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佛的國度:生死有輪迴

發表:2006-11-16 11:1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緬甸地處亞洲中部,在這個由中國、印度與東南亞各國共同構成的十字路口,萬千佛塔肅穆地點綴著這個蝴蝶的國度,緬甸的眾多城市籠罩在佛光普照中,豐饒的土壤孕育稀世的寶石和翡翠,緬人天性純樸,生活中無處無佛,他們生活在對來世的祈福中……來到緬甸,佛教徒和對佛教歷史感興趣的人將會有很大收穫。

佛國母親河

全長2710公里的伊洛瓦底江澆灌著佛的國度,是緬甸的母親河。她催生了緬甸的文明,也目睹了多變的歷史中的所有夢想和殘酷。江水至今依然清澈,貨船穿梭來往,漁人划著小船在江上撒網。每當日出日落,江上有兩頭翹的帆船靈巧地劃過水麵,遠處佛塔閃爍,有著烏托邦一般的美麗。

因為伊洛瓦底江,緬甸北面的上緬甸地區和9大支流流經的南部三角洲的下緬甸地區自古以來便是魚米之鄉。尤其是上緬甸地區的曼德勒周圍,古代的緬甸人便掌握了極先進的灌溉技術,使該地區成為緬甸文明的重鎮,澆灌了許多著名的古都。

寺廟與佛塔的國度

公元前3世紀,在緬甸的南部受到印度文化洗禮的孟人,將錫當河河口地區變成了上座部系小乘佛教的中心地,佛教由此滲透到緬甸內地,經由蒲甘王朝的極力推行,包括建築雕塑在內的佛教藝術成為緬甸藝術的主流。整體上看,緬甸的藝術以寺塔建築為主體。寺塔建築大體上為高塔型(統稱為巴高達),但有佛塔形式和寺塔形式兩種。在緬甸67萬多平方公里的國土上,佛塔如林,寺廟如星,這正是緬甸燦爛佛教文化之魂。

寺廟

寺廟在緬甸幾乎是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中心。緬甸的寺廟非常多,幾乎每個村都有一座甚至幾座寺廟。寺廟不僅是宗教活動中心,還擔當教育職能,在鄉下或在小城市,寺廟還能起到小學啟蒙教育的作用。只要參加公共勞動,任何人都可以在寺廟中找到棲身之地。在農村,每到收穫季節,寺廟還可用來當糧倉等。依靠募捐,有些寺廟非常富有,有足夠的能力招待幾百名香客的吃喝。在緬甸,寺廟不只是朝拜的地方,也是人們去沉思的地方。

佛塔

歷代國王、領袖和人民都熱衷於修建佛塔,使緬甸成為一個「佛塔之國」。緬甸的佛塔千姿百態,有的小巧玲瓏,有的高大雄偉,有的金光燦爛,有的樸實無華;有的聳立在都市中心,有的鑲嵌在鄉間曠野,有的建築於山嶺之上,有的點綴在江河岸邊。佛塔多為金色,也有的是白色或灰色。據說目前緬甸全國有佛塔330多萬座,但確切的統計是很困難的,可以肯定的是,緬甸是世界上佛塔最多的國家。

一座佛塔本身是一個收藏佛物的聖坊,一般包括一座寺廟、一座舍利塔。在緬甸,一般佛塔是磚塔或陶塔,偶爾也有石塔。塔身如鐘形,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經、僧人遺體。

舍利塔最初是用來供奉佛祖的頭髮,在佛教傳播的過程中,佛經或佛像等都變成了供奉對象。最初的佛塔僅僅是土丘,建築簡單,後來漸漸發展到四邊或五邊形的堅固塔基,建成四至五層的佛塔。在塔座上有表現佛祖一生的浮雕或陶瓷畫。舍利建於塔頂之上,由須彌座、法輪和寶珠組成,有的法輪上加寶蓋、圓光、仰月和寶珠 。

孟族人將佛塔的建築藝術推到極點,他們開始為陶塔裝飾,緬甸蒲甘的阿難陀寺為孟族人建造寺廟的傑出代表作。佛塔是聖地,是聖山的保護神。

雕塑和繪畫

緬甸雕塑主要遺品屬於蒲甘時代,殘留於蒲甘諸寺。它限於釋迦或過去四佛的佛像,以披透薄大衣為特徵,顯示出與波羅朝代的印度有親緣關係。在最有名的阿難陀寺(約1090年)中,本尊的四佛(只有兩佛是原始的)為木雕塗金巨像。同寺中有大量石雕的佛傳圖、施釉藥的陶板本生圖,出現若干以同樣的琉璃版本生圖裝飾基壇的現象。在各處的巨大佛坐像、涅變相,大體上為磚構粉刷,缺乏美術價值。蒲甘諸寺中有不少壁畫,雖多剝落,但可窺見11∼13世紀繪畫之一斑,而至為珍貴。壁畫主要以佛傳和本生故事為主,風格接近中國西藏而不是印度。

佛的僕人——僧侶

緬甸5000多萬人口中有85%的人篤信佛教,男人一生必須出家一次,出家次數不限,時間可長可短,因此緬甸的寺廟裡經常不僅住著終生出家的和尚,還有暫時出家的和尚,以及一些利用幾個月閑散時間駐廟修行的居士。因此在緬甸似乎到處都是穿袈裟的僧人,其中還有很多小和尚。僧侶們的生存主要依靠寺院的募捐,過著一種非常嚴格,充滿戒律的生活。由於緬甸人將禮佛作為生命中最重大的事,所以有的寺院非常富裕。

一般在9歲至12歲,緬甸男孩會第一次穿上袈裟,在寺廟裡生活一段時間,他們在這段時間學習一些佛教的基本知識,但並不意味著他們將立誓出家。

每年春季,一些寧靜的緬甸村莊會突然熱鬧起來,因為這段時間正是男孩出家和女孩進廟行「扎耳朵」禮的時候。此時一隊隊的父母及和尚,就會帶著打扮得如小王子或小公主般的孩子,捧著供品,敲敲打打地走出村莊,繞塔而行,氣氛十分熱烈動人。許多孩子在寺廟裡接受啟蒙教育。

男人出家當和尚可以還俗,而女人一旦出家,則終生不能還俗,必須伺候佛祖一輩子。緬甸的尼姑都穿粉紅袈裟、玫紅褲子,比起其它國家的白色或灰色僧衣,倒也平添了幾分嫵媚。因為婦女在生死輪迴中被認為是低下的性別,所以,緬甸的尼姑比起和尚來說還要遵守8項另加的戒規。

生活中無處無佛

佛教在緬甸已流傳一千多年的時間,曾被尊崇為國教,至今,緬甸仍是一個佛光普照的佛教國家,對佛的信仰和「佛化」的生活觀念會給每個遊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你首先會詫異於緬甸人的平和、漠然和單純,接著會為大多數緬甸人虔誠禮佛的態度所感染,在這個國家,每個人都可以赤著腳,在簡單生活與來世的榮光中來回穿梭。

只要你身處緬甸,會很容易相信生死輪迴。

愛笑

緬甸人的共同特徵是非常友好。出乎人們想像,在緬甸很難見到愁眉苦臉的人,物質上的貧窮並不妨礙他們感受生命的愉悅:女子笑得嫵媚,男人笑得滿足,孩子笑得無邪,老人笑得智慧,而佛像則笑得慈悲。大多數緬甸人生活簡單而平和,並不去追求達不到的完美境界,他們不急不躁、積德行善、以求來世。緬甸是一個克制的非暴力的佛教國家。

緬人的禮俗

緬甸人態度克制、溫和而講禮儀,他們會非常熱情地歡迎你的到來,但像所有亞洲人一樣,他們不會有熱情澎湃的表現。如果你的言行讓他們反感,緬甸人也不會說你什麼,禮節要求他們沉默和容忍。

像大部分亞洲人一樣,緬甸人在人際交往中盡量避免身體接觸。他們一般會輕輕地點一下頭,面帶微笑躬躬身體,就是他們最好的禮節。將喜怒表現在臉上只能引起緬甸人的反感。在他們看來,平靜比毫無廉恥的大吼大叫更有力量。

緬甸的傳統戲劇

緬甸的戲劇是豐富的舞蹈、音樂和歌曲混合的戲劇,繼承了東南亞國家宮廷藝術。

緬甸的傳統戲劇形式多樣,並在此基礎上產生了舞蹈、音樂、啞劇和木偶劇。傳統戲劇有很多類型:有廟會演出的以宗教內容為主的戲劇,一般畫有複雜的面具;在大街上或是在鄉下演出的單人歌舞。緬甸人最喜愛的戲劇是一種類似「堂會」的演出,為慶祝一些節日,大多數村鎮和寺廟會請巡迴的演出班子唱戲。演出季節一般集中在旱季,即從本年的11月到來年的5月。演出一般是在露天,門票很便宜,延續一夜,從晚上的8時到第二天凌晨5時。人們在那裡吃、喝、睡。很早人們就急著在露天場地佔位,他們在木頭搭起的演出舞臺前鋪上席子,或在地上乾脆放上一塊布佔上位子。舞臺兩邊是傳統的樂隊,鑼鼓等打擊樂,在現代化一些的樂隊裡有吉他和音樂合成器。演出前,演員們在後臺化妝。將近22時,演出終於開始,舞蹈和音樂活躍著氣氛。演出的主題或多或少具有宗教題材,根據公眾的喜好,在傳統音樂背景的烘托下,上演一些熱鬧的雜耍。只有觀看緬甸傳統戲劇的演出,才可能真正瞭解緬甸人性格中愛熱鬧一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