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社評:為全球留學生說幾句話

作者:譯者/朱冠華 發表:2006-11-15 15:5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Kofi Annan)、法國總統希拉克(Jacques Chirac)、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和義大利總理羅馬諾•普羅迪(Romano Prodi)有許多共同之處。其一,他們都是世界政壇要人;另一個共同之處,便是他們都曾到國外留學。如今,旅行成本已大大降低,國際開放程度也顯著提高,這兩個因素推動了海外留學。學生、大學、相關國家乃至更廣泛的國際社會,都得益於這種潮流。然而,這些好處,以及留學政策的潛在效果,絕非垂手可得。

在接受教訓後,美國政府已開始修正前幾年犯下的錯誤。美國大學的海外學生註冊人數在經歷連續兩年下降(20世紀70年代以來首次出現)之後,現已趨穩。外界普遍將留美學生人數下降的原因,歸咎於美國在2001年9月遭受恐怖主義襲擊後提升了安全警戒級別,加強了對學生簽證的限制。

布希政府不久就意識到,海外學生紛紛避開美國,轉而青睞英國、歐洲大陸和澳大利亞。目前,美國正傾注大量資源,改善其簽證申請流程。這樣做的動機很明顯:全球高等教育市場不僅規模龐大,而且增長迅速。2003年,全球留學生入學人數超過200萬人,比2000年增加了31%,其中,來自中國和印度等地的留學生人數增長最快。

留學生帶來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好處。吸引來留學生的大學通過錄取這些學生,獲得了直接的經濟收益。從間接角度看,研究生層面的國際合作,必然伴隨著創意的交流,有助於增加研究成果。

在最理想的情況下,海外求學經驗有望成為巨大的「仁義力量」。不同國籍的人相互交流,有助於本國和外國學生瞭解彼此的國家,使更廣泛的社會從中獲益。許多支持留學的國際機構都認識到了這一點,例如,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就發起了伊拉斯姆斯(Erasmus)大型計畫。

然而,在去哪兒上大學的問題上,學生們正面臨著日益艱難的抉擇。申請者如今要在不同大學的教學實力、研究聲望以及獲得簽證的難度之間進行權衡。過多的官僚程序、漫長的等待、高昂的成本,以及沒有機會獲取工作經驗等問題,很難讓學生們感覺自己受到歡迎。

既然留學帶來的好處如此巨大,那麼,公共政策應當鼓勵留學。安全與開放並不是對立的。美國的例子表明,只要提供適當的資源,這兩個目標可以同時達成。但各國需要提供這些資源。下一代世界領導人的誕生成長,可能正取決於此。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