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的孔子之尊與孔子之爭

作者:澤熙 發表:2008-03-14 03: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孔子在哈特《100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排名》(1993)中,名列第五。其影響之大,看看西方的報刊,僅就"孔子"這個名字出現的頻率,恐怕就沒有第二個中國古人可以與之相比。

(一)孔子在西方的三百年

  在1995年3月11日《渥太華市民報》上的一篇文章"宗教與倫理"是這樣介紹孔子的:快速測驗:誰說過"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如果你說是耶穌基督,錯。晚了五百年。這是孔子說的。在孔子乘著牛車周遊列國的二千年以後,他的學生已經把他的話傳到了各地。

  當第一批羅馬天主教使團來到東方的時候,他們聽到了這句話並對孔子的智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了簡便,在他們的專遞郵件中,他們把"孔夫子"記錄成拉丁文"Confucius",該詞在西方一直沿用至今。故事歸故事,重要的是理解孔子的"道",因為它不僅是理解其塑造亞洲社會今天的歷史的巨大力量所不可或缺的,也是理解世界的明天所不可或缺的。

  為什麼西方人容易把孔子的話認為是耶穌說的呢?因為耶穌也說過:"你們願意人怎麼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何其相似。今天,這兩句名言在西方被並稱為"黃金律"。

  在前面提到的那個"羅馬使團"中,有一個名叫利瑪竇(Matteo Ricci)的傳教士。他於1579年到達中國,並在中國生活了27年。正是他將孔子的《論語》翻譯成了拉丁文並於1687年在法國巴黎出版。以後便有法文繼而英文的《論語》在西方流傳。可見,孔子的思想在西方的影響至少已有三百年的歷史。

  1993年,"他說的仍在實行"一文的作者莫格(William Rees-Mogg)在漢堡的一個拍賣市場上發現了一本1691年在倫敦出版的《論語》的英譯本。他認為這大概是僅有的一本早期孔子著作的英譯本了。而這個英譯本又是從一個法譯本轉譯過來的,譯者己無從可考。有趣的是,這個法譯本又是從前面提到的那個拉丁文譯本翻譯過來的。在它的前言中這樣寫到:"我們可以說這位哲學家的道德是無限輝煌,同時又是感觸得到的,他是從純粹人性的角度引發出來的。"(英國《時報》1993年12月30日)

  作者由此發出了一長串的感嘆:"許多他(孔子)的教誨都屬於全人類的智慧,並不僅僅為中國所特有。""孔子和莎士比亞一樣,都有著實用主義哲學:相信和諧,等級,社會秩序和奉行愛國主義。同時,兩人也都缺乏民主的觀念。"又說:"孔子和莎士比亞一樣,對個人心理都有很深的洞察。孔子或許是在所有偉大文明奠基者中最少具有宗教性的了。""和柏拉圖一樣,孔子認為"明君"治國可以創造一個好的社會。""他們都是成功的教育家,但在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上,也都是失敗的政治家。"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孔子(西元前551-479年)比蘇格拉底(西元前469-399)略早,並分別對東西方文明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們兩人都善於在對話中運用修辭的技巧來教導啟迪學生並表達自己的觀點。孔子和亞里士多德也都十分重視教學過程中的道德教化。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孔子在西方,作為思想家和教育家,與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雅典哲人齊名;孔子不是宗教家,卻常見與耶穌,穆罕默德,以及釋迦牟尼相提並論。

  早在十八世紀,孔子的思想就曾在歐洲學術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主題大體圍繞著孔子的學說是否為"純世俗性"的問題。這一討論(時而為爭論) 穩定持續了一個多世紀,孔子的思想基本上為西方學者所瞭解。直到二十世紀,當西方知識界從西方哲學轉向東方獲取"靈感"的時候,才出現了欽佩孔子的高潮。到六十年代,孔子開始從"著了迷"的學術圈走向大眾化。一時間在小說,電影裡形成了"東方文化的熱潮。"

  今天,可以說絕大部分西方人對孔子尊敬有加,在美國大學的哲學系裡,就可以看到孔子與亞里士多德,歐幾里得,柏拉圖,莎士比亞,牛頓,愛因斯坦,路德,加爾文,康得,黑格爾,尼採,馬基雅弗利,盧梭,馬克思,弗洛伊德,以及斯密等人的作品同被列為學生的讀物。"孔子曰"也屢屢出現在西方人之口。

  (二) 韋伯的"失誤" 與東西方價值之爭

  十七世紀末,西方人真正對孔子下工夫研究的,要數馬克斯韋伯(1864-1920)。韋伯曾被《紐約時報》上的一篇文章稱之為"是在他同時代中,唯一引起世界注意的德國社會學家"。他在其頗有影響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1905年)一書中,論述了為什麼資本主義不可能在其他諸多的文化中獨立產生,而只能產生於現代新教的區域裡`(即北歐和北美)。他認為資本主義不可能在科技進步之後自動產生,而必須在一種合理的,反傳統的思維(即新教)出現以後才能形成。這是韋伯在比較研究了歐洲的天主教,地中海古文明,印度和中國的宗教,以及伊斯蘭教以後得出的結論(法國《UNESCO信使》 1987年12月)。

  關於儒家學說,還有印度教和佛教,韋伯的結論是:它們都不適合於掀起資本主義精神,並含有重要阻止資本主義出現的因素。直到本世紀八十年代,這一理論都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然而,今天,他的這種把新教與資本主義唯一連接起來的理論受到了挑戰。今天,這一理論大概只能很好地解釋:為什麼新教的北美比天主教的南美經濟發達;而對解釋近年來,天主教的義大利和法國在某些經濟增長上超過新教的英國,卻有些勉為其難;更不能解釋為什麼東亞一些非新教地區的經濟增長,如日本,南朝鮮,臺灣,香港,新加坡,和其他的亞洲海外華人社區等,有人稱之為"孔子文化帶"。

  如果說經濟增長與其背後的文化一定存在著某種必然聯繫的話,"東亞經濟增長模式"顯然沒有按照韋伯所說的"只有新教工作倫理,才有資本主義精神"的絕對概定。西方學者也認為韋伯的觀點"不一定正確"。於是有人把"東亞模式"稱之為東方的"儒家資本主義",以和西方的"新教資本主義"相對應。東南亞等國則提出了"亞洲價值觀"的概念,在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條件下,對孔子進行了重新解釋。

  在東南亞等國提出了"亞洲價值觀"的概念以後,東西方很快出現了一場不大不小的爭論。限於主題,這裡只談西方的評論和報導。在一篇批評東方不尊重"個人自由"的文章裡,作者這樣寫到:"西方保守派已經很快讚揚了孔子的倫理並把它看作是與我們自己的倫理是相似的,如自律和重視道德,同時也看到了東亞的成功。"作者又說:但某些政治領導人,如新加坡,在利用西方對孔子個人品格的仰慕以達到其專制的意圖。(《標準週刊》1995年11月6日)。這種以捍衛孔子本位來批評對方政治觀點的文章,在西方並不少見。

  1995年11月19日《華盛頓郵報》上還刊登過一篇激烈批評"亞洲價值觀"的文章。現簡要介紹一下。"最近,許多亞洲的政治家,學者和商業領導人都自豪地宣稱,橫跨太平洋有一個基本社會價值觀的巨大差別。他們斷定,重視個人主義的西方,民主政治和猶太基督價值結構,是‘美國價值觀'。它從根本上不同於東方,集體導向,含糊不清的孔子文化模式,即引以為豪的‘亞洲價值觀'。這不僅僅是文化的差異,這些新儒家們堅持認為他們的文化價值比我們的好。""仍然沉浸在‘冷戰'勝利後的美國人,可能還沒有準備好把另一場全球意識形態的鬥爭作為第一要務。但是,一個增長著財富和自信的東亞卻迫切地要與我們爭論,並直接挑戰可敬的西方價值理念。""孔子的美德,正如他們今天通常所描述的那樣,包括節儉,勤奮工作,榮耀家庭和服從法律等,沒有一樣對任何一個成長在猶太基督社會的人來講是特別陌生的(包括孔子的"黃金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人文哲學論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