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制玉圖』珍貴十二圖解(上)(組圖)

發表:2009-01-17 20:0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制玉領域最大的變化,是制玉工具的進步。過去靠雙腳不斷地登踏製造動力,現在換成了電動馬達,過去切磨工具一分鐘轉幾百轉,現在一分鐘能上萬轉。手工制玉雖更溫潤,但其費時丶費力是難以想像的。

故宮博物院玉器館有《制玉圖》一套,是清光緒十七年「李澄淵」所繪《玉作圖》,共 12 副。制玉圖風格寫實,記錄描繪出制玉的主要步驟。每圖分上下兩部分,上部描繪出制玉的手法,下部描繪出此手法所使用的工具。註解:「碢」碾輪石,同「砣」。


一、搗沙和研漿

在這圖裡,站著的玉工用手拿著杵,一下、一下的用杵去搗,要把石臼裡的石沙敲得更細碎。另一位玉工坐在凳子上,面前放了一個好像炒菜鍋樣的大篩子,篩子的底有細洞,可以讓細小的石沙漏下去,粗沙就留在篩子中,這樣就可以把石沙按照顆粒大小分類。

院子裡還有木桶丶木盆和毛刷,是將篩好的沙再用水泡著,泥巴之類的雜質,就會隨著水漂流出去了。經過搗沙和研漿的程式,就可以得到顆粒均勻的石沙。這些沙是用來解剖玉璞、琢磨玉器的,所以就做「解玉沙」、「磨玉沙」。


二、開玉

還沒彫琢的玉料叫做「玉璞」。它的外表,常常包裹了一些粗松的石頭。開玉,就是把玉璞外表別的石頭削掉。在這張圖裡,有兩個玉工,坐在大樹下的凳子上,兩人之間用木架架起了一個大玉璞。他們個拿著「大法條鋸」的一端,你來我往的拉著這個條鋸。條鋸上主要用來切割玉璞的,只是一條鋼絲。

鋼絲是割不動玉的,所以在樹枝上掛著一個茶壺,壺底有洞,壺裡裝的是黑石沙和水。混著黑石沙的水滴,一滴一滴的滴下來,滴到玉璞上,增加了大法條鋸的鋒利度。這樣來回的摩擦和切割,才能把玉皮子切掉。


三、扎碢

扎碢,即是利用碢具解玉成方塊或方條,經過設計、畫樣後,大片裁去多餘玉料,使玉器粗具雛形。

玉工坐在「旋車」前,旋車上架著的工具結構頗複雜。這組工具是用長木棍(又叫木軸)的一端,裝上圓形的鋼盤,這個鋼盤就叫做「扎碢」。鋼盤的周緣很薄,像刀口一樣非常鋒利。木軸上纏繞著兩根繩子,繩子下端各係一片木板。這兩片木板叫做「登板」。

操作的時候,玉工的兩隻腳輪流踏著登板,靠麻繩牽動木軸旋轉。玉工用左手托拿著玉料,抵住正在旋轉的鋼盤的刃邊。桌子的一端放著一個盛了水和紅沙的盆子,玉工就用右手去舀沙,澆在玉料上。堅硬的解玉沙,配上旋轉而鋒利的扎邊刃,才能把玉料再切成方塊或方條。


四、沖碢

利用「沖碢」這種工具,把方塊或方條的玉料上,方方硬硬的轉角部分,「沖」成圓這個步驟也是坐在旋車上完成的,用一段厚竹枝外面繞著厚鋼圈(又叫做沖碢),配著和了水的紅沙,慢慢衝去玉塊上的方角。經過這個步驟,要彫琢的作品也大致成形了。


五、磨碢

利用「磨碢」這種工具來磨細玉器的表面。所用的工具和第三步的「扎鍋」有些相似。但扎鍋是薄而銳利的,而磨鍋厚約二丶三分(大約 0.6 到 0.9 公分)。可以把玉的表面磨得細膩,發出溫潤的光澤。


六、掏堂

掏堂,便是挖空容器的內部。首先,用鋼捲筒旋進玉器的中央,經過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會出現經過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會出現一根圓柱,稱作「玉」。

此時,就得由最富經驗的老師傅振錘取出玉梃,因為如果力道不對,不是玉梃取不出來;便是整件玉器碎裂。接著,再以彎形的扁狀的錐頭慢慢琢磨,掏空玉器的內膛。


来源:珠寶實驗室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