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飲食文化-馬鮫鯧與蘇六娘

發表:2007-11-06 12:1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潮汕有一句很出名的飲食諺語,叫「食魚欲食馬鮫鯧,看戲欲看蘇六娘」。馬鮫魚,學名藍點鮁;鯧魚,又叫白鯧或銀鯧。這兩種魚潮汕人都認為是「好魚」,價格昂貴。以1963年的水產收購價來說吧,馬鮫每噸720元,銀鯧780元,而同期的龍蝦僅700元,赤點石斑僅680元,黃花魚僅600元。至於《蘇六娘》,則與《荔鏡記》一樣,都是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傳統潮劇。

現在所知最古老的《蘇六娘》戲文始於明朝萬曆年間,距今已有440年歷史。那時潮劇處於形成的階段,正努力擺脫南戲的影響。一種方法是在內容上採用潮人和潮事,這就出現了蘇六娘、黃五娘和金花女等潮州本地的故事傳奇;二是在形式上融入了潮州當地的方言和歌謠,從而形成潮調或潮腔。所以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概括說:「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者曰潮州戲。」

與《蘇六娘》同時期出現的《金花女》,有這樣一段與食物有關的對白:

(公):同只扎時(近期)不曾去劉厝。今使你去莊林(樟林)買二個海味,明旦日去體(看)恁(你)娘一下。
(醜):阿爹,天時透風(颳風)無物賣。
(公):去體那有赤蟹買幾對,車白(文蛤)買五十斤,大暇(對蝦)買幾十插,別物趕城內去買添處也罷。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明代的潮州方言,雖存在「體(看)」等個別閩南發音,已經與今日的潮州話大體一樣了。換個角度說,如果潮州方言不是在明代之前已經定型,就不可能影響噹時的戲劇,從而出現後世的潮劇。同樣的道理,由於歌謠產生的歷史比戲劇更古老,潮州歌謠一開始肯定影響了潮劇。

《桃花過渡》是潮劇《蘇六娘》中膾炙人口的片段,說的是急欲過江報訊的婢女桃花以歌智斗好色渡船伯的故事。劇中兩人載歌載舞,一唱一答,鬥口又鬥歌,充滿潮州鄉土的氣息。這種對唱斗歌的形式俗稱「斗畬歌」,是早期潮州歌謠的主流。可惜潮汕至今雖存有「畬歌畬嘻嘻,我有畬歌一畚箕。一千八百哩來鬥,一百八十勿磨邊。」等一些畬歌,但斗歌這種形式,早已在現實生活中消失了。

更多的情形是潮劇和潮歌互相影響。民謠《欲食好魚》:
欲食好魚軟羔鯧,欲雅(美麗)蘇六娘。
做(怎)知生雅無好命,桃花白白走一場。
欲食好魚著就流(當次漁訊),六娘生雅名聲褒。
做知紅顏多薄命,桃花白白走一遭。
可以肯定與潮劇《蘇六娘》有關,但我們實在無法看出兩者之間的淵源關係。儘管如此,我們已經知道,潮州民謠和潮劇,還有潮菜,作為潮汕文化的組成部分,歷史上曾經水乳般交融在一起。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