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紀念大海嘯5週年(圖)

發表:2009-12-27 03:1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自從災難性的大海嘯席捲亞洲和非洲海岸線後,時間已經過去5年。在那場大海嘯中有25萬人喪生,其中有16萬是印度尼西亞人。他們大多曾經居住在亞齊省。在那裡,50萬人在大海嘯中失去家園,至今很多房屋空置,數百個家庭等待永久性安置。

亞齊婦女在為海嘯遇難者祈禱

*受害者:不堪回首*

2004年12月26日襲擊亞齊省的大海嘯造成的災難規模幾乎超出人們的想像與形容。海嘯挾裹的巨浪衝擊了數百英里長的海岸線,在強大海浪的衝擊下,很多地方的地貌被永遠改變。

居住在亞齊省西部一個村莊的阿德至今記得海浪高過椰子樹的情景。她拚命救出兒子,但是她的母親和姐妹卻不幸身亡。村子裡大多數人都死於那場海嘯。

阿德跟她丈夫的一家人在附近一個村莊避難。很快,西班牙紅十字會抵達那裡,給她家建了一座結實的混凝土房子。這所房子距離大海只有5百米,不過阿德說,她並不害怕,她喜歡這裡的新瓷磚、新花園,喜歡這所居住面積更大的房子。

*空置的重建住房*

可是周圍,像阿德家一樣的房子卻都空著。阿德解釋說,這些房子屬於失去父母的孤兒,現在他們都跟親戚們住在一起。阿德希望,總有一天,這些孤兒長大後會帶著自己的孩子返回這裡。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估計,為海嘯受害者建造的房屋有大約10%到20空置。西蒙·費爾德是聯合國開發計畫署亞齊項目負責人:"一些人決定,他們不願意再住在靠近海岸的地方,遷走了。不過,他們也不想放棄在重建項目中他們可以得到一所房子的權利,他們正要出租自己的房子。"

費爾德說,至於孤兒,一般是未亡人有權獲得重建的住房,但是很多人在災後紛紛再婚,從他們的村莊搬走了。

費爾德也承認,有些房子恐怕確實是給死人蓋的:"肯定會出現一些情況,房屋建好了,可是房主和他的整個家庭卻很可能早已在大海嘯中死亡。"

*數百家庭仍在等候永久安置*

在整個亞齊省地區,有數千所房屋空置,與此同時,在首府班達亞齊郊外, 有數百個家庭卻棲身在臨時安置所裡。

阿妮跟她的丈夫和4個孩子住在巴拉克巴考伊營地已經快5年了:"因為我在朗哈住過很長時間,所以能夠分辯得出什麼是海浪的聲音,什麼是風的聲音。當我聽到像大風的聲音時,我能知道那不是大風,而是海浪!有些人說,這是一個瘋瘋顛顛的家庭,因為他們動不動就逃跑。"

在這個營地,長長的木頭大廳被薄薄的板牆分成很多房間,每個房間住一個家庭,有500多人住在這裡。阿妮說,由於衛生條件差,很多人經常生病,有時還沒有自來水。

印尼當局肩負著重建16萬所住房的重任,他們首先準備給房屋與土地所有者建房,但是由於土地、房屋所有權的記錄全部被毀,以及海嘯退后土地的流失,使得重建工作更加艱難。

*為所有無家可歸家庭提供住房*

政府和官方的重建機構近兩年剛剛開始把精力放在為失去家園的租房家庭和非法入住者建立住房。當局計畫,在三年內不僅為大海嘯的受難者,也為貧困家庭提供住房。

西蒙·費爾德說,亞齊省遭受災難的規模前所未有,這個經驗讓他們想到了提供救援的新途徑:"最好的方式不是到那裡建住房,而是找出最需要救助的人,給他們提供資金。他們自己知道如何蓋房子、如何找人幫他們蓋房子。政府和捐助者要做的關鍵事情是,向他們提供建議,告訴他們如何建造可以抵禦地震的房屋。"

印度尼西亞很多島嶼地處危險的太平洋"火環帶"地區,經常發生強烈地震。為了對抗不可避免的自然災害,改善房屋的抗災能力以及災後救援是當局的重要工作。

亞洲其他國家紀念2004年海嘯五週年

同時,亞洲各地星期六也舉辦了2004年大地震和海嘯5週年紀念活動,十幾個國家的25萬人在那次災難中喪生。2004年12月26日的海嘯席捲了印度洋岸邊的生命和草木,摧毀了整片整片的沿海社區,造成家破人亡,並使原來遊客雲集的海灘變成廢墟。在亞洲各地的清真寺、大型墓地、海邊旅遊熱點和印度洋沿海的各個社區,人們紛紛舉辦簡短的紀念儀式。

那次海嘯是由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的9級海底地震引發的。地震後7個小時內,滔天巨浪觸及整個印度洋,連遠至東非的沿海地區都遭受重創。

巧合的是,星期六傍晚剛好在6點之前,印尼再度發生強烈有感地震。美國地質調查局說,這次地震為裡氏6級,震中位於塔寧巴爾群島的班達海海域。地震發生後,當局沒有發布海嘯警告,目前也沒有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報導。



来源:VOA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