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銅與稀土戰略資源政策升級 中美產業鏈「脫鉤」進入深水區(圖)


銅 關稅
2025年7月10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自8月1日起,對進口銅加徵高達50%的懲罰性關稅,並強調此舉關乎國防、電子、汽車等產業核心利益。幾乎同時,美國國防部大手筆投資稀土礦商MP Materials,成為其最大股東,目標是徹底減少對中國稀土資源的依賴。圖為智利蘭卡瓜附近馬查利的世界最大地下銅礦—埃爾特尼恩特礦場正在進行銅冶煉。(圖片來源:RAUL BRAVO/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7月11日訊】(看中國記者楊天資編譯/綜合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宣布自8月1日起對進口銅徵收50%高關稅,同時美國國防部大手筆投資稀土產業,意在減少對中國的戰略性原材料依賴。這一系列動作,預示美中在關鍵資源與產業鏈的競爭進一步升級,對中共經濟與對外政策產生多重影響。

關稅與國有投資並舉 美國新一輪資源戰略布局

2025年7月10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自8月1日起,對進口銅加徵高達50%的懲罰性關稅,並強調此舉關乎國防、電子、汽車等產業核心利益。幾乎同時,美國國防部大手筆投資稀土礦商MP Materials,成為其最大股東,目標是徹底減少對中國稀土資源的依賴。

兩項動作被業界視為美國政府近年最具針對性的產業鏈安全升級措施,凸顯中美供應鏈「脫鉤」已從高科技領域下沉至最基礎的原材料環節,對中國大陸出口型經濟與國際產業競爭格局產生全方位、深遠的影響。

背景盤點:資源戰略地位升級 美中關係深層變局

1. 銅、稀土的戰略價值與全球格局

銅作為現代工業基石,被廣泛應用於電網建設、軍事工業、汽車、半導體、資料中心等關鍵產業。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資料,2024年美國銅進口量約達81萬噸,近半依賴進口。雖然前三大來源國為智利、加拿大、墨西哥,中國在美國精煉銅直接進口份額有限,但中國卻是全球銅加工品、零部件、線纜等半成品最大出口國,美國市場對中國加工銅材需求具有高度敏感性。

與此同時,稀土則被譽為「現代工業黃金」。從高性能磁鐵、雷達、飛彈防禦到新能源車馬達,乃至於F-35匿蹤戰機與無人機等尖端裝備都離不開稀土材料。中國目前占據全球稀土開採、加工和出口70%以上的份額,是美國乃至全球產業鏈的「卡脖子」來源。

2. 供應鏈安全升級成全球共識

2018年以來,美國與中國在高科技、原材料、金融投資等領域持續博弈,產業鏈自主與供應鏈安全日益成為西方國家共同關注的核心議題。俄烏戰爭爆發後,全球能源與大宗商品市場動盪不安,美歐盟加速推進「去中國化」與本土供應能力建設,涉及領域從半導體一路下沉至金屬原材料與高端礦產,觸及產業鏈最底層。

現況解析:美國政策強攻 中國面臨多重挑戰

1. 銅關稅升至歷史高點,牽動全球市場

美國政府宣布自8月1日起對進口銅加徵50%關稅。川普在個人社交平台明確指出,這一舉措針對的是半導體、軍工、資料中心、鋰電池等高科技產業關鍵材料供應。

「銅對我們的國防和現代產業發展不可或缺,」川普表示。

消息一出,美國Comex銅期貨飆升至歷史新高。業界分析,這不僅將提高美國本地消費者與下游製造商的成本,也會直接影響全球市場供需與價格。

雖然中國並非美國精煉銅前三大進口國,但美國此次加徵關稅的涵蓋範圍包含銅基半成品、線纜、配件、電子元件等,這些領域中國具有極強國際競爭力。關稅上調將直接抬高中國相關產品在美國市場的價格優勢,壓縮出口利潤,迫使美國企業尋找替代供應商,甚至加快產業鏈外移進程。

2. 美國直接入股稀土企業,對抗中國壟斷

與銅關稅同步,美國五角大廈宣布以特別股方式投資美國唯一稀土礦商MP Materials,成為其最大股東,並承諾十年內將量產足以滿足美國國防和商業需求的稀土及稀土磁鐵。

MP Materials執行長李丁斯基公開表示,這並非國有化,而是國防部成為企業最大戰略合作夥伴。更重要的是,該協議規定國防部未來將以保證價格收購大量產品,大幅降低因中國主導下的市場價格波動、低價競爭等經營風險。

美國國防部的直接入股,標誌著資本與產業政策一體化運作的新階段,將吸引更多外部資本進入本土資源產業,對中國產生結構性挑戰。

3. 中國出口壓力與「資源籌碼」效力下降

事實上,中美在稀土、鋁、銅等戰略資源上的博弈早已進入白熱化。中國曾多次在貿易談判中以稀土出口管制作為籌碼,影響美國軍工、汽車等產業的正常運作。2023年,因中國稀土出口限制,美國汽車業一度面臨原料斷供危機,多家工廠被迫暫時停產,甚至促使美中元首緊急對話。

隨著美國大舉本土投資、推進產業鏈自主,中國以資源政策制衡美國的能力正明顯減弱。美方主導的全球資源供應鏈重構,已使中國在國際談判中的籌碼效力逐步遞減。

專家觀點:資源「去中國化」趨勢下的產業鏈再平衡

1. 產業轉型升級成中國必由之路

中國現有經濟模式高度依賴出口與大宗原材料產業,尤其在銅加工、稀土磁體等中下游產業具有全球規模優勢。但隨著美歐等主要市場強化關稅壁壘和技術管控,中國若繼續固守低附加值出口模式,產業競爭力與利潤空間將持續受到擠壓。

多位產業專家建議,中國未來必須加快產業升級步伐,聚焦高端製造、核心技術突破與產業鏈自主創新。例如,發展更高性能的新型材料、推動稀土磁體等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發,以及積極開拓「一帶一路」沿線新興市場,分散對美國、歐盟市場的依賴。

2. 美歐日聯盟將加劇中共壓力

美國此次以國安為名的關稅與投資政策,也為盟國樹立新典範。加拿大、澳洲、日本等已陸續啟動本土關鍵礦產計畫,並推動「資源友岸化」合作。未來,美歐日有望形成「資源供應小圈子」,共同抗衡中國壟斷地位。

在此格局下,中國產業鏈既面臨出口收縮壓力,也將遭遇「技術與資本封鎖」雙重挑戰。業界普遍預期,全球資源產業將進入新一輪整合與重塑期,供應鏈多元化趨勢已不可逆轉。

3. 關稅政策可能引發全球市場「次級效應」

不容忽視的是,美國高關稅與供應鏈本土化雖有助於國內產業安全,但也可能帶來美國市場內部通脹與生產成本上升。若美國企業因原料價格高漲而失去國際競爭力,全球產業鏈或將迎來「局部回流與多點分布」的新常態,部分中間環節生產可能流向墨西哥、東南亞等低成本地區。

未來走勢:中美「新冷戰」下的資源爭奪戰

1. 美中資源安全競賽將常態化

隨著美國加快在銅、稀土、鋁等關鍵資源領域實施高關稅與國有資本戰略入股,中美兩國在產業鏈「脫鉤」上的競爭將持續升級。未來,美國不排除針對鋰、鎳、石墨等其他新興戰略金屬採取類似措施,甚至直接介入全球礦產資本收購競賽。

對中國而言,未來不僅要防範國內資源被低價外流,更需積極提升產業鏈上游自主能力,防止高端材料、精密製造等環節落入對方掌控。

2. 「雙輸」或「共贏」?全球產業鏈格局將面臨重大考驗

部分學者認為,美國此類政策長期看未必能徹底改變全球供應鏈結構,反而可能推高國際市場價格、增加經營不確定性,最終損及多方利益。產業鏈全球化已經歷40年積累,單邊主義政策或許只能局部、階段性「去中國化」,難以完全實現「逆全球化」。

也有觀點指出,全球新一輪產業分工正在加速形成。中國若能成功轉型,掌握高端製造與技術創新,或能在新格局中保有核心競爭優勢。相反,若產業結構升級滯後,將面臨邊緣化與高技術壁壘雙重壓力。

結構性挑戰與歷史性轉折

美國對進口銅徵收50%關稅、五角大廈直接入股稀土企業,標誌著全球產業鏈博弈的又一歷史轉折點。此舉不僅是貿易政策調整,更是對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根本性挑戰。

未來幾年,中美在資源、科技、供應鏈的多維競爭將進一步白熱化。誰能在這場歷史性的全球產業鏈重組大戰中搶佔制高點,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21世紀的經濟格局。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