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天氣不上班 唐代長安工薪族的雞零狗碎

作者:範超 發表:2007-09-02 02:5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每天上班前看天氣,是我們今天的習慣,夏天雨多,更是要注意。可是在沒有天氣預報的唐都長安,就比較難辦了。下小雨當然很顯詩意。但是雨下大了也是很麻煩甚至要命的事情。

貞元二年(786年)夏某天,下了一場大暴雨。長安街道上水深數尺,吏部侍郎崔縱去上班,結果在崇義裡西門這個地方,被水圍困,之後在水中漂浮了幾十步遠,街道兩邊店舖裡的夥計們看到後,呼叫者相繼進到水中救他,才使他免遭一死。但是其它人就沒有他這麼幸運了。這一天長安溺死了好多人。

類似的事還發生在元和七年(812年),當天的情形,見於《舊唐書·五行志》:「京師大風雨,毀屋揚瓦,人多壓死。水積城南,深處丈餘,入明德門猶見車輻」。

中國的城市排水工程建設,應該說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唐長安更是修建了比較完整的明渠和暗渠相結合的排水系統。據考古發掘,唐長安城每條大街的兩側或一側都有水溝。

而上述兩起特大降雨所造成的積水,主要是因為長安城排水設施遭到破壞的緣故。從時間上看,上述兩起惡性事件都發生在「安史之亂」以後,戰爭使城市公共設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城市污水被堵塞宣泄不暢,終釀大災。

在立秋之後,長安酷熱的情況就漸漸好多了,詩人王建這樣書寫了自己的感受:「住處近山常足雨,聞晴晒曝舊芳茵。立秋日後無多熱,漸覺生衣不著身。」

同樣,秋雨多了也很是令人犯愁。長安的秋季多霖雨也有據可查。《舊唐書》卷八、九《玄宗紀》裡錄入幾次較大的霖雨。「(開元)十六年九月丙午,以久雨,降死罪從流,徒以下原之。」「(開元)二十九年九月——霖雨月餘,道路阻滯。」「(天寶)十載 ——秋,霖雨積旬,牆屋多壞,西京尤甚。」「(天寶)十三載——秋,霖雨積六十餘日,京城垣屋頹壞殆盡,物價暴漲,人多乏食。」

霖雨接連下了兩個多月,其後果不堪想像,因為霖雨而赦免罪犯,歷史上也幾乎沒有二例。這些能夠進入正史的,也僅僅是幾次特大霖雨,那些較小的霖雨應該也很多,正史雖忽略不計。細心的詩人們卻將之收入囊中,天寶十三年,杜甫就寫了三首《秋雨嘆》,其中的「秋來未曾見白日」和「城中斗米換衾綢」,與歷史記載正相吻合。

交通:道路寬闊平直,沒有擁堵和塞車現象

唐代時,官員在苦寒、雨雪、酷暑時均會享受到不上班的待遇。其中尤以雨雪造成泥雨放朝的情況最多,這與長安純為泥土大道有關。因為若逢雨雪,土道經行人車馬踐踏,行走會極為不便。白居易寫過一首《和韓侍郎苦雨》,就說到了這種情況。韓侍郎就是時任兵部侍郎的韓愈。秋雨下後,朝廷已經發布了放朝的消息,而韓愈沒有聽到,仍然照常趕赴早朝,走到半路才知情,無奈踏泥而歸。那時放朝的消息是通過內廷的鼓聲傳達給散居長安各街坊的官員的!長安那麼大,難免有人會聽不到,如果像今天有事打個電話就方便多了。

政府也曾考慮過解決雨天道路難行的問題,在唐代詩文中屢見的「沙堤」就是為了官員上朝方便所鋪設。它又叫「沙路」、「沙道」、「堤沙」等等。修沙堤的沙,多取自滻河。天寶三年(744年),時任京兆尹的蕭炅首先提到這個建議。他在上疏中稱應在長安郭內南北、東西各三條與城門相通的、直至大明宮的交通要道上,將泥土和沙子相混夯實,然後再鋪上細沙。蕭炅本人是天寶年間奸相李林甫的狗腿子,但是他鋪設的沙堤卻堪稱長安道路建設中造福斯庶的一件大善事。所以許多人儘管鄙夷他的為人,但在這一點上還是肯定他的作為。因為「長安大道沙為堤,早風無塵雨無泥」。對習慣了行路苦的長安人來說,走在上面的確感覺很舒服!

眾所周知,唐長安城布局極為規整,街道更是南北交錯,寬闊平直。長安城從未發生過因道路擁擠,阻塞交通的現象。唐詩裡有不少關於上朝、下朝的記載和描述,字裡行間,給人的印象是行人稀少,街道極為幽靜,毫無熙熙攘攘之狀。

在唐長安城的大街兩邊,還廣泛種植有槐樹。一些廣場上,更是列槐樹數百行為隊,根本就沒有房屋,人們「相與揖讓,或議論槐下。」同時也給上下班增添了些許情趣。

唐德宗時,有一個名叫吳湊的京兆尹,當時官街槐樹缺少了一些,施工的人就以榆樹補缺,吳湊知道後就說:榆樹根本配不上九衢大街的氣勢。立即下令讓換栽槐樹,等到槐樹長成,綠茵罩地時,吳湊去世了,人們就指著槐樹,懷念他的政績!從這個小故事裡,頗能看出唐代長安官員對槐樹的珍重。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是因為槐樹堅固耐老,而且多陰涼,在盛夏酷暑之時,長安行人就會走到槐樹下,躲避炎熱!唐詩中有許多描寫槐樹的句子。槐葉多露,益發會讓人感到秋天的清涼。

就餐:長安街市攤點眾多,吃飯很方便

在唐朝關中,尤其京師周邊地區灌溉設施修建及管理大大增強,冬小麥產量迅速增加。長安城裡,人們開始流行吃麵食。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餅的種類和加熱手段,可以說在唐長安城基本上也都全部出現了。所以在某些層面,我們今天吃的早餐,和唐代長安百姓所吃的,也差不到哪裡去!比如煎餅,在當時就很流行。有記載說,元和十二年(817年)宣陽坊戶部吏員家的夜宵就是噴香的煎餅。

在安邑坊的巷口,每天一大清早,就有賣餅的人在那裡吆喝。元和十年(815年),刑部侍郎劉伯芻住在這個坊裡。他看見那人可憐,給他許多錢做本,每天早晨上班時,都會順路吃餅。

天寶九年(750年)六月左右,在升平坊的北門內側,有一間門面房,掛著帘子。裡面住著一位賣餅的胡人。他每天拂曉,就點起爐灶。那一會兒在他門外的路邊,已經擠滿了等待擊響曉鼓、打開坊門準備出去辦事的人們。這些人都紛紛來到他這裡買早點。同樣在春明門附近,大和(823—835)初年也有一家在曉鼓敲響前的清晨賣早餐的店舖,生意照樣很是紅火。大歷十二年(777年)的一天早上,上書左僕射劉晏起來晚了,肚子餓的咕咕叫,又著急上朝點卯,恰巧在路上看到有賣蒸胡餅的,就買了捧著大嚼起來,邊走邊還給同路人讚嘆:「美不可言,美不可言!」

還有一天清早,一個新科進士在住所的巷口買糕,這時適逢幾個吏員路過,他就趕緊熱情的和他們打招呼,並說相請不如偶遇,爽快的請幾位可能會成為同事的人吃了早點。

在長安城裡,既能看到大街小巷的飯店,也有小販把餅裝在小車上推著邊走邊賣的,可以說非常方便。宣平坊的一位老人和賀知章住對門,賀知章感覺他道行很深,就和妻子拿了一顆明珠去向他請教,結果老人轉手就給了隔壁的小孩子,讓替他換了三十多個胡餅。有些人買的餅吃不完了,到處胡塞,西市一個商人家養的狗,就是因為過多吃了行路人扔下的餅,差點噎了個半死!一些餅店還經營旅館,尤其開設在權貴宅第附近的餅店,因為奔走者眾多,一人要出到一千錢的高價才能住下。這些都是見於歷史記載的。

不過對於那些被允許能經常參見皇帝的官員,早朝完畢後,朝廷還會給他們管一頓早飯。吃飯時也得守規矩,行為稍有不檢點,就會被參劾,遭到處分,看來這碗飯也不好吃。午後下班,吃飯就在自家,或者和朋友們聚餐娛樂了。

時間:白班一般八小時,還要經常值夜班

在唐代都城長安的官署裡,共有內官兩千六百多人,他們又分為常參官和非常參官。常參官就是每天必須面見皇帝的職事官。一般在五品左右才有資格。人數大約有近千人。官街鼓一般會在今天的早上五點左右響起,而散居長安各處的官員們當會起的更早。因為如果遲到或無故不到,一月白干不說,烏紗帽可能都會玩完。早朝一般在六點半至八點半舉行,之後官員們會到各自崗位辦公,處理完相關公務,下午三時多就會下班,在沿路商賈百姓們的注視裡回到自己的家中。非常參官們不必日日早朝,相對就顯得清閑些。

細算一下,唐人每天工作八個小時,和今天相似。有學者考證,今天關中許多農村,人們在勞作之餘,早上九點吃早飯,下午兩三點吃午飯,很可能就是唐朝遺留下來的作息習慣。

當然這些官署也不能一走而空,每天下白班直到晚上通宵都要留人值班,這和我們今天許多單位的做法類似。皇帝白天和朝臣所擬定的軍國大事,許多要在晚上列出相應文件,所以一些重要部門的夜班就更為重要。

夜班可輪流換值,一些官員值夜班與否以及值多長時間可視官階即公事要緊程度而定。中宗景龍三年(709年),有姓蘇的父子二人同在中樞為官,因此常常同值夜班,兒子後來上疏請放自己出外為官,皇帝惜才,沒有批准。

值夜班的官員,白天已上了一整天班,通宵之後,還要繼續上白班。有的甚至接連上多個夜班,連軸轉非常辛苦,常常就有「過勞死」的!

上夜班如果有兩三個人陪伴,自然不會寂寞,如果一個人,就顯得孤單冷清。所以沒事時,官員們就靠做詩打發,或將詩稿送往其它有人值夜班的官署,唐詩中有很多這樣的應和酬答之作。朝廷對這些官員自然也有優待,發給他們枕被以供睡眠,還根據時令的不同賜衣賜食,宮女出來燃香。當然下夜班後,有些東西宮女還要收回去盥洗熏香,以備下次之用。

當然如果家中有事,夜班也可請人代值。開元二十年(732年)九月二十日,某部門輪到一個叫梁升卿的人上夜班了,可是第二天恰逢他父親忌日,就想讓同事元彥沖代自己上。元彥沖正和朋友聚會喝酒,不願意去。梁升卿只好將具體情況寫個條子,懇求其代勞,自己就回家了。結果元彥沖喝醉,沒有按時到崗,宦官又正好拿著皇帝的命令來問事,發現衙門裡沒人,回去一稟報,唐玄宗很是生氣,隨即將元彥沖貶到邠州任刺史,梁升卿貶到莫州任刺史,這倆人都為自己的玩忽職守付出了代價。

来源:華商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