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慕谷慕魚水常清魚常見(圖)

發表:2007-09-16 14:1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慕谷慕魚觀魚區內溪水清澈可見魚。

清水溪經三年封溪再開放,大量魚群重回故鄉,聽到掌聲會過來和遊客打招呼喔。順便一遊太魯閣族部落,耍耍彎刀、嚐嚐原味,這樣的「慕谷慕魚」,值得你來探秘!

生態廊道之旅

●蜿蜒在花蓮秀林鄉南端的清水溪,經過多年封溪,直到前年,建置在岸上的「慕谷慕魚生態廊道」重新開放了。目前進入此一秘境仍需申請乙種入山證,同時實施訪客總量管制,每天人數最多600人。

生態廊道之旅,部分路段搭乘小巴或小車,部分路段則步行,含戲水時間,游程約三小時。

出發→揚清拱橋引進門

從花蓮市走臺9丙線往鯉魚潭方向,在仁壽橋前轉臺14線進入銅門小區,看到一座身著原住民服飾、手持長矛的太魯閣族勇士銅像,目標就近了。

先在銅門派出所辦入山證,鄉公所會連絡太魯閣族專業解說員導覽。

搭車穿越原為開鑿中橫公路而挖的隧道,大紅色的揚清橋映入眼廉,這座坐落在山水之間的拱橋完工於2003年7月,主要是為配合生態廊道而建,下方仍保留原來的舊橋。

探秘→沿著步道賞生態

揚清橋是木瓜溪支流和清水溪匯合地帶,從橋上下望,左邊可看到舊橋的是清水溪,源頭在中央山脈的能高峰,溪水全年清澈,水量豐沛;橋右邊是源自奇萊峰的木瓜溪支流,時有混濁現象。橋下溪流在生態復育後,魚群聚集,但只有少數時段開放給民眾申請釣魚證。

慕谷慕魚生態廊道步行之旅,從揚清橋展開。沿著清水溪前行,約兩公里路段是廊道主體。這條步道是太魯閣族人從小玩耍的地方,不過早年並沒有這麼寬廣的步道,走的都是族人踩踏出來的小徑。

觀魚→溪水清澈現生機

接著,來到生態觀魚區。太魯閣族的解說員愛珍指出,經過三年封溪,溪水清澈,大量魚群重回故鄉,大小魚兒東跳西躍,好似全家一起出遊。這裡的魚不怕人,聽到掌聲,會自四面八方聚集過來和遊客打招呼,目前溪中有苦花等十多種魚類。

野地食無污染植物

慕谷慕魚生態廊道常見野生植物,靠著先民智慧,總能發掘其用途。愛珍說,她們小時候會隨地採秋海棠的莖、腎蕨的種子解渴。腎蕨子又稱山雞蛋、玉羊齒,除去絨毛後露出白色小圓球,內含澱粉及水分,嘗起來酸澀多汁;秋海棠莖也是多汁味酸,都是原住民小孩當年的零嘴。

另有可做藥引子的三葉刺五加、早年用來做麻線的苧麻、花開有如珠帘的通條木等,還有可測知空氣指數的殼狀地衣;殼狀地衣在這里長得相當好,顯示此處空氣清新無污染。

順便看地質之美

慕谷慕魚地質極具特色,清水溪中的石頭及岩壁主要是變質岩,岩層因高溫高壓形成,包括變質綠色大理岩、白色大理石及片岩等,特色是山谷、山溝及山壁一氣呵成,呈現整體之美。

順路玩彎月峽谷

過揚清橋不遠是溯溪起點,一路到彎月峽谷為終點。彎月峽谷因一片形如彎月的岩石而得名,有「小天祥」、「小太魯閣」之稱,景致動人。緊鄰彎月峽谷的是巨石群區,有各種大小不一的石頭,堆棧成一幅壯麗圖畫。

太魯閣族部落之旅

男鑄刀女編織伴手好選擇

●擅長打獵的太魯閣族男性,自幼和彎刀形影不離,鑄煉彎刀的技術傳承了三百多年;女性則從小學習編織,手藝都很棒。

目前銅門小區裡有多家鐵店及編織工作室,提供遊客具地方特色的伴手禮選擇。

不養家?丟彎刀休夫!

●傳統太魯閣族男族人和其它族一樣,均一人佩有二刀,一刀較大,用來打獵,另一刀較小,用來切果菜之用。

男族人必須通過打獵考驗,所佩之打獵用刀才得以稱為「勇士刀」;勇士刀鑄成彎月形,是為易於獵取山豬。

照他們的傳統,男女結婚後,家中須擺設彎刀,若女方認為男方未盡男主人養家責任,只要把家中的彎刀丟到門外,鄰居都看到了,男方便不得再進家門,表示女方休夫之意。

游程導覽

秀林鄉公所培訓了27位太魯閣族解說員,鄉公所也有兩位專業解說員,民眾可預約一天的導覽游程,每團費用台幣1,000元,上午9時左右帶遊客進入慕谷慕魚生態廊道,全程約三小時,中午用餐,下午拜訪部落內的山刀鐵店及手工藝品店等。

【側記】認識太魯閣族

2004年爭取成為臺灣原住民第十二族的太魯閣族,主要分布在花蓮的秀林、萬榮及卓溪三鄉,人口近萬人。該族是東塞德克族的一支,三百多年前從南投仁愛鄉春陽溫泉一帶,翻山越嶺,橫過中央山脈抵達花蓮定居。隨著慕谷慕魚的開放,成為觀光新景點。

慕谷慕魚之音,取自該族第一支從南投遷徙至此的家族之名:Meqmegi。目前聚居在秀林鄉銅門及榕樹部落的族人,便以慕谷慕魚自稱,表達對祖先的懷念。

来源:世界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新一期特刊已經發表
請榮譽會員登陸下載
更多會員專刊

更多專題
今日重點文章
更多重點文章
捐助
72小時熱門排行
更多熱門排行
熱門標籤
更多專欄作家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