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倭"曾讓日本人高興

發表:2009-05-06 23:4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2004年,中國西安發現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墓誌。墓誌井真成:"國號日本,才稱天縱,故能銜命遠邦,馳騁上國。"墓誌銘顯示"日本"國號至少在公元734年以前出現。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唯一有關遣唐使的實物資料,也是最早體現日本國名國號和日本作為國家被承認的國寶級文物,對研究古代中日文化交流歷史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英文"China"既是"中國",又是"瓷器"。"Japan"既是"日本",又是"漆器"。由此可見,瓷器和漆器是中國和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經典工藝。

七千多年前,中國人用漆樹汁美化器物,這就是漆器。兩千多年前,漆器傳入日本,大放光彩。日本漆器精湛,紋飾精美,獨創蒔繪術和描金漆,逐漸被世界所知,Japan成為漆器的英文名,並用來代替日本。日本人喜歡日語發音,使用英文"Nippon"或 "Nihon"來稱呼日本,這一發音據說帶有古代漢語對"日本"的讀音。

戰國時代,中國最早稱日本為"倭",古代中國還常以"扶桑"來表示日本。另外,東夷、海東、東洋、東瀛、蓬萊、瀛洲、蓬瀛等稱呼也散見於中國典籍之中,可見日本各種名字與中國淵源之深。

自古以來,東方獨大的中國自以為"世界中心"、"天下第一",就自稱"中華"、"中國"、"上國"、 "天朝大國",並以"華夷之辨"觀念視外族為禽獸,名字用"獸"或"蟲"修飾,如"狄"、"蠻"、"戎"。惟獨稱日本為"夷"、"倭",帶個"人"字旁,使得當時景仰中國的日本人十分高興,認為中國畢竟把自己當人看。

何以最初稱日本為"倭"?有人解釋為,"倭"字帶有"人"、"禾"、"女"字,因為倭人素以稻米為主食,女多男少。而一些學者認為,稱日本為"倭"只是一種音譯,因為日本民族也稱"大和","和"為"倭"的諧音字。

日本,漢字詞意是"日出之國","太陽升起來的地方"。邏輯上分析,在日本本土看太陽是在東方海上升起的,因此最初日本人不可能稱呼自己的土地為"日本"。這應該是古代中國人觀看東方島嶼的感覺和稱呼,被對自身知之甚少的日本人借鑒。

608年,日本羽翼初豐,聖德太子致隋煬帝"日出處天子致日沒處天子"國書,表達不甘屈尊、對等交往的強烈願望。隋煬帝覽之不悅,斥之無禮,並遣使責難。

公元660年前後唐高宗時,張守節《史記正義》記載:"武後曰日本"。武後為女皇武則天,"日本"一詞正式出現。《舊唐書·東夷傳》中對改稱日本作了說明:"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經過大化革新,日本建立起以天皇制為核心的律令制國家體制,將國名正式確定為日本。這一稱號迄今已經使用了1300多年。

1200多年前,遣唐留學生井真成受日本國派遣赴長安學習,但未及學成歸國即英年早逝。當時的唐朝皇帝唐玄宗憐惜英才,追贈其官職,予以厚葬並勒石紀念。這一段記錄中日友好關係歷史的故事,隨著"井真成墓誌"的發現,再一次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2005年中國在日本巡迴舉辦了《遣唐使展》,一股遣唐使熱潮席捲東瀛。是年9月下旬,日本天皇明仁偕皇后在王毅大使陪同下,參觀了遣唐使展覽,並仔細觀賞了首次發現的日本遣唐使井真成的墓誌。

西北大學地處唐長安城,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研究中日文化交流歷史方面有獨特的優勢,為井真成墓誌研究取得顯著成果。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