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性公民投票案第21案意見發表會第4場,反方代表吳亞昕。(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中央社直播)
【看中國2025年8月16日訊】(看中國記者李記眞綜合報導)攸關台灣未來能源走向的「重啟核三」全國性公民投票將於8月23日登場。隨著中央選舉委員會主辦的五場電視意見發表會於8月15日全數結束,正反雙方在能源韌性、經濟成本、核能安全與核廢料處置等議題上的激烈交鋒已完整呈現。台灣核能發電歷經47年,甫於今年5月因核三廠二號機除役而正式歸零,此次公投結果,將決定核電是否在台灣「起死回生」。
公投背景:法律、政治與程序之辯
本次公投案主文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此案源於立法院在野黨團推動,在政治層面上,也被外界普遍視為對執政黨長期堅持的「非核家園」能源政策的一次直接挑戰。法律上,立法院已通過《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正案,為核電廠延役增設了法源依據。
然而,即便公投通過門檻,後續程序依然複雜。反方代表、台電董事長曾文生便提出「程序錯置」的核心質疑,認為應先有完整的科學安檢報告,再交付全民公決,而非將專業技術風險直接拋給公眾,先行投票。
總統表態與公投的實質效力
在辯論期間,總統賴清德就公投議題正式表態,明確表示將投下「不同意」票。他重申政府立場,指核電重啟須滿足「兩個必須」(核安會訂定辦法、台電自檢)與「三個原則」(核安無虞、核廢有解、社會共識),並強調「安全是科學問題,不是公投能夠解決」,認為在完整安全檢驗前進行公投,無法確認人民願意承擔的風險。
此番表態引發在野黨的質疑。民眾黨主席黃國昌指出,總統一方面稱公投無法解決科學問題,另一方面卻又呼籲民眾投票,其邏輯存在矛盾,也與民進黨過去支持以公投決定重大政策的立場有所不同。總統的發言,也讓外界再度關注公投結果的實質約束力。根據台灣過往經驗,部分通過的公投案,在行政部門的政策執行上曾出現過不同解讀或執行落差,使得本次投票除了能源政策的選擇外,也增加了關於公投最終效力的討論。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過去曾有公開的反核紀錄,在辯論中也坦言立場的轉變。(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中央社直播)
反方代表吳亞昕便在辯論中,直接質疑黃國昌的立場轉變。(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中央社直播)
轉向的支持者:從反核到擁核的論述轉變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辯論的一大潛在焦點,在於數名正方關鍵代表人物的立場演變。包括民眾黨主席黃國昌與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在內的核心倡議者,過去皆曾有公開的反核紀錄。他們在辯論中坦言,立場的轉變是基於對當前局勢的重新評估:全球淨零碳排的壓力、AI產業崛起帶來的龐大電力需求、以及地緣政治風險下強化能源韌性的迫切性,使他們認為,現階段單靠綠能發展並不務實,核能作為穩定且無碳的基載電力,應是台灣不可或缺的選項。這一轉變本身也成為攻防焦點,反方代表吳亞昕便在辯論中,直接質疑黃國昌的立場轉變是出於政治考量而非風險評估。
五場辯論交鋒:五大核心爭點
一、國家安全與能源韌性
此議題為正方主攻的戰略高地。清大教授葉宗洸、民眾黨主席黃國昌等人均指出,台灣能源高達98%依賴進口,天然氣安全存量僅約10天、燃煤約36天,唯獨核能燃料可儲備長達18至36個月。黃國昌直言,若台海遭封鎖,「不用核電廠才是台灣最大的國安破口」。正方論點認為,保留至少一座核電廠作為戰時的能源保底,是國安的必要防線。
反方則從另一角度陳述國安風險。全國廢核行動平台等團體認為,大型集中式的核電廠在軍事衝突中目標脆弱,一旦遭攻擊或因電力中斷導致冷卻系統失效,後果不堪設想,反而成為國安的致命弱點。
「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將矛頭指向高昂的能源成本與台電的巨額虧損。(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中央社直播)
二、經濟成本與台電財務
正方代表如葉宗洸與「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皆將矛頭指向高昂的能源成本與台電的巨額虧損。黃士修估算,核三廠延役一年可省下約600億元支出,數年即可彌補累計虧損。他批評政府「逼台電高價買綠電,卻不讓用便宜核電」,最終成本由全民承擔。
反方代表、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則反駁缺電與成本的關聯。他指出,數據顯示近年備轉容量率穩定,並無系統性缺電問題。綠黨共同召集人甘崇緯則引用美國加州魔鬼谷核電廠延役5年成本高達新台幣2500億至3900億元的案例,主張老舊核電延役成本極高,並非外界想像的「便宜電力」。
三、核能安全與地質風險
核三廠的安全性是雙方攻防最激烈的領域。反方甘崇緯引用台電地質報告,指核三廠一號機廠房直接建於恆春斷層剪裂帶之上,地震可能導致廠房撕裂。他也提出核三廠過往曾發生氫氣火災、輻射廢水外排及全廠停電等事故,證明其存在系統性風險。同時,他以「浴缸曲線」理論形容,運轉40年的核三廠已處於設備最易故障的「耗損期」。
正方對此強力反擊。葉宗洸表示,核三廠耐震係數設計遠超台北101。黃士修更批評斷層說法僅為部分學者意見,並指核三廠經加固後耐震能力已提升,可承受七級以上強震,並舉日本女川核電廠在地震時成為居民避難所的案例,強調核電廠是抗震性最強的建築之一。
四、對「綠能替代方案」的檢視
擁核方論述的另一個核心,是對台灣綠能發展現況的強烈質疑。正方代表童子賢多次示警,台灣缺乏足夠土地,大規模鋪設光電板可能破壞生態,且颱風等天災已暴露出光電設施的脆弱性。更嚴峻的指控,則圍繞著「綠電貪腐」的標籤。近年法務部「靖平專案」已查獲多起地方政要與業者勾結的弊案,近七成民眾的民調也顯示對綠電市場存在官商勾結、圖利特定廠商的疑慮。
對此,政府及綠能產業方則回應,弊案僅為少數個案,99%的業者皆為正派經營,且颱風造成的災損容量僅約0.4%,影響極小。亦有論點指出,台灣綠電的躉購費率之所以較高,是因為市場尚未成熟(光、風電合計占比仍低於10%),未達啟動市場化競價的規模,初期的政策補貼是發展的必要過程。
五、核廢料處置與世代正義
「核廢料無解」是反方最強力的訴求之一,其論點根植於台灣數十年來的具體困境:至今,台灣不僅尚未找到高階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場址,連選址所需的相關法規都仍在研議階段。過去政府多次嘗試為低階核廢料尋找遷出場址,均因地方的強烈反對而失敗告終,更遑論爭議性更高的高階核廢料。因此,反方論點認為,在找到真正可行的解決方案並取得社會共識前,繼續產生核廢料是不負責任的。20歲的青年代表吳亞昕與屏東縣長周春米所提出的「世代正義」與「地方心聲」,正是這種現實困境下的倫理呼籲。
正方則將矛頭指向政治上的不作為。黃國昌指出,負責選址的專案小組多年未開會,證明問題卡在政府怠惰。他們主張,國際上已有「深孔地質處置(DBD)」等成熟技術,證明核廢料在技術上並非無解,真正的困境是缺乏政治意願去面對與解決。黃士修更稱,是反核團體的長期阻撓導致相關立法停滯,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十字路口前的抉擇
五場辯論落幕,清晰地勾勒出台灣社會在能源議題上的深層矛盾。然而,在總統已為公投結果設定嚴格前提的政治現實下,這場投票的意義已變得空前複雜。
它不僅迫使人們在「眼前的能源需求」與「長遠的核安風險」、「可計算的經濟利益」與「難以量化的世代責任」之間做出抉擇;更讓選民必須思考,手中的這一票,在複雜的政策辯論與清晰的政治表態之間,究竟期待傳達何種訊息,又具備多少真實的份量。
8月23日,台灣將在這歷史的十字路口,投下定義未來的一票。
五場辯論直播錄像:
責任編輯:鄭心語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