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投資數百億元人民幣希望改善自己的國際形象,有學者和海外觀察人士質疑政府的做法,認為此舉除了浪費國家巨額資金、肥了某些國營媒體外,可能成為貽笑大方的歷史笑料。
內傷:公信力太低
據美國之音報導,星期四出版的香港《蘋果日報》刊登中國內地傳媒學者畢研韜的文章說,如果中國的新聞制度和新聞理念不能與時俱進,中國450億元的外宣投資可能成為令人痛心的高額學費,成為貽笑大方的歷史笑料。
文章指出,中國媒體的內傷是公信力太低,其主要原因是混淆了新聞與宣傳,必須給予新聞媒體更大的獨立性,這才是中國媒體的唯一出路。
今年年初,中共為了改善國際形象,爭奪國際話語權,啟動了國際公關戰略,計畫投入450億元人民幣,加強對海外的宣傳,包括中央電視臺增加外語頻道,《環球時報》發行英文版,新華社推出英語電視新聞,打造中國版CNN等等。今年4月20號,《環球時報》英文版創刊。7月1號,新華社也開通了英文電視新聞。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如何評價畢研韜的擔憂?他這樣告訴美國之音,"我想,這個擔心有它的依據,如果嚴格按照過去的方式來做對外傳播,它的實際效果應該是不很樂觀的。"
喻國明認為,450億是低估的中國政府的能力,實際投入可能超過這個數字。
很難在西方打開局面
中國問題觀察人士林和立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自從1989年六四民主運動以來,西方對中國已形成某種固定的模式,很難改變,除非中國在西方關注的話題上,例如在人權和西藏、新疆政策等問題上做出改變。
他說,"在西方世界,靠這個方法恐怕很難擴大中國的軟實力,因為西方國家對一些問題批評很久,比如對中國的人權記錄,在西藏和新疆方面的政策等,一般西方讀者對這些問題比較有興趣,可是這些問題目前北京恐怕解決不了。所以目前他們對外宣傳的方法和投入很難在西方世界獲得很大的作用。"
他說,另外從新聞管制角度來說,北京也不太願意改變媒體"報喜不報憂"的傳統,因此從這一點來說,也很難取得西方世界的認同。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