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游絲放紙鳶(圖)

發表:2009-12-28 22:0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紙鳶又名風箏,亦名紙鷂。傳說春秋時的巧匠公輸般"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是放飛紙鳶的最早記載。

紙鳶在其早期發展中曾作過軍事戰爭的工具。據《誠齋雜記》說,漢朝初年韓王信與陳稀勾結進行叛亂,"信謀從中起,乃作紙鳶放之,以量朱央宮遠近,欲穿地隧入宮中也。"這是利用紙鳶作軍事測量工具。《獨異志》記載,南朝的梁武帝蕭衍被侯景兵困在臺城之中,蕭綱"縛紙鳶飛空,告急於外"。《新唐書·田悅傳》載,田悅叛唐,派遣兵將圍攻臨洺城。城內守將張伾,"急以紙為鳳鳶,高百餘丈,過悅營上(送信與援軍),悅使善射者射之,不能及。"蕭綱和張伾都是利用紙鳶作為軍事通訊工具。由於軍事戰爭需要,紙鳶發展得很快,唐時的紙鳶已能高飛百餘丈,在製作和放飛技術上已是相當的精湛了。

放紙鳶作為一種娛樂活動,唐代已有史料記載。路德延《小兒詩五十韻》,敘述了唐代各種兒童遊戲,有竹馬、藏鉤、鞦韆、斗草、踢球、放紙鳶等,"折竹裝泥燕,添絲放紙鳶"。唐採的《紙鳶賦》中也說:"代有游童,樂事未工,飾素紙以成鳥,像飛鳶之戾空:野鵠來遷而伴飛,都人相視而指看。"

到了宋代,放紙鳶已不只是兒童的遊戲,也成為成年人的娛樂。王明清《捍麈後錄》上記:宋徽宗趙佶初即位,愛好玩樂,在"禁中放紙鳶,落人間"。宋仁宗的宰相寇准的《紙鳶》詩說:"碧落秋方靜,騰空力尚微。清鳳如可托,終共白雲飛。"《武林舊亭》記載,宋孝宗奉宋高宗在西湖上游幸,"時承平日久,樂與民同,凡遊觀買賣,皆無所禁。至於吹彈、舞拍、投壺、蹴鞠、雜藝、水爆、風箏,不可勝數。"在廣泛開展放風箏活動中,社會上便有了賭賽放風箏的人。《西湖老人繁勝錄》記:南宋臨安"城外有二十座瓦子,街市舉放風箏輪車數椽,有極大者,多用殊紅,或用黑漆,亦有用小輪車者,多是藥線,前後賭賽輸贏。輸者頃折三二兩線,每日如此。"在社會廣泛開展放風箏遊戲的基礎上,也有了專門扎制風箏和製作放風箏線的小手工業者。《武林舊事》記載:臨安城就有賣"彈弓、鵓鴿鈴、風箏、藥線"的幾十戶人家:專業放風箏的藝人,有"週三、呂偏頭"等。由此可以窺見宋代放風箏活動開展的盛況。

宋代已認識了放風箏遊戲的健身作用。《續博物誌》載:"今之紙鳶,引絲而上,令小兒張口望視,以泄內熱。"放風箏要長時間昂首仰望,還要奔跑疾走,舉臂牽引;而放風箏又多是在空氣新鮮的郊外。這確是一種寓健身於遊戲之中的極好活動。明、清時期的放風箏活動就有了更大的發展,不僅一般人家,就像《紅樓夢》中所描寫的寶玉、黛玉那樣的文弱公子、小姐,也在大觀園中放風箏。放風箏遊戲畢竟是兒童參加的多。明清時有許多詩都是借兒童放風箏以寄意。如宋伯仁《紙鳶》詩:"弄假如真舞碧空,吹噓全在一絲風。惟慚尺五天將近,猶在兒童掌握中。"徐文長《紙鳶圖》詩:"柳條搓線絮搓棉,搓夠千尋放紙鳶。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青天。"孔尚任《燕九竹枝詞》:"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人人誇爾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

紙鳶為什麼又叫風箏呢?因為"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後來由於紙鳶不常安笛,故徒有風箏之名了。李聲振《百戲竹枝詞》:"百丈游絲放紙鳶,芳郊三五禁菸前。風箏可惜名空好,不及雷琴張七弦。"這些詩都別有寓意,寫得十分有趣。

来源:華夏風韻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