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加拿大5年 中國主任醫師脫胎換骨記

發表:2007-08-13 21:2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記得曹桂林先生在小說《北京人在紐約》開篇寫道:要他進天堂,就讓他去紐約;要他進地獄,就讓他去紐約。拿這意思套用在溫哥華,套用在大溫地區許多移民身上,亦有同感。溫哥華號稱「人類最適宜居住的地方」,也讓不少移民「尋夢」而來,卻為生存四處奔波,清山綠水反而無暇欣賞,竟有種坐過山車般的體驗。

  移民5年的常青女士,就濃縮了這種狀態和情景。按照專業對口的傳統模式,可以說她不算成功者,但其經歷更真實更真切地反映了移民生活的常態。那天相約採訪時,是在她上完夜班又去聽課之後,可她依然神情充沛。她說現在和移民之初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再艱苦的環境保持精神追求,是意志上的支柱。聽她疾徐有序的敘述,間或有鼻子發酸的感覺。

  暈倒在製衣廠裡

  常青震耳欲聾的機器聲,在封閉的車間內轟鳴。

  幾十個女工麇集在同一個廠房內,各自緊張忙碌地干手中活計,由於不斷重複著相同動作,顯得很機械。女工們臉上更是面無表情,都是不敢稍有怠慢的樣子。

  守在機器旁的常青,像是半蜷著身子,雙手不識閑地剪線頭,心裏默念著已經完工的數量。這是本拿比一家製衣廠,由於是計件,每件完成只有一毛錢,所以只有多幹,才能將菲薄的收入再提高一點。

  廠房裡擠滿了人和機器,午餐也就地解決,所以車間內瀰漫著機油味、雜料味、飯菜味,空氣都似乎凝固了。

  香港老闆有時很威嚴地巡視著,如今常青回憶說,那時她直覺老闆很沒人情味,只顧一門心思賺錢。

  當時的工作量極大,環境又不好,隨便吃口從家帶來的冷飯,從沒有幹過如此體力活的常青也許勞累過度,也許精神過於緊繃,那天下午就突然暈倒在地......

  回到家裡,當時正上中學的獨生女兒心疼地說:「媽媽,能不能不再去製衣廠了?」

  常青問:「不去製衣廠那去哪裡?」

  「干你喜歡的專業。」

  對於女兒幼稚的說法,常青只能報以一絲苦笑。製衣廠這份工已得來不易,不去難道要坐吃山空嗎?

  從高才生到室主任

  出生並成長在天津的常青,祖籍是河北獲鹿。雖然中小學適逢文革,但常青自己卻抓得很緊。天津一中畢業後,在中學教了兩年化學,趕上恢復高考,就考入天津醫學院,即現在的天津醫科大學。

  常青當時學習的醫療系,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等,主要培養西醫大夫,其間還到傳染病院實習,所以全方位打下基礎。

  1982 年分配到亞太地區最大一家婦產科醫院,在免疫學實驗室參與內婦科內分泌紊亂、多年不孕、反覆自然流產、宮內死胎等疑難病症的研究醫療,利用中西醫結合等綜合方法,成功解除了許多病人的痛苦,使有些年近40的婦女也解決了不孕問題。她也從初級的住院醫生,一步步成長為主任醫師,不少人慕名而來,求治於常主任的「專家門診」。

  實踐中常青不但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且還不斷參與科研,申請自然科學基金,並與天津大學等合作,開發新的課題項目,多次受到國家衛生部科技司、中華醫學會及天津市政府等嘉獎,她發表的論文也獲得過優秀論文獎。

  女兒一句話踏上移民路   

  2000年,常青申請到教育部出國進修名額,公派到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StateUniversity)深造,項目是分子生物學。

  留美期間,常青就辦了移民申請,很快就批下來,而且免面試。這時,已回到天津的常青反倒動搖了,一來再過半年就要提為正主任,自己在單位是業務骨幹;二來儘管常青辦的是全家移民,但在南開大學當古典文學教授的先生卻不肯跟來。

  臨近落地的日期日益迫近,放棄的心都有了,向來內向的女兒這時突然問「您還猶豫什麼?」常青道出心思,女兒這回直白說:「媽媽我想去!」

  命裡該然似的,常青就立刻篤定了,趕在最後幾天來到溫哥華。

  沒資格乾洗碗工

  常青承認,來加前儘管想到可能就業不易,但到溫哥華後求職的難度還是大大超過想像,心理準備還是不足。剛到加頭個月,常青在superstore偶遇一位早於她移民加國的大學同學,那個同學以過來人口吻說了句至今難忘的話:「與過去一刀兩斷,不但不能說,也不要想。」當時她還覺得言過其實,

  隨著時間推移,所謂理想像肥皂泡似的一個個破滅,只要不回流就不得不牽就於現實,也就漸漸品味出老同學話中的「底蘊」,裡面飽浸著歲月的沈重。

  初抵溫哥華兩眼一抹黑,又以步當車,第一週買東西都找不到北,光吃麵包了。天天從報上找工作,發出的簡歷都泥牛入海。有天她從報旮旯看到一則當天廣告,北溫一家餐館招洗碗工,她立馬直奔而去,還是被老闆拒絕了。

  當時加拿大經濟剛緩過點勁兒,但還不很景氣,工作機會普遍不多。再以後,常青才找到本文開始提到的那家製衣廠,就出現暈倒在車間那一幕。入晚拖著疲累身子回到家,夜深人靜時難免回想到在天津愜意的日子,好像又聽到同事們「主任長主任短」地叫著,又不敢深想,在床上輾轉反側......

  班裡最大的高中生

  常青是不甘心的人,總覺得冥冥中有更大事情在前面等著自己。「做有準備的人」這句話不是浪說的,有準備機會不來罪不在己;如果機會來了沒準備,腸子就會悔青了。

  於是已不年輕的常青為進修英語,也為獲得本地資歷,咬牙在本拿比讀起成人高中,「常主任」開始面對可做自己晚輩的「班主任」了。

  加拿大成人高中是專為那些無法正常上學的人開設,多為本地學生,英語程度並不低。當常青做出上述決定後,有朋友就驚訝地問:「你還真敢上?」

  班裡多是小年青,常青算是年齡最大的,但她堅持一門課一門課啃,一直上完12年級,攻下正式高中文憑。

  2004年,常青又到卑詩理工學院申請進修生物技術課程。這本為快速培養技師所設,把兩年壓縮到3個月,被稱為「魔鬼訓練營」。就讀學生多已拿到相關碩士文憑,只是來這裡回爐一下技術。由此可見常青與其他學員的差距,況且半天上課半天進實驗室,每週都有嚴格考試,階梯式往上走。但常青依然沒被嚇倒,天天惡補,最後一樣按時拿到結業證書,可是3個月下來體重竟減了10磅。

  除夕夜老婆婆等著發紅包

  常青工作的養老院遠水解不了近渴,紙面上的證書一時半會兒還當不了飯吃,常青騎驢找驢地謀到一份養老院工作,地點就在溫哥華唐人街,離住家不遠,這對仍以步代車的她來說有點便利。

  雖有主任醫師經歷,但在這家養老院還不能幹護理,被安排到廚房洗碗。想到初抵溫哥華時求聘洗碗工都被拒絕,現在也就聊以自慰了。

  這家養老院的老人基本上都從來自香港,由於當初打工的製衣廠老闆就是香港人,常青對港人就有了先入為主成見。但經過一段接觸,遂改變以前看法。本來她作好心理準備像在製衣廠那樣挨罵,但在養老院沒遇到那種情況,上下都很尊重她,儘管體力活很重,氣氛卻融洽,時不時還開個玩笑。

  常青幹起活從不惜力,老人們都看在眼裡,總勸她注意休息。有時她忙著拖地幹這幹那,老人們也會提醒她到下班時間了,知情知暖。

  上個大年三十,常青到養老院值夜班,有老婆婆還坐在床上,看到她非常高興,說知道她當值,就等著給她紅包哩。捏著尚有老人體溫的紅包,感受到具有華人特色的溫情,常青當時說不出話來。

  離去時,悄悄抹淚

  由於工作認真努力,醫生出身的她又很專業,常青就從廚房和清潔調出來,當值夜班護理。夜班護理責任很重,要悉心照顧72個老人。況且在養老院裡的老人大部分都有毛病,有的早上4點就吵著要起床出門,還有的老人拉肚子,個子又高,不聽話非要同時刷牙,弄得滿地都是大便,身子沒勁兒就摔在糞便上。

  這些都需要值班的人及時清理,常青坦言自己有時也挺煩,不免有抱怨,但一看到那些老人對自己很好,就檢討自己為何不耐心,心裏都不應該不高興。這裡的老人最年輕的也有80歲,最高齡者已105歲。人一到歲數,就是「老小孩」。

  人心都是肉長的,現在常青與老人們感情很深厚,情同母女。她說自己以後也會到這個年紀,這些老人們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現在好好照顧他們積些德,以後進養老院別人也會這樣對待自己。

  臨離開那家養老院頭一天,常青知道以後鮮有機會再見到他們,又不敢挑明瞭向他們道別,就有意延長時間加會兒班。有老人就說悠著干回去吧,不是還有明天嘛。常青這時就竭力控制著自己情緒,躲到沒人處偷偷抹淚。

  母女情深

  在加國,女兒黃珊是第一位,再苦再累也要讓女兒把書念好。剛來時常青打聽到本拿比一家中學很有口碑,就轉到那個學區,但女兒不能馬上就讀,她就親自找校長,天天磨。如願入學後,校方又不讓女兒學數理化,說對學英語不利,只能上ESL。暑假常青就花600元,讓女兒進本地「英語強化班」。女兒說那時一天喘氣機會都沒有,在「高壓」下終於跟上,11年級時選7人出ESL,她就是其中之一,當時距她來加還不足一年。其實很早老師就推薦黃珊出ESL,說她作文寫得太 beautiful了,但校方以時間太短未批。

  女兒曾用一堂課時間寫了篇文章,題目是評價歐洲文化,她能站在很獨特的角度舉出很多實例,說明從過去到現在的領先所在。正是這樣的努力,高中畢業後女兒以平均94.5分的成績考入UBC。

  女兒現在是卑詩大學理科心理學大三學生,她的志向是畢業後到美國讀研究生。常青坦言,要強上進的女兒對自己是莫大的安慰,再苦再累也值了。她說女兒非常喜歡加拿大,可以說在這裡如魚得水。但娘倆兒也有鬧「矛盾」的時候,西化的女兒常把學校老師的說法直接搬回家,嫌媽媽做的菜不講究科學營養,女兒反對油炒煎炸,什麼都主張涼拌生吃。常青說那哪兒行呀?這中國胃是改不了了。

  重新審視自己

  儘管5年來一直在為生存努力,儘管至今還未找到專業對口工作,可是常青說對移民並不後悔,不光為孩子,也為自己。

  常青坦率地說,來加5年落差很大,有經濟上的,更多是精神上的。但是在養老院這段工作,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觀,對自己有了新認識。在這裡地位變了,有種體味平等的意識,明白根兒在哪裡。現在回頭看在國內經歷,那時人在主流社會養尊處優,有很矯情的時候,也浪費了一些機遇,如果現在重新回爐,肯定要比那時幹得還好。

  直到今天,在打工同時,不管多忙多累常青都沒中止進修,在卑詩大學聽有關分子基因課程,繼續申請學校實驗室工作。她說在加拿大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精神意識卻不應在最底層。

来源:環球華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