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世紀》記載了皇帝姓氏的來源。(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平時遇見新朋友,人家就會問你:請問您貴姓?那麼姓名怎麽來的呢?我們今天來挖一挖:
姓氏看似是自己家的事,實質上它關係到中華文明的歷史與血脈。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國的姓氏從上古時期流傳到現在,其悠久的歷史,深廣的內涵是別的國家和民族不能比擬的。
我們都會有一個名字,用來分別自己和別人,特別是遇到了新朋友的時候,人家就會問自己:你叫什麼名字?你會說我叫張三他叫李四。張和李就是姓,而張三和李四就是你的姓名。
不管現代還是古人在嬰兒生下不久後,要取個正式的名字的。取名通常長輩負責,如果不是書香世家,也會請教有學問的人為初生嬰兒取個好名,期待孩子有個好的未來。
正式取名之前,往往都會給嬰兒起個小名,又叫乳名,小名是在家裡被親人叫的。為初生的嬰兒取小名。
甚至有以動物為名的,比如阿牛、阿狗、小虎子……等,小名會隨意可親一些,目的是為了好養活。
這個小名或乳名,長輩往往都用乳名來稱呼這個孩子,即使已長大成人之後,比如劉備的兒子劉禪,小名阿斗,後來劉禪長大成人,甚至已經做了蜀漢的皇帝,大家仍只記得「阿斗」這個小名。至今還流行一句俗語:「扶不起的阿斗」。
古人有姓也會有大名和乳名,和現代人不同的是古人還有字。古人取名,一般說生來三月開始取名,名和字是不一樣的,比如韓愈,韓是姓愈是名字退之;蘇軾姓蘇名軾字子瞻;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等等……
古時候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時取字,女子則是十五歲行笄 禮時取字。
古人不僅有姓有名有字還有氏
那麼古時候最早的姓氏是怎麼來的?說起來還很有意思呢。
比如姓字,左右結構,左邊是個女字旁,右邊是個生,古時候姓是表示血緣關係的,是與生他的人有關,這樣說來姓的產生可能是和早期母系社會有關。
三皇五帝開始就有姓了,神農氏的母親居住在姜水,黃帝色母親居住在姬水,舜的母親居住在姚虛,因此炎帝神農氏姓姜,黃帝軒轅氏姓姬,舜姓姚。可見那時候「姓」來源於母親,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的氏族稱號,所以從女從生,意思是女子所生為姓,生而有姓。
而氏呢是姓的分支 最初是身分地位的標誌
為什麼說氏是身分地位的標誌呢?因為氏源於封號,有封地的貴族有氏,百姓有名無氏。
《帝王世紀》記載了皇帝姓氏的來源,說黃帝的母親是有嶠氏的女兒,叫附寶。她嫁給了有熊氏的國君少典。有一天,附寶在郊外散步,看見一道電光繞著北斗樞星轉了幾圈,照亮了四野,附寶因感電而懷孕,經過了24個月的孕育,第三年在壽丘生下黃帝,因為皇帝成長在姬水邊,居住在軒轅之丘,因此姓姬,稱軒轅氏。
傳說上古時代虞舜出於姚墟,便以姚為姓。春秋時代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東郭、南郭為姓;鄭大夫住在西門便以西門為姓。
虞、夏、商朝都有個汪芒國,汪芒的後代乃姓汪。商朝有個在涇渭之間的阮國,其後代便姓阮。他們都是以國名為姓。
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趙城,他的後代便姓趙;周昭王的庶子被封於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兒子被封到邢國為邢侯,他的後代便姓邢。他們是以封地為姓。
當然姓的來源,不只是剛剛講的諸侯封地或血親關係,也可能跟祖先從事的職業有關,例如歷史上很有名的司馬遷,司馬這個姓就是古代掌管國家軍隊的官。
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他們的後代便是以這些官職為姓。
周惠王死後追諡為惠。他的後代便姓惠。
傳說舜時有個納言是天上龍的後代,其子孫便以龍為姓;傳說神仙中有個青鳥公,後人便有姓青鳥的。他們是以神話中的傳說為姓。
我們也可以從姓氏去追本溯源查一查,說不定還會發現自己是某個神明的後代呢!比如伏姓的朋友,你去查一下《百家姓》,上面會說是伏羲的後代呢。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早的時候姓和氏含義是不同的,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總的,氏是分支,到後來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了。
到了秦朝以後,姓和氏就逐漸合在一起,和上古時代不一樣了,現代人很多保留了原來的姓,再給自己取個名字就好了。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