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寧德古墓被疑為明建文帝陵(組圖)

發表:2009-09-03 21:1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墓前的拜臺
 

墓塔下,有蓮花座撐起

看到中央電視臺對上金貝村古墓的報導,這幾天王道亨一直處在興奮中。

昨日,作為寧德市當地組建的建文帝下落研究小組組長的他,私下對記者說,為了從旁考證明建文帝確實下葬上金貝村附近,他請過一位著名的風水先生來堪輿地形。"我們要用600年前的一些思維方式來思考這個問題!"後來王道亨還將這位風水先生吸納研究小組成員。

"當時我們是帶他隨便看的,但這位風水師轉了一圈,指著古墓方向的山頭說那裡風水最好,是個伏龍形。"王道亨說,等帶風水師到墓地後,用羅盤定位,發現墓的朝向是坐北朝南,而且是正北正南,嚇得不得了,"因為古代,只有天子皇陵才可以這樣建。"

昨日,記者也聯繫上了南京大學教授明史研究專家潘群,他說,南京沒有建文帝陵寢,他正在給上金貝村古墓寫副字"明第二帝陵"。

"我研究建文帝下落幾十年,從寧德回來,覺得現在可以給這個600年的歷史謎團劃上一個句號了,建文帝是明朝第二個皇帝,寫這副字是很合適的。"今年76歲的潘群教授表示。

村民眼裡是很平常的古墓

古墓在當地其實並不是秘密,用上金貝村很多村民的話說,在以前大家見了都覺得很平常,但自去年和建文帝粘上關係後,才引起這麼大的關注,"今年很多省級領導都來看過。"

上金貝村黨支部副書記蘭春華說,以前村裡對古墓有個說法是,這個墓是古代從京城來的一個太監的,"但去年我們這裡搞新農村建設,修了路後更多人看到這座墓後,覺得很奇怪,市裡在我們村挂點的那個單位組織了省裡的專家來考證,才開始有了墓地是建文帝的這個說法。"

"為了搞清這個事情,我們組織了一個建文帝下落與陵寢研究小組。"寧德市地方志編撰委員會副主任王道亨,被抽調出來擔任組長, "我們在上金貝村調查,發現村裡流傳發現過大內御用玉器的傳說,一個曾當過市局副局長的人說,他在上金貝村親眼見過一方寫著大內御用的硯臺。"

這些傳聞激發了王道亨的好奇心,開始了文史方面的研究,尋求建文帝來閩並最終落腳寧德金邶寺的史料依據。王道亨沒想到的是,他和小組成員的研究工作,後來得到南京大學研究明史專家的認可,"專家說這個墓是建文皇帝的,他是在用一輩子的名譽說這句話,可不是開玩笑"。

明史專家來寧德之前充滿疑惑

"建文帝下落之謎,在明朝萬曆年間就開始了,600年來,史學界一直爭吵不休。"潘群教授,他上個月從南京來寧德是充滿疑惑的。

王道亨說,他和小組成員的文史論證,採用較多的是明清時期一些人的筆記,"建文帝被自己的親叔叔奪了帝位,我們要從正史上去找建文帝的下落是不可能的,不過《明實錄》有這樣的記載,萬曆皇帝問內閣首輔張居正:‘聞建文當時逃逸,果否?'張居正回答:國史不載此事,但先朝故老相傳,言建文帝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從間道出走,後雲遊四方,無人能知者。"

從寧德研究小組提供的論證過程,記者看到,他們採用過明人朱國楨的《皇明史概遜國臣傳》、馬生龍的《鳳凰臺紀事》、談遷的《國榷》和清人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查繼佐的《罪惟錄》等資料。

"我們主要論證了三部分的問題,第一建文帝是如何逃離皇宮的,第二建文帝逃離皇宮究竟奔向了何方,第三建文帝最終流落何處?身後葬在哪裡?"王道亨說,最後他從200多挑證據裡篩選出了最有說服力的十個方面的史料證據和物證,證明出建文帝最終流落寧德金邶寺,死後埋葬在上金貝村的南山上。

南京專家的鐵證

記者昨日在上金貝村古墓的舍利塔上看到,上面有文字:"御賜金襕佛日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很多人曾據此判斷古墓是元代中期金邶寺住持滄海珠禪師塔墓。但這個說法,遭到南京明史專家的強烈反駁。

"墓地上方的火龍珠,足以說明,這是個明代墓,而且是永樂朝及其以前的墓地,另外從規模上來說,和尚墓地,是不可能有這麼大規模的,而且這個墓還用了閉嘴龍的紋飾,這在明朝前期,除了皇帝,誰都不敢用。"南京大學潘群教授強調。

另外潘教授還提到,本報曾經報導過的寧德支提寺的明代袈裟,他認為那件袈裟就是建文帝逃出來時穿的,"那件袈裟我看過,上部邊緣兩邊現在還能看到6條金龍,但實際是9條,中間三條,因為袈裟破損,被縫補遮蔽住了,袈裟中間另外還能看到5條金龍,這個九五之數,當過和尚朱元璋自己敢用,其他誰都不敢用,也不會有這樣的袈裟。"潘教授說,這件袈裟很可能是建文皇帝出逃時,事出倉促,帶著他皇爺爺的袈裟假扮和尚逃了出來。

建文帝陵透露出強烈的隱忍情緒

將上金貝村古墓認為就是明朝第二帝陵的潘群教授認為,這座陵墓,透露出一股強烈的隱忍情緒。

"享亭也就是拜亭,和尚墓是不會有的,而更特別的是,本來應該建在主陵外面的享亭,在這裡卻建在裡面,按照風水師的說法,這就是在表達隱忍和無可奈何退讓的意思。"王道亨說,這座建文帝的陵墓,墓碑上沒有年號,這在一般墓上是不可能的,不管是百姓還是和尚墓,留下時間是肯定的,但這個墓沒有,原因是建文皇帝第一不承認永樂的年號, 第二又因為自己失國,不願意署上自己的年號,所以給他建墓的人在墓碑上沒有刻時間。

 

閉嘴龍,在墓前的兩邊各有一隻(明代墓穴的重要根據。)

 

筆筒山

建文帝陵寢的守護人

兩個鄭姓村落跨越600年的認親

上金貝村古墓被專家論證為建文帝陵寢,這件事也讓山腳的一個鄭姓村落成了各方的焦點。

"這個村我們也是無意發現的,有著太多的秘密,我們考證的結果是,這個叫鄭岐的村落的開基祖,其實是跟隨建文帝出逃的22個從亡大臣之一鄭洽。"王道亨說,鄭洽跟隨建文帝到去世,子孫後代也都留在山下為建文帝守墓,因為鄭洽是浙江浦江縣鄭義門的人,為此他們研究小組還和浙江鄭義門聯繫,對方派人來考察,"他們斷言鄭岐村的鄭姓村民,90%以上是鄭洽的後代,而且如果有需要,我們還準備讓兩個村的鄭姓村民作DNA鑑定,來確認他們之間的關係。"

村裡有鄭三合的傳說

前日,記者前往鄭岐村採訪,路過附近的濂坑村,寧德建文帝下落研究小組一位成員說,這個村有村民向他們說過這樣一個傳說,在明朝永樂年間,他們濂坑村的王姓始祖王進和一位遷到濂坑村的鄭姓朋友玩得很好,那個鄭姓朋友叫鄭三合,鄭三合後來還娶了村裡一位姓陳的姑娘,娶親那天,南山上金邶寺的一位和尚來喝酒,鄭三合管那僧人叫師傅,自稱"弟子",後來鄭三合搬到鄰近的井上村去居住,再後來才搬到現在鄭岐村的位置居住,並改名鄭岐,是現在鄭岐村鄭姓始祖。

"三合其實是就洽字拆開來,而且洽是水之合的意思,而岐字是山之分的意思,這是古代文人常用的用反義詞互解互義來表達真實意圖的手法。"王道亨說,鄭洽不敢以真實身份而採取這種辦法,是很順理成章的事,而且在鄭岐村裡還有很多類似的現象。

鄭岐村村民鄭成意告訴記者,在他們村裡,老人都一直有傳下一條祖訓:鄭姓子孫永不出來為官,但因為什麼原因,他們並不知道。

在村裡記者在僅存的6棟鄭姓村民的老房子發現,有一棟建於明代的房子進院子後的門楣上面的匾額寫著"豹蔚南山"四個字。

"這四個字從字面上來解,根本解不通,沒有這樣的典故,也沒有什麼意義,但如果將'豹蔚'兩字換成諧音的'保衛'就解釋得通了,就是保衛南山上的建文帝的意思。"王道亨說,鄭洽所在的浙江鄭義門,有塊匾額"孝義門",在鄭岐村有個老房子門口寫著"中義第",這也是用了諧音的手法,其實應該是"忠義第",因為鄭洽跟隨建文帝出亡在外隱姓埋名,不能盡孝只能盡忠,所以去掉孝字換成了忠字。

跨越600年的認親

在鄭岐村採訪,村民鄭成意告訴記者,他們村鄭氏宗譜叫《白麟譜》但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在一場大火中被燒燬了,今年浙江浦江縣鄭義門的鄭氏宗親會的會長來到鄭岐村後,他們才知道為什麼他們的譜叫白麟譜,原來是因為在鄭義門的鄭氏宗祠,門前就有條溪叫白麟溪,進門後,右側有一石碑,有元朝丞相脫脫所書"白麟溪"三字。

另外在鄭岐村,記者還瞭解到,他們村村民喝酒划拳,說到九這個數字時,會說"九世同居",但"九世同居"酒令是怎麼來的呢,浙江的鄭義門給出了一個合理的解釋,在浙江的鄭氏家族多次被朝廷旌表為 "鄭義門"、"孝義家"、"九世同居"。

在浙江有著很多關於建文帝傳說的鄭義門,因為建文帝的原因,今年兩次來到寧德的鄭岐村,因為在鄭義門,曾在建文帝朝當過翰林待詔的鄭洽,後來隨著建文帝出逃下落不明,鄭義門尋了幾百年不見蹤跡。

"浙江的宗親說,我們90%以上是他們八世祖鄭洽的後代,兩次宗親會,第一次是副會長來,第二次是會長來,大家覺得如果有族譜對上的話,就是百分百了,但族譜丟失,為了讓這個幾百年的相會變得更可靠,有人提議,可以搞DNA鑑定,來測定鄭岐村鄭姓村民和鄭義門鄭洽後代之間的關係。"鄭岐村村民鄭成意說,這個提議兩個村都同意,但具體什麼時候實施,還要等時機成熟。

鄭洽和建文帝

寧德市建文帝下落研究小組組長王道亨說,他們收集的明人談遷《國榷》、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中都有相通記載,1402年當朱棣的燕兵攻破南京的金川門時,建文帝從鬼門遁去, 跟著逃出來的有22個大臣,是刑部侍郎金焦、刑部郎中梁田玉、監察御史葉希賢、翰林待詔鄭洽等,他們逃出皇宮後來到南京城光華門外神樂觀,一起商議了一下下一部的去向。

"接下來,他們一行人很可能是去了浙江鄭義門,這個鄭義門因為孝義被朱元璋親封江南第一家,他們到這裡來躲藏是可能的。"王道亨說,在明人呂毖《明朝小史》中有這樣的記載,在1603年年初有一個叫陳忠的人向朝廷告發建文帝藏在鄭義門,明成祖'遣使廉之',到鄭義門搜查連櫃子裡的東西都翻了出來,只看到了經書和史書,明成祖大怒,將陳忠以誣告罪名處斬了。

另外王道亨還給記者提供了一首浙江鄭義門第九世鄭機的詩,並認為這首詩可以說明,鄭洽後來是和建文帝一同離開鄭義門的。"鄭機是鄭洽的下一代,肯定是知道鄭洽和建文帝一同離開鄭義門的。"

王道亨提供的那首詩,是收錄在鄭機寫的《希忠錄》這本書中,是為鄭洽入祀鄉賢祠所寫,全文是先:"孝義初緣御筆親,今將移孝作忠臣,蠻煙蜑雨同艱苦,長使君王戀此人。"

"第一句是說鄭義門的孝義是得到朱元璋親封的,後面三句就是說鄭洽不能盡孝只能跟隨建文帝盡忠,並一起逃往南方過著艱苦日子。"王道亨說,跟隨建文帝到寧德的從亡大臣,後來有些失散了,現在能確定鄭洽跟來了,另外還有一位國子監生。

在上金貝村附近,前幾個月,研究小組還發現了一個明永樂朝的古墓,在古墓現場記者看到墓碑上寫著大明國子監生林紹齋之墓。

"我們查遍了附近林姓家譜,沒有發現有叫林紹齋的明朝國子監生的人,很顯然,林紹齋是個外地人,跟著建文帝來後,死在這邊,並埋葬在金邶寺的山場裡。"王道亨說。

鏈接:據明人史仲彬《致身錄》載:明建文帝朱允炆國出亡,以浦江鄭義門孝義傳家,隨翰林待詔鄭洽隱居於鄭義門(今鄭宅鎮)之萬松嶺,曾匿身井中以躲避永樂緝騎的搜捕。此井後稱"建文井"。萬松嶺後建為神龕,供奉建文帝遺靴,稱"老佛社"。




来源:東南快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