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古老樂器合奏形式「琴瑟和鳴」重現

發表:2008-03-08 23:2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歷經二十多年挖掘、整理和研究,武漢音樂學院教授丁承運恢復失傳千年的古瑟演奏方法,使「琴瑟和鳴」(注)這一中國最古老的樂器合奏形式得以重現。

據新華社報導,年屆花甲的丁承運出身於河南省一個藝術世家,十歲起學習中國樂器,對古琴情有獨鍾,後拜川派大師顧梅羹為師,為清代泛川派古琴代表人張孔山的第四代傳人。

丁承運說,瑟曾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彈弦樂器,先秦時期與琴齊名,且兩者往往相提並論。詩經等古籍中就有琴瑟合奏的大量描寫,如「妻子好合,如調琴瑟」、「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據報導,近幾十年來中國出土的古瑟有近百,主要集中在湖北省,河南南部、湖南等地也有發現,有明顯的楚文化特徵。出土古瑟最常見的為二十五弦,分上下兩組排列,原理類似於鋼琴的黑鍵與白鍵,二千年前的古人有這樣高超的智慧令人讚嘆。

上古時代瑟的演奏方法,在唐代以後就失傳。丁承運認為,古瑟演奏方法失傳有可能是追求音律完美造成的,因為一個八度間有十二個音律,而古瑟兩個五聲搭配一組僅有十個音律,要用另外兩個律位時則需臨時調弦或另設一張低半音的移調瑟。

而唐代以後的瑟是用十二音律定弦,二十五根弦一順排列,這種設計看似完美,但演奏找弦極不方便,明代音樂家朱載堉曾在每根弦側貼上標籤,可見演奏這種瑟時的尷尬,這樣一來,瑟被淘汰似乎是必然結果。

丁承運透過古文獻研究和對出土文物的直接取證,如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戰國古瑟、河南淅川戰國楚瑟和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西漢初期瑟提供的實物形制數據,還參考河南淮陽於莊漢墓鼓瑟陶俑的雙手彈弦姿態,最終考證出古瑟定弦是相差半音的兩組五聲音階,可以進行較廣泛的旋宮轉調。

根據上述基礎,丁承運與武漢音樂學院副教授的妻子傅麗娜開始研究古瑟的演奏法,發掘古曲,並逐步與古琴演奏相和,讓「神人暢」、「卿雲歌」等上古時代的樂譜得以復活。

註:「琴瑟和鳴」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比喻夫婦情篤和好。琴瑟和鳴最早見於《詩 ·小雅·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来源:中央社臺北八日電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