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見天日的《張志新》 一度遭禁又被解禁的連環畫報

發表:2006-08-18 16:4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8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七十年代末一度遭禁又被解禁的連環畫報

  中國美術館一層圓廳裡,一個有著黃色挑染頭髮、學生模樣的男孩,對著展櫃裡的畫作,狐疑地問同伴:「張志新是誰?」

  畫面上出現的,可能是對他的生活經驗而言完全陌生的場景:鋪天蓋地的大字報,武鬥,手搖「紅寶書」的瘋狂人群,頭頂高帽、胸前吊著磚頭的人在遊街,「現行反革命犯」的字眼……

 這是一組本應在1979年10月出版發行的連環畫作品,然而26年後的2005年8月23日,它才第一次真正面對公眾。如果說,一本連環畫也有命運,它的命運要怎樣描述呢?它本應被上百萬人傳閱,被人們放在枕邊、放在書包裡,在圖書館裡被翻爛,被眼淚打濕,激盪起人們胸中的怒火和悲哀……而現在,被擺放在國家美術館寬敞明亮的展廳裡,人們靜靜從它身邊走過。

  26年的物移時異、時空變幻之間,觀眾和社會已經不復是當年模樣,第一作者劉宇廉已經在1997年病逝;甚至,這組連環畫的主人翁「張志新」,都已經變成了一個需要解釋的名詞。

  「該審判的,是勇敢的思索,還是思想的禁錮」

  8月23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展的劉宇廉作品展上,這組14幅的連環畫《張志新》,並沒有被擺放在特別顯眼的位置。對作者而言,他後來的作品《黃河》、《九色鹿》和早期的《傷痕》、《楓》,知名度和影響度都要遠遠大於這組從未公開發表的《張志新》。

  不過,不少觀眾還是在這組作品前放慢了腳步,停下來,仔細讀展櫃裡的這首小詩,這是當年劉宇廉為連環畫《張志新》所做的文字說明

  「你曾經一腔激情,投入那史無前例的歲月

  熱烈和真誠,像沸騰的整個中國

  可是你

  你懷疑了……

  你為那空前的浩劫痛哭

  誰都能有幾種選擇,或抗爭 或趨附 或投書

  或是無聲的憤怒,死一般的沉默

  你卻選擇了吶喊的真理

  面對著全國共討,全黨共誅

  人民的監獄裡,囚禁著人民的兒女

  因為你,說出了勇敢的真理

  民主的旗幟下,扼殺了民主的聲音

  因為你認清了虛偽的「高舉」

  該審判的,是勇敢的思索 還是思想的禁錮

  真有罪的,是你 還是現代的封建主義

  你堅持了 承受著黑暗 壓迫 凌辱

  你堅持了 面對著二千年的惡勢力 現代化的奴隸主

  要革命嗎 你就應當是強者

  要革命嗎 你就必須是強者

  卑卻而殘忍的扼殺

  不能扼殺強者的聲音

  這不是你的屈辱,卻是我們民族歷史的屈辱

  這恰是你的光榮 我們民族的慘痛的光榮

  你倒在 血一般殷紅的旗幟下

  你倒在 旗一般殷紅的血泊裡

  你犧牲在新中國的祭壇上

  供奉給明天的共產主義」

  1979年5月25日,人民日報刊登了題為《敢為真理而鬥爭》的長篇報導,介紹張志新事跡。之後,光明日報從6月5日開始,在3個多月的時間裏相繼刊發了《一份血寫的報告》、《走向永生的足跡》、《她是名副其實的強者》等報導,披露了張志新因為思想而獲罪,以及在獄中所受的非人待遇,包括因為怕她喊「反動口號」,在行刑前割斷她喉管的細節。一時間,舉國震驚。「張志新」在人們心中成為堅持真理、反抗強權的代名詞。

  詩人們寫下如潮的詩歌紀念她:「她把帶血的頭顱,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讓所有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韓瀚:《重量》)

  「法律呵,怎麼變得這樣蒼白,蒼白得像廢紙一方;正義呵,怎麼變得這樣軟弱,軟弱得無處伸張!」(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一枝無產階級專政牌號的槍,對準了一個女共產黨員的胸口!……中國的良心啊,豈能忍受這種奇恥大辱,清明雨,洗不淨不清明的時候野心取代了良心,獸性代替了人性,權力槍斃了法律,暴政絞殺了自由……」(熊光炯:《槍口,對準了中國的良心》)

  就在這個紀念的浪潮剛剛湧起時,當很多細節還尚未見諸報端、廣為人知的時候,劉宇廉、李斌、陳宜民就已經接到《連環畫報》編輯部的約稿,並從哈爾濱出發,前往關押張志新的遼寧盤錦監獄調查採訪。

  1979年7月24日,李斌在寫給好友瀋嘉蔚的信中提到正在創作中的《張志新》:「我們初步打算畫成14幅,大都採用歷史照片和畫結合的方法,企圖引起回憶與思考。」「這次要比上兩套壓力大得多,必須在8月20日之前交稿,因為已經定於10月號發彩頁。」

  他還專門問:「我們這次採用照片剪貼的方法,需要洗成棕、藍、紅、綠等顏色,不知瀋陽能否買到洗藍、綠、紅色的藥?如好買,各買兩袋速寄來。」

  他們幾人都是黑龍江兵團的畫友,當時分別在黑龍江省美協、哈爾濱市美協和瀋陽軍區搞創作。

  這封信收錄在新近出版的《劉宇廉文叢》裡。不過,到了今天,李斌和瀋嘉蔚兩人誰也想不起來,那些需要的藥水,後來究竟是不是由瀋嘉蔚買到的。

  出發前,李斌打著省美協創作員的招牌,去省委宣傳部開介紹信,結果並了一鼻子灰,人家說得很明白:「我們不管這種事。」火暴脾氣的李斌也很生氣,大聲質問:「你們就是這麼為黨員服務的嗎?」

  結果他剛剛回到文聯,就有辦公室的人好意提醒他:「你造反怎麼都造到宣傳部去了。」原來,他人還沒回來,那邊的「告狀」電話已經打過來了。

  介紹信的問題,據陳宜民回憶,後來是由《連環畫報》編輯部出面從北京中央某部開出來的,介紹他們三人去「蒐集創作素材」,這才得以解決。

 在這之前,由劉宇廉、李斌、陳宜民三人根據盧新華小說創作的連環畫《傷痕》,已經引起了巨大反響。而他們還不知道,由他們三人合作、即將在《連環畫報》8 月號上刊登的《楓》,將引起更大的反響,以及軒然大波,使這份當時發行量超過100萬份的雜誌,幾乎面臨了一場滅頂之災。

  「如果不把這些畫出來,如果不把我們自己胸裡的這口氣吐出來,恐怕我們自己就要被憋死了」

  憑著北京的介紹信,他們在遼寧又換到了省公安廳開給盤錦監獄的介紹信。

  「當時的盤錦監獄,就像後來開放的撫順戰犯管理所,關押過張志新的牢房被開闢出來,還有專人負責接待。」李斌還記得,當時和他們一起參觀的就有好幾撥兒人。

  「我記得,房間不太大,靠牆有一排炕,屋頂很高,仰起頭才能看見一個小小的窗戶,人在裡面有種窒息感。」李斌回憶。他們看到的,還是張志新和其他犯人關在一起時的牢房,後來她被單獨關押的小房間不允許參觀。

  畫面上,牢房內張志新被一群犯人毆打,線條粗亂錯雜。近景是牢門外,一個身穿公安制服的女警叉手而立,靜靜觀望的背影。

  這幅畫的內容就來自管理員的證實,張志新確實在獄中被打,頭髮幾乎被拔光。

  聽管理員講,張志新在獄中拿到離婚協議書的那天,哭了整整一夜。這個細節,後來成了這組畫中的另一幅:背景是真實的張志新的家庭照片和生活照片,主體是戴著腳鐐手銬、穿著囚服的她在落淚。

  「她不僅是一個英雄,也是母親、妻子。我們是有意識地尋找這樣的人之常情,但是被蹂躪摧殘的內容。」

  並不是所有的細節和故事都適於入畫,但是卻無法讓人忘記。

  被槍斃的前一個晚上,4月初,東北的天還很冷,犯人都還穿著棉衣棉褲。張志新提出要解手,看押她的犯人去請示管理員,得到的回答是:「讓她尿褲子裡。」

  「你想想,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出身音樂世家,參加過志願軍,讀過大學,25歲入黨,省委宣傳部的幹事,形象又是那麼完美,這種事,對她而言,是怎樣的羞辱。」

  因為事隔太久,在李斌的描述中,有些記憶只有形象,卻想不起具體的時間地點。他記得看見了張志新的囚服,號碼很大,像一件男人的衣服,印象最深的是領子、前胸的一大片,全都是被血洇濕的痕跡。

  他們親眼看見了張志新行刑前的一張照片。她跪在地上,五花大綁,面容扭曲,脖子上掛著一塊「現行反革命犯張志新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的牌子。

  這張照片當時被李斌快速用炭筆素描下來,連環畫作裡表示這一情節的那幅,幾乎是原樣拷貝了這張照片。「只是,」李斌說,她的喉管當時已經被割斷,她的臉扭曲得根本沒了人形,「在畫的時候做了些處理,不像照片那麼慘烈。」

  在那裡,他們三人還並上了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的伍必端教授。伍教授告訴他們,他還看見了一張張志新行刑後的照片,更是慘不忍睹。

  在行刑前被割喉的犯人,張志新並不是第一個。曾經用過的辦法是用鐵絲勒住犯人的舌頭和嘴巴,後來一位醫生發明瞭割氣管的方法,李斌印象中聽管理員介紹過,張志新是第41個。

  「那時的感覺就是,如果不把這些畫出來,如果不把我們自己胸裡的這口氣吐出來,恐怕我們自己就要被憋死了。」李斌說。兩天後,在回哈爾濱的火車上,他們就開始討論要如何安排和表現畫面了。

 之所以決定採用歷史照片和畫相結合的方式,主要是考慮到這次題材的現實性。雖然之前的《傷痕》和《楓》也有很強的現實色彩,但畢竟是根據小說改編而來。張志新則完全不一樣,從人物形象到具體內容,都是百分之百的真實。照片更能強調真實感。這種有點類似西方波普藝術中拼貼的方式,在那個年代的中國,在沒有電腦和多媒體技術的時候,還是非常新鮮稀奇的想法。

  「這個稀奇可真是差點兒要了我們的命!」現在想起來,李斌還是叫苦不迭。

  「我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資料照片的蒐集不是難事,作為畫家,對圖片的關注本來就是他們的職業習慣,而且當時「文革」結束不久,文字資料來源也很多。麻煩的是製作過程。他們必須把選中的照片拼貼之後翻拍,在暗房製作好照片後貼在三合板上,再在照片背景上用水粉畫出主體形象。

  暗房裡又悶又潮,每一張底片都要經過好幾道曝光,有的人頭只有一點大,很難把握。照片裡不同人物和元素的位置、明暗,經常要做好多遍才合適。有時候做一半又覺得照片不好,再重找、重換。好不容易照片部分做好了,畫的時候稍有差池,就又要整個重來。

  截稿的日子那麼緊,那些天裡他們幾乎是連軸轉,晚上做暗房部分,白天畫。「簡直困死了。但我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李斌說,那時支撐他們的力量,就是想,和張志新的遭遇比起來,這算得了什麼!

  當劉宇廉、李斌、陳宜民在哈爾濱日以繼夜地趕做《張志新》時,北京《連環畫報》編輯部風波驟起。

  1979年8月號《連環畫報》發行剛剛三天,就被文化部出版局勒令停止發行並追查責任這幾乎是出版界最重的刑罰。原因是這期上刊登的作品《楓》「政治影響不好」。

 這組後來被評價為是「衝破文藝禁區」,並獲新中國成立30週年全國美展一等獎的作品,當時引起爭議和被批判的理由,現在看來頗有點荒誕,其中一條是:他們未加醜化地描繪了林彪、江青等「反面人物」形象。用李斌的話說,他們想做的無非就是「回到正常」,而這在當時是被視為不正常的。

 時任《連環畫報》編輯部副主任的吳兆修還記得,《楓》的刊發,是經過編輯部全體討論通過的,得到這種「待遇」的稿件並不太多。大家一致認可這是好東西,也想到可能會有風險,但是在「撥亂反正」的大環境下,他們還是覺得很有底氣。「而且,這麼好的東西如果不能推出去,對於編輯來講,那是失職。」

 禁令下來後,編輯部開會認為不能接受,決定越級申訴,直接致信中央某部說明情況。很快,吳兆修和另外4名編輯被召集到中央某部開會。會上,吳兆修表示,如果作品有問題,可以發表不同意見,「可以批判」,但禁止發行或者換掉重發不可取。而且,吳兆修還提出一點,畫中對「反面人物」形象,也還是做了一定冷色調的處理的。

  《楓》的命運最後總算有驚無險。後來,應讀者要求,這期《連環畫報》在出版後又加印了10萬份。其中那幅在「萬壽無疆」標語牌下死去的年輕生命的畫面,至今還被常常提及。

  然而《張志新》的遭遇,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因為政治風向的變化,對張志新的宣傳和報導戛然而止。完成了的連環畫作品,永遠失去了刊發的機會。

  26年後,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有的畫面依然讓人震撼。

 有一幅背景剪貼了中共中央文件《關於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加強公安工作的若干規定》,其中兩行量定「現行反革命行為」的說明,正好封住了張志新畫像中嘴的部位。(註:196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於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加強公安工作的若干規定》<簡稱《公安6條》>,規定凡是「攻擊誣蔑偉大領袖毛主席和他的親密戰友林彪同志的,都是現行反革命行為,應當依法懲辦」。以後這一條又在實際上擴展到凡對江青、康生、陳伯達等稍有不滿的也被以現行反革命治罪。這個規定是造成「文化大革命」中大量冤、假、錯案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幅,帶著紅領章的審訊人員和被審訊的張志新,之間是一個穿白色制服的公安背影。背景照片上有正面的慈禧、袁世凱、蔣介石等舊時代統治者,一幅江青拍攝的廬山仙人洞照片,一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對聯照片,寓意了歷代統治者一脈相承的專制本質。

  表現「割喉」場景的那幅畫面構思,也獨具匠心。執行人和受害者的臉都被隱去了,黑色剪影似乎在告訴觀眾這是見不得人的勾當。近處有人俯視著,沉默地關注著這一罪行的發生。

  再往上的背景,是波瀾壯闊的天安門廣場上清明節群眾集會的圖片。畫面中心看似空白,細看,是張志新仰天長問的面容。好像暗喻著「一個聲音被扼殺,千萬吼聲響起」。

  由此,旅澳畫家瀋嘉蔚在為《劉宇廉畫集》撰寫的導論中,評價「這套不足20幅的連環畫佳作甚多,是以筆者所見,迄今為止海內外對‘文化大革命’批判最深刻最尖銳的繪畫作品。」

  「能觸動民族記憶的東西,永遠都是有生命力的」

  歷史無法假設。誰也不知道如果這套《張志新》能繼《傷痕》和《楓》之後面世,在那段歷史上將會留下怎樣的一筆?而不是像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王洪義教授所感慨的:「由於社會轉型和歲月銷蝕,其中的批判性已失去明顯目標。」

 回想起來,當知道不能發表的時候,李斌說「好像也沒覺得怎麼樣。」以至於原作都送給了瀋嘉蔚保存。對於他們來說,想表達的東西已經都在畫裡了,鬱積在胸口的那口氣,也就算吐了出去。連環畫對於他們來講,原本就不是本職工作。在《張志新》之後,他們三人的連環畫創作組合也就解散了,此後三位作者各自朝著不同方向發展。

 高名潞在《中國當代美術史1985-1986》一書中認為,「無論是‘傷痕繪畫’或‘星星畫會’,對所批判的現實的理解都有表面和狹隘之處,似乎現實的批判意義僅在於將結果歸罪於某些人或民眾環境和氛圍(這種認識和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這些被歸罪的對象不過是文化的表層,其根蒂在於深層的無形文化,而這無形文化乃是一個文化圈民族共同創造的,其榮辱與全體民族包括自身是分不開的。所以真正的現實在於自身,在於自我的批判、反省和自明,而不僅是控訴和悲怨。」

  瀋嘉蔚說,如果《張志新》當時能面世,也許高名潞會修正這個結論。

 《張》中的一幅,畫面是張志新身後有無數困惑或沉思的人,靠前方的正是三位作者的自畫像。而由李斌和陳宜民在1980年完成的油畫《捨得一身剮》中,圍斗彭德懷的紅衛兵裡,也能在主要位置看到他們三人自己的形象。在瀋嘉蔚看來,「這種思索所表達的深度與自我批判的勇氣」,無論當時還是現在都罕見。

  「這很自然,我們當時就是紅衛兵啊。」李斌說。這種自省的態度,有一部分是來自張志新的當絕大多數人相信「八億中國人只需要一個思想」的時候,她敢於以飛蛾投火般的精神堅持抗爭,思考,表達自己的意見。這種獨立人格的力量,對於他們這代人的衝擊力,格外強烈。

  作為這套作品20多年的保存者,瀋嘉蔚一直堅信「能觸動民族記憶的東西,永遠都是有生命力的。」他說,當時把這14幅畫用紙包好,放進箱子裡的時候,「我就相信這套東西總有一天能見天日。」

  對作者李斌來說,連環畫《張志新》的命運,給他最大的觸動是:畫出來是最重要的。藝術家的生命很快消失,但作品會留下。他說:「26年前不能發表,今天就能。如果當時我們沒有畫,今天就什麼也沒有。有的事需要先做出來,再考慮其他。」

  目前,中國美術館已決定收藏這套《張志新》。



---------------------------

(1)你曾經一腔激情,投入那史無前例的歲月
熱烈和真誠,像沸騰的整個中國

 

(2)可是你  你懷疑了



  
(3)你為那空前的浩劫痛哭


  

(4)誰都能有幾種選擇,或抗爭 或趨附 或投書
或是無聲的憤怒,死一般的沉默

  


(5)你卻選擇了吶喊的真理
面對著全國共討,全黨共誅  




 

(7)民主的旗幟下,扼殺了民主的聲音
因為你認清了虛偽的「高舉」


 

(8)該審判的,是勇敢的思索還是思想的禁錮
真有罪的,是你還是現代的封建主義
 



(9)你堅持了承受著黑暗壓迫凌辱
你堅持了面對著二千年的惡勢力現代化的奴隸主
 



(10)要革命嗎 你就應當是強者
要革命嗎你就必須是強者


 

(11)你堅持了......

 


(12)卑卻而殘忍的扼殺
不能扼殺強者的聲音


 

(13)這不是你的屈辱,卻是我們民族歷史的屈辱
這恰是你的光榮我們民族的慘痛的光榮
 


(14)你倒在血一般殷紅的旗幟下
你倒在旗一般殷紅的血泊裡
你犧牲在新中國的祭壇上
供奉給明天的共產主義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