廟會
  
廠甸廟會也是北京歷史上大規模廟會之一,位於和平門外琉璃廠一帶。興起於清乾隆年間,廟會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在民國初期是北京唯一的官設新節廟會,是老北京在過年期間遊人最多,最熱鬧的地方。由於地處琉璃廠一帶,廠甸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廟會上有很多古玩書畫、金石玉器、經史子集、文房四寶等高雅之物,是文人雅士喜歡去的地方。除此之外,一般大眾喜歡的各類百貨在這裡也是應有盡有,其中以大糖葫蘆和大挂山裡紅最有特色,因此當時北京很少有人不去逛趟廠甸的。
  
北京的廟會經過千餘年的延續,成為民間經濟和文化活動的一種形式,也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那碩大的風車、三尺長的糖葫蘆、精巧的麵人,伴隨著一聲高似一聲的吆喝聲,把廟會渲染得獨具老北京的文化特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