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崇德帝皇太極

作者:閻崇年 發表:2006-02-05 04:4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愛新覺羅.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在八大貝勒中排名第四,又被稱為四貝勒。皇太極12歲喪母,20歲帶兵打仗,35歲登極,在位17年,52歲去世,是清朝繼努爾哈赤之後又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皇太極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當時,中國上空有四顆耀眼的明星:一顆是清太宗皇太極(1592∼1643年),一顆是明崇禎帝朱由檢(1611∼1644年),一顆是農民軍領袖李自成(1606∼1645年),再一顆是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1592∼1634年)。這四個人,各代表自己民族或集團的利益,參與了那場空前慘烈而又可歌可泣的政治角逐。最後結局是:林丹汗敗死青海打草灘,時年43歲;崇禎帝逼迫皇后自殺、砍傷親生女兒、走上煤山自縊,時年34歲;李自成在紫禁城做了一天皇帝,敗死在九宮山,時年40歲。林丹汗、崇禎帝、李自成的基業,最後都歸了皇太極和他的子孫們。

  皇太極成為最大的贏家絕非偶然,不論是文治還是武功,他都顯然比對手要技高一籌。

  文治:革弊圖新

  皇太極在文治的棋盤上,調整關係,革弊圖新,有四步高棋:

  革除弊政,調劑滿漢。努爾哈赤晚年,特別是進入遼河平原以後,實行了一些錯誤政策--大量遷民,按丁編莊,清查糧食,強佔田地,滿漢合居,殺戮諸生,遭到遼東漢民的反抗,民族矛盾十分尖銳。漢人有的向飲水、食鹽中投毒,有的把豬毒死出售,有的攔路擊殺單獨出行的滿人,有組織的武裝暴動也此起彼伏。努爾哈赤卻沒有停止對漢人的奴役和屠殺,繼續執行高壓政策。結果矛盾進一步激化,人口逃亡,丁壯銳減,田園荒蕪,「民將餓死」,寇盜橫行。

  皇太極繼位之後,對其父汗的失誤之策,適時做出調整:

  對漢民:他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強調滿洲、蒙古、漢人之間的關係「譬諸五味,調劑貴得其宜」。他決定:漢人壯丁,分屯別居;漢族降人,編為民戶;善待逃人,放寬懲治--「民皆大悅,逃者皆止」。

  對漢官:漢官原從屬滿洲大臣,自己的馬不能騎,自己的牲畜不能用,自己的田不能耕;官員病故,妻子要給貝勒家為奴。皇太極優禮漢官,以此作為籠絡漢族上層人物的一項重要政策。對歸降的漢官給予田地,分配馬匹,進行賞賜,委任官職。皇太極重用漢官,範文程是一個例子。「太宗即位,召直左右」,參與軍政大計。每逢議事,總問:「範章京知道嗎?」遇有奏事不當之處,總是說:「為什麼不和範章京商量呢?」大家說:「範章京也這麼說。」太宗就認可。有一次範文程在皇宮裡進食,看著滿桌佳餚美味,想起老父親,停箸不食。太宗明白他的心思,立即派人把這桌酒席快馬送到範文程家裡。後來,範文程做到內秘院大學士,這是清朝漢人任相之始。

  對漢儒:「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誰佔有更多的優秀人才,併發揮其才能智慧,誰就能戰勝對手。大明有人才卻不能用,大順沒有鴻儒俊彥,牛金星不過是個舉人,而決定大清能否在這場龍虎鬥中取勝的關鍵也在於能否大量地佔有人才。努爾哈赤對明朝生員屠殺過多,對所謂通明者「盡行處死」,其中「隱匿得免者」約有300人,都淪為八旗包衣下的奴僕。皇太極下令對這些為奴的生員進行考試,各家主人,不得阻撓。這是後金科舉考《清太宗聖訓》試的開端,結果得中者共200人。他們從原來為奴的身份,盡被「拔出」,獲得自由,得到獎賞。後又舉行漢人生員考試,取中228人,從中錄取舉人,加以重用。這項舉措,反響強烈,「仁聲遠播」。

  族名滿洲,建號大清。皇太極做了兩件大事,影響千古,史冊永存。一件是改族名女真為滿洲。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天聰汗皇太極發布改族名為滿洲的命令,從此,滿洲族(簡稱滿族)的名稱正式出現在中華和世界的史冊上;另一件是改國號大金為大清。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極在瀋陽皇宮大政殿舉行即皇帝位的典禮,改國號「大金」為「大清」,改年號「天聰」為「崇德」。因為皇太極有兩個年號:一個是天聰,另一個是崇德,所以清朝出現十二帝十三朝的現象。皇太極為什麼改國號為「大清」呢?有一個傳說:努爾哈赤早年逃難時騎著一匹大青馬,慌急趕路,馬被累死。努爾哈赤難過地說: 「大青啊,大青,將來我得了天下,國號就叫大清!」當然這是一個傳說故事,不必深究。皇太極改國號、稱皇帝意在表明:自己不僅是滿洲的大汗,而且是蒙古人、漢人以及所有人的大汗,是大清國臣民的皇帝。

  「南面獨坐」,完善體制。隨著後金的發展,皇太極改革並完善政權機構。一是,除掉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又挾制大貝勒代善,廢除大汗同三大貝勒並坐制,改為皇太極「南面獨坐」,強化君主極權;二是,鞏固和完善八旗制度,逐步設立八旗漢軍,以管理漢軍及其眷屬的軍、政、民等事宜,並擴編八旗蒙古,加強對蒙古的統轄;三是,創設蒙古衙門(崇德三年改稱理藩院),以專門處理民族事務;四是,仿效明制,設立內三院、六部、都察院,形成內三院、六部、都察院和理藩院所謂「三院六部二衙門」的政府架構,基本完善了政府組織的體制和架構。

造紅衣炮,創建重(zhong)軍。天聰汗皇太極在經過寧遠之戰、寧錦之戰和北京之戰三次重大失敗之後,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戰敗的重要原因是自己沒有最新式武器--紅衣大炮。此炮為西洋人製造,稱作「紅夷大炮」;滿洲忌諱「夷」字而諧音為「衣」,稱作紅衣大炮。天聰五年(1631年)正月,後金仿製的第一批紅衣大炮在瀋陽造成,定名為「天祐助威大將軍」。從此,滿洲終於有了自己製造的紅衣大炮。這是八旗兵器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件,也是八旗軍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皇太極在八旗軍設置新營「重軍」,就是以火炮等火器裝備的重型新兵種--炮兵。從此,清軍有的強大騎兵明軍沒有,明軍有的紅衣大炮清軍也開始擁有。

  這樣,皇太極糾正了他的父親晚年所犯下的錯誤,使得後金軍政事業有了新的發展。皇太極死後被謚為「文皇帝」,這個「文」字恰恰說明他一生文治功業的特徵。

  武功:四向開拓

  皇太極在武功的棋盤上,四面出擊,開拓疆域,也有四步高棋:

  向東出兵,兩征朝鮮。天聰元年(1627年)正月,皇太極命二大貝勒阿敏等率軍東征朝鮮。阿敏統率大軍,過鴨綠江,佔領平壤。三月,雙方在江華島殺白馬、黑牛,焚香、盟誓,定

  下「兄弟之盟」。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大典時,朝鮮使臣拒不跪拜,雙方撕扯,仍不屈服。皇太極認為:這是朝鮮國王效忠明朝、對清不從的表現。十二月,皇太極以此為藉口,第二次對朝鮮用兵。皇太極親自統率清軍渡鴨綠江,前鋒直指王京漢城。朝鮮國王李倧(zōng)逃到南漢山城。皇太極也率軍到南漢山城駐營。第二年正月,李倧請降,奉清國正朔,向清帝朝貢。於是,皇太極在漢江東岸三田渡設壇,舉行受降儀式,確立了清同朝鮮的「君臣之盟」。皇太極兩次用兵朝鮮,達到一石三鳥的目的--一是改變了朝鮮依違於明朝和清朝之間的立場,二是得到了來自朝鮮的物資供應,三是解除了南攻明朝的東顧之憂。

  向北用兵,征撫索倫。皇太極向北用兵,兵鋒直指黑龍江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域。皇太極的策略是:「懾之以兵,懷之以德。」達斡爾頭人巴爾達齊居住在精奇裡江(今結雅河)多科屯。皇太極將宗室女兒嫁給巴爾達齊,他成了皇太極的額駙(駙馬,侄女婿)。不久,索倫部的許多首領相繼到瀋陽朝貢,表示歸順。崇德年間,皇太極兩次發兵索倫,征討博穆博果爾。雙方在黑龍江上游雅克薩(今俄羅斯阿爾巴津)、呼瑪爾(今呼瑪)等地遭遇,經過激戰,清軍獲勝,但損失很大。博穆博果爾率余部北逃。皇太極採用「聲南擊北」的計謀,預先埋伏蒙古騎兵截其逃路,將率眾逃到齊洛臺(今俄羅斯赤塔)的博穆博果爾擒獲。皇太極征撫並用,以撫為主,終於使貝加爾湖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至鄂霍次克海的廣闊地域歸屬於清朝。

  向西用兵,三征蒙古。明清之際,我國蒙古分為三大部:漠南蒙古即內蒙古、漠北蒙古即外蒙古、漠西蒙古即厄魯特蒙古。漠南蒙古位於明朝和後金之間,並同明朝定有共同抵禦後金的盟約。漠南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後裔。他勢力強大,自稱是全蒙古的大汗。明廷每年給林丹汗大量「歲賞」,使其同後金對抗。努爾哈赤時漠南蒙古東邊諸部多歸服後金,但察哈爾部成為漠南蒙古諸部對抗努爾哈赤父子的堅強堡壘。皇太極即位後,西向三次用兵,其主要目標是察哈爾部的林丹汗。天聰二年(1628年),皇太極利用漠南蒙古諸部的矛盾,同反對林丹汗的喀喇沁等部結盟,首次親統大軍進攻林丹汗。到敖木倫,獲得勝利,俘獲11000餘人,後乘勝追到興安嶺。四年後,皇太極再次率軍遠征林丹汗,長途奔襲至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林丹汗聞訊,驚慌失措,星夜逃遁。皇太極回軍,途中獲得明塞外民眾數萬、牲畜10餘萬。此後,察哈爾部眾叛親離,分崩瓦解。林丹汗逃至青海打草灘,出痘病死。天聰九年(1635 年),皇太極命多爾袞等統軍三征察哈爾部。林丹汗的繼承人、其子額哲率部民千戶歸降,並獻上傳國玉璽。據說這顆印璽,從漢朝傳到元朝,元順帝北逃時還帶在身邊。他死之後,玉璽失落。200年後,一個牧羊人見一隻羊三天不吃草,而用蹄子不停地刨地。牧羊人好奇,挖地竟得到寶璽。後來寶璽到了林丹汗手中。皇太極得到「一統萬年之瑞」,如同自己的統治地位得到上天的認可,自然大喜過望。他親自拜天,並告祭太祖福陵。昔日為敵20餘年的察哈爾舉部投降,廣闊的漠南蒙古歸於清朝。

  向南用兵,五入中原。皇太極向明朝用兵,先後取得大凌河之戰和松錦之戰的勝利,並五次向關內用兵。第一次是天聰三年(1629年),皇太極親自帶領大軍,繞道蒙古地區,攻破大安口,圍攻北京城;第二次是天聰八年(1634年),皇太極親統大軍,蹂躪宣府、大同一帶;第三次是崇德元年(1636 年),皇太極命多羅郡王阿濟格等率軍入關,到延慶,入居庸,取昌平,逼京師。接著,阿濟格統軍下房山,破順義,陷平谷,佔密雲,圍繞明都,蹂躪京畿。此役,清軍阿濟格奏報:凡56戰皆捷,共克16城,俘獲人畜17萬。他們凱旋時,「艷服乘騎,奏樂凱歸」,還砍木書寫「各官免送」四個大字,以戲藐大明皇朝;第四次是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極派多爾袞率軍入關,兵鋒直到濟南。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裏,多爾袞轉戰2000餘里,攻克濟南府城暨3州、55 縣,獲人、畜46萬;第五次是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極派阿巴泰率軍入關,橫掃山東一帶,俘獲人口36萬、牲畜32萬餘頭。皇太極五次大規模入塞,攻打北京,擄掠中州,陷落濟南,皇太極之膽識、之氣魄、之謀略確是雄奇的。但他多次派兵入塞,屠城、殺戮、焚燬、搶掠,卻是兵略中之最下者。

  皇太極用反間計使得大明崇禎帝「自毀長城」。《明史.袁崇煥傳》說:「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

  皇太極心機之深、謀略之高、手段之辣,令人嘆為觀止。這自然與其先天稟賦有關,但所處環境和人生經歷則是更重要的原因。

  皇太極出生那年,父親努爾哈赤34歲,生母那拉氏18歲。他的生母是葉赫部貝勒揚佳努的愛女,名孟古,稱孟古格格。14歲嫁給努爾哈赤,29 歲撒手歸天。12歲的皇太極自此失去母愛。那拉氏之死,在很大程度上是心情抑鬱所致。孟古從結婚到患病、逝世,建州同葉赫部一直敵對。古勒山一戰,孟古的堂兄布齋貝勒,戰馬在廝殺中被木墩絆倒,死於非命。努爾哈赤命將布齋的遺體劈作兩段,將其一半歸還。從此建州與葉赫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孟古病危,覺得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要求見生母一面。努爾哈赤派人去葉赫迎接,但葉赫貝勒不許。孟古終未得見生母,抱憾九泉。

  皇太極少年喪母,又沒有同母的兄弟姐妹,可以說是孤苦伶仃!而他的家庭,卻是一個大家族。他有4個叔父,僅二叔穆爾哈齊門下就有11個堂兄弟,三叔舒爾哈齊門下有9個堂兄弟,其中阿敏貝勒門下有6位侄子、濟爾哈朗貝勒門下有11位侄子。而他又有15位同父異母兄弟,親兄弟的子侄多達一百四五十人。他的7位同父異母的兄長由5位福晉所出,這5位福晉都是建州本部人,唯獨其生母是葉赫部,而葉赫又同建州結下血海深仇。這種家庭環境,對皇太極少年時代的成長有著許多正面和負面的影響。

  第一,皇太極外公為女真著名領袖,生母那拉氏是一位聰明靈秀的格格。受遺傳的影響,他聰敏過人。而其他兄弟的外公(除多爾袞外公)都名不見史傳,這個背景增強了他政治上的自信心。

  第二,少年喪母,使他在生活中遇到過多的艱難與困苦,磨煉了他的獨立性格與頑強意志。

  第三,沒有母親呵護,沒有同母兄弟姐妹,格外勢孤力單,養成他慎言少語的性格,鍛練了溝通與協調的能力。

  第四,皇太極因舅父同建州有世仇,長期冤怨相報,使他在家族中處於不利地位,促成他長於心計。

  泰化否,否生泰。少年喪母,自是人生中的一大不幸。然而,挫折於懦弱者會磨損意志,於堅強者會愈挫愈奮。以清初的四位君主來說,太祖努爾哈赤 11歲喪母,太宗皇太極12歲喪母,世祖福臨6歲喪父,聖祖玄燁8歲喪父、10歲喪母。努爾哈赤雖少年喪母,卻鍛練了獨立品格。同樣,皇太極失去母親的關愛,卻促使他學習、仰慕父汗,也更錘煉他獨立、慎思、頑強、拚搏的品格。似可以說:皇太極在對內轄制和對外征服的過程中能夠挫敗群雄,是同他挫折長智慧、困厄磨意志的特殊家庭環境和人生經歷分不開的。

  這樣一代英傑,本來應該能夠創立更大的功業。但是,皇太極在52歲的盛年(1643年)卻遽然辭世,他離世的當天,還在進行政務活動。天不假年,使他無緣端坐在紫禁城的寶座上,實現其終生為之奮鬥的定鼎燕京的美夢。他死後葬在昭陵,陵前的石像中有一對石馬,就是「昭陵二駿」,相傳是仿照皇太極生前喜愛的坐騎--大白、小白二駿雕制的。

  皇太極的死,標誌著大清皇朝一個朝代的結束,也標誌著大清皇朝奠基工程的完結。太祖、太宗兩代整整60年的奮爭,為後來清軍入關,定鼎燕京,統一中原,奠下了基礎,準備了條件。《清史稿.太宗本紀》中對皇太極的評價是:「允文允武,內修政事,外勤討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這個評論,大體公平。但是,傑出英雄,也有失算。《清史稿》道出他「儲嗣未定」和「大勛未集」兩大遺憾,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