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與三晉學術

作者:楊秋梅 發表:2009-12-21 02:1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時期的晉國溫邑人。子夏是孔子的高足,於孔子去世後來到晉屬西河(今山西河津一帶)設教,專心教學55年。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學術與教育事業,不僅開啟了三晉儒學的先河,使三晉大地孕育出荀子這樣的碩儒,而且不懷學派偏見,儒法兼容,對三晉法家思想的生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子夏對儒學發展的貢獻,突出地表現為對諸經的傳授。宋人洪邁在《容齋續筆•子夏經學》中雲:"孔子弟子惟子夏於諸經獨有書,......於《易》則有傳,於《詩》則有序。......於《禮》則有《儀禮•喪服》一篇。......於《春秋》,所云‘不能讚一辭',蓋亦嘗從事於斯矣。......於《論語》,則鄭康成以為仲弓、子夏等所撰定也。"洪氏所言,未必完全可信,但按諸有關材料,子夏與諸經之間的關係還是有蹤跡可尋。

子夏《易傳》,後世目錄書中多有著錄,《四庫全書》經部易類以子夏《易傳》冠首。《詩序》,是子夏對《詩經》的主旨所做的總論,鄭玄作注、《漢書•藝文 志》、《隋書•經籍志》都有"子夏序《詩》"的記載。於禮學子夏則長於喪服研究,撰有《喪服傳》,是對《儀禮•喪服》所做的闡釋和解說。於《春秋》,孔子曰:"《春秋》屬商"(《公羊傳•哀公十四年》徐彥疏引《孝經說》),還稱讚子夏"起予者商也",這說明孔子作《春秋》時子夏的確參與其中並經常與孔子切磋學問,交流思想,受到孔子稱讚的弟子很多,但能啟發他的卻只限於子夏一人。發揮《春秋》微言大義的《公羊傳》、《穀梁傳》也都出於子夏的傳授。

子夏是孔學的重要傳人和繼承者,但他在接受、繼承和傳播儒家學說的過程中,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打破學派門戶之見,實行學術自由,儒法兼容。在他的學說中確實包含了一些法家思想的萌芽和特徵:首先,崇尚功利。子夏為莒父宰時,曾採取了一些促進生產發展、改善民眾生活的措施,為此孔子曾批評他"無慾速,無見小利",並告誡他"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其次,對"勢"的重視。"善持勢者,早絕姦之萌"(《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再次,重"信"尚賢。"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君子信而後勞其民";"選於眾"。

知識淵博的子夏,西河設教,"教弟子三百人,為魏文侯師",聲勢和影響甚大,不僅為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做出過積極的貢獻,而且對三晉之地的文化與學術也產生了直接而積極的影響。

西河地處戰國時代的魏國,子夏又是魏文侯的老師,作為帝王之師,其聲望和影響非一般學者可以比肩,他對魏國的影響顯而易見。《晉書•束皙傳》記載,晉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盜墓,發現竹書數十車,有《紀年》、《國語》、《易經》、《穆天子傳》等,典籍豐富,類目眾多,如此繁榮發達的魏國文化,當與子夏的西河之學有一定的關係。再從曾子指責子夏的三條罪狀之一,即西河之民疑子夏為孔子,也可看出當年西河之學的規模和氣勢。

魏文侯魏斯,在青少年時就拜子夏為師,對他推崇備至。魏文侯遵循子夏"選於眾"的思想,實施唯才是舉的用人路線,拜"賢人"田子方、段干木為師,同時重用法家人物李悝、吳起進行變法,取得法制、經濟和軍事方面的重大成就。由於魏文侯實施儒法兼用的策略,經半個世紀的治理,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最強盛的國家。《史記•魏世家》讚揚魏文侯:"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

荀子是戰國時期趙國卓越的思想家,他在批判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博採眾家學說,創立了獨具特色的思想體系。荀子思想的淵源是否和子夏之學有關呢?荀子思想的來源極其廣泛,其具體的師承關係很難進行考證,但受子夏"西河之學"的影響還是有跡可尋的。"在孔子之後的傳經之學中,子夏一系的學說對荀子之學有一定的影響","荀子《易》乃繼承了前人,而對其影響較大的或即子夏《易》學"。(楊朝明《子夏及其傳經之學考論》,《孔子研究》2002.5)

荀子是趙國郇邑人。劉蔚華先生認為,"荀姓族人可能散居在古臨汾至新絳、臨猗、解縣一帶。荀況的原籍大約就在這一帶"。(《荀況生平新考》《孔子研究》1984.4)近 年來還有指出荀子故里的具體位置就在臨汾的安澤,這些地方都與子夏設教的西河相距不遠,且荀子活動的年代僅距子夏百餘年,荀子在去齊之前可能就生活在西河 之學的影響圈內。荀況是儒家,但不是純儒,他"儒法兼容",提出了"隆禮"、"重法","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等思想,開創了禮法一體論的先河。荀子"隆禮重法"思想的淵源是否可以追溯到子夏之學呢,是否可以說子夏之學是源,荀學是流,董仲舒的儒術是他們的實際繼承者?不可否認,文化之間尤其是同一地域文化之間的影響與傳承關係的客觀存在,高專誠先生在《卜子夏與三晉儒學》中曾說過:"像李悝這樣的人物,很可能擔當起子夏與荀子思想之間的傳遞者的角色。"儘管這種關係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考證。

戰國法家源於三晉,而三晉法家的始祖則是子夏的學生李悝。李悝奉行子夏"君子學以致其道"、"學而優則仕"的為學目的,曾相魏文侯、魏武侯兩代,面對戰國日益嚴峻的政治形勢,他逐漸淡化甚至放棄了子夏儒學中道德教化的一面,把越來越多的注意力放在發展經濟、加強君主權力方面。為此,李悝首開戰國變法之先河,在魏國成功地進行了變法。李悝的"廢除官爵世襲制"、"盡地力之教"和"善平糴"等改革措施雖然是他的首創,但其師子夏重視功利、"選於眾"思想的影響顯而易見。韓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總結了前期法家的理論,主張實行法、術、勢兼用。韓非關於勢的學說,主要來源於慎到的思想。慎到是趙國人,時間距子夏較近,重勢思想的形成可能與子夏"善持勢"思想的影響和啟發是有一定的聯繫。韓非又是荀子的學生,在他的著述中,經常直接引用子夏的觀點。這就說明,子夏之學不僅影響了法家的始祖李悝,也影響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