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罷免失敗背後 中共「四指令」和政變劇本(圖)


2025年7月24日,支持者在臺北總統府前參加大罷免集會。7月26日,二十幾位臺灣反對派議員和一位市長將面臨罷免投票,這場投票可能會改變臺灣議會的權力平衡,使之轉向執政黨。(圖片來源:I-Hwa CHENG/AFP)(圖片來源:I-HWA CHENG/AFP via Getty Images)
2025年7月24日,支持者在臺北總統府前參加大罷免集會。7月26日,二十幾位臺灣反對派議員和一位市長將面臨罷免投票,這場投票可能會改變臺灣議會的權力平衡,使之轉向執政黨。(圖片來源:I-HWA CHENG/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7月28日訊】(看中國記者李亭綜合報導)7月26日,被稱為臺灣民主史上最大規模的政治罷免行動在全島範圍內落幕。24名國民黨籍立法委員及新竹市長高虹安被提案罷免,卻全數以失敗告終。藍營總部內爆發如潮的歡呼聲。然而,臺北市長蔣萬安的一句低語——「今天沒有勝利者」——卻揭示了這場風暴背後更深層的真相。有評論認為,這場罷免從頭到尾並非單純的藍綠對決,而是一場操控於千里之外的代理人戰爭,其幕後主使指向北京中南海。

罷免的表面與真相

這場被稱為「大罷免」的行動由公民團體發起,目標直指24名國民黨籍立委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約佔立法院總席次的五分之一。罷免團體宣稱,這是一場「反共」運動,指控這些立委與中國大陸過從甚密,反對國防預算、推動爭議性法案,導致國會陷入混亂,甚至「出賣臺灣」。然而,罷免結果顯示,所有25名被提案者均未達到罷免門檻,同意罷免的票數遠低於反對罷免的票數。

以臺北市立委王鴻薇為例,其選區內同意罷免的票數約7萬票,但反對罷免的票數超過8萬,差距達1萬多票。另一位爭議焦點立委徐巧芯的選區,同意罷免票數約5.9萬,反對罷免則高達7萬多,差距同樣顯著。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也以類似結果告終,反對罷免的票數達1.1萬,遠超同意罷免的8000多票。這些數字清楚表明,罷免行動在選民中未獲廣泛支持。

時評人江峰指出,這場罷免的失敗並非藍綠政黨間的簡單勝負,而是暴露了一場更為精密的「代理人戰爭」。他引用來自北京對臺系統高層的內部情報,揭露中共對臺的「靜默政變」計畫。這場計畫由中共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最高指揮官親自掛帥,核心操盤者包括中共政治局常委王滬寧與外交部長王毅。王滬寧負責將最高領導人的意圖轉化為統戰指令,王毅則將這套劇本包裝成國際宣傳產品。

中共的「四道指令」與政變劇本

根據江峰援引的爆料,2024年11月,王滬寧在一場閉門會議中下達了四道針對臺灣的「作戰命令」,每道指令都精準指向臺灣民主制度的要害:

- 保護「民主門面」:王滬寧點名批評臺灣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的司法追訴,稱其為統戰系統的重大損失。柯文哲被視為中共預留的「民主門面」,即在未來政局中扮演「反中」形象的備用角色,以掩蓋統戰行動的真實意圖。

- 製造更大規模衝突:王滬寧提及5月28日的國會改革暴動,要求代理人發動更大規模、更激烈的衝突,以撕裂臺灣社會信任基礎,製造「要民主還是安定」的二元對立。

- 終結選舉制度:王滬寧明確表示,2028年之前,臺灣的選舉制度將被廢除,主權將被剝離,選票將不復存在。這意味著中共計畫在2028年之前完成對臺灣的「合法接管」。

- 全面動員代理人:中共對島內政客、學者、媒體人、宗教領袖等代理人下達最後通牒,要求他們立即行動,證明忠誠,通過抹紅、衝撞、撕裂社會等方式,成為北京的「在地戰士」。

這四道指令構成了一套精密的「合法政變」劇本,旨在利用臺灣的民主程序實現政權移交。中共大外宣核心人物高志凱進一步補充了這套劇本的細節。他提出,中共的最佳策略是讓臺灣「自己亂起來」,最終由立法院主動「邀請」大陸軍政人員「協助維穩」。這一策略避免了直接軍事入侵,而是通過內部動亂、社會撕裂和制度癱瘓,讓臺灣自行交出主權。

政變劇本的執行步驟

這套劇本分為三步,每一步都直擊臺灣民主的致命弱點:

- 製造可控動亂:通過推動爭議性法案、操控媒體和網軍,激化藍綠對立,將數十萬民眾推上街頭,形成對峙甚至流血衝突。這種「劇場式衝突」旨在摧毀社會信任,讓民眾不再相信新聞、警察,甚至身邊的人。

- 癱瘓國家免疫系統:當社會陷入動亂,臺灣的國家暴力機器——軍隊和警察——將被鎖死。軍隊因「只能抵禦外敵」的職責限制無法介入,警察則因輿論壓力不敢執法。藍營立委可進一步指控總統「獨裁」,放大國際輿論壓力,使政府無法有效應對動亂。

- 以合法之名接管:在藍營主導的立法院中通過一紙「緊急決議」,以「維護秩序」為名,邀請大陸派遣維安力量。這一決議將以民主程序包裝,讓中共以「合法請求」之名進駐臺灣,國際社會難以反對。

這套劇本的可怕之處在於,它不依賴武力,而是利用臺灣的民主程序反噬民主本身。江峰強調,這場「合法政變」的第一步已在過去數月中逐步展開。例如,國會改革法案賦予立法院「藐視國會罪」「無限調查權」和「強制總統到場質詢」等權力,實際上使行政機關癱瘓,總統權力被架空。此外,關鍵國防預算被大幅削減,軍心動搖;監察院長期空轉,失去制衡功能;財政系統被提案「全民發放現金」削弱,成為立法院的「提款機」。

罷免失敗的內因與教訓

時評人吳建民親赴臺北觀摩罷免開票過程,對這場行動的失敗進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罷免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央政府與地方選民利益的衝突。民進黨試圖通過罷免削弱藍白聯盟在立法院的優勢,擴大自身話語權,但這一策略忽略了選民的實際訴求。在藍營選區,選民傾向支持本黨立委,罷免行動很難動搖其根基。

吳建民採訪的一位臺灣大學教授進一步指出,民進黨的策略過於「中央集權」,試圖讓地方選民犧牲自身利益來配合中央政府的政治目標,這在以民為本的臺灣民主社會中注定失敗。另一位計程車司機則從基層視角分析,民進黨試圖「一黨獨大」,忽視了選民對三權分立和朝野制衡的期待。

時評人公子沈則從另一角度分析了罷免失敗的原因。他認為,失敗並非「大失敗」,而是「未成功」,是維持現狀的結果,而非民主的倒退。他指出,許多被罷免的立委來自深藍選區,擁有強大的地方派系支持和選民基礎,罷免門檻極高。例如,立委羅志強的同意與反對罷免票數差距僅1萬多票,徐巧芯約1萬票,葉元之僅3000票,顯示民意對這些立委的支持並非鐵板一塊。

公子沈強調,罷免行動本身是一次重要的公民動員演練,為未來的選舉積累了經驗。然而,失敗的深層原因在於部分選民缺乏國家安全意識,更關注地方利益和「小確幸」。他批評中共的大外宣和統戰策略成功分化了臺灣社會,讓許多人只在乎個人經濟利益,而忽視國家安全與整體利益。這種現象與香港的「建制派」模式如出一轍,顯示臺灣正處於「香港化」的危險邊緣。

國際視角與中共的影子

路透社報導指出,這場罷免不僅牽動臺灣政局,也引發外界對中國介入的質疑。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曾公開批評賴清德「搞獨裁」,稱罷免行動為「綠色恐怖」。中共官媒《人民日報》也將罷免定性為「妄圖建立綠色獨裁」。這些言論被罷免團體視為「助攻」,進一步證實了藍營與中共的關聯。

臺灣企業家曹興誠直言,中共的公開聲援反而增強了罷免方的聲勢。然而,國民黨否認親中指控,強調與大陸的接觸僅限於推動農產品出口等經濟議題,並稱罷免是藍綠間的民意競爭,與中共無關。

未來的挑戰與希望

罷免失敗並非終點。8月23日,第二波罷免行動將針對包括前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在內的7名立委展開。這場戰役被視為臺灣民主的「生死時刻」。江峰警告,若第二波罷免再失敗,中共的代理人系統將徹底成型,2028年的「終結線」將如期而至。

公子沈則呼籲民眾以平常心看待失敗,並將其視為一次「雖敗猶榮」的民主實踐。他強調,罷免行動喚醒了部分民眾的危機意識,許多原本支持藍營的選民開始質疑國民黨是否真正代表臺灣利益。他認為,隨著中美「新冷戰」的升級和香港的前車之鑑,越來越多的臺灣人將覺醒,未來仍有機會通過選舉或罷免改變現狀。

然而,這套政變劇本的致命弱點在於其必須在暗中進行。一旦曝光於陽光之下,其操控力將大幅削弱。吳建民呼籲,臺灣民眾應放下冷漠,積極參與8月23日的投票,用選票向北京表明立場:「你們的劇本,我們已經看穿。」

日本資深媒體人矢板明夫分析,民進黨在這場罷免中的猶豫態度是失敗的關鍵內因。他們對公民團體的支持不夠堅定,未能充分動員基本盤選票。而藍營則將此視為「你死我活」的全面戰爭,進行了總動員。這一教訓提醒臺灣民眾,面對不擇手段的對手,民主的防衛需要更堅定的決心。

民主的試煉與反擊

這場大罷免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它並非一場簡單的挫敗,而是臺灣民主的一次深刻試煉。它揭示了民主制度的脆弱性,也暴露了外部勢力試圖利用民主程序實現顛覆的野心。臺灣民眾的選票,無疑是抵禦這場「合法政變」的第一道防線。

吳建民表示,民主的核心在於自我糾錯與修復的能力。罷免的成敗並非最終目的,而是臺灣人民在法律框架內自由表達、相互制衡的過程。公子沈補充道,這場罷免雖未成功,但已向藍營立委敲響警鐘,讓他們意識到民意並非毫無保留的支持。8月23日的第二波罷免,將是臺灣民主的又一次考驗。每一張選票,都是一次對自由的捍衛,對未來的承諾。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