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載已過,有幾個中國人知道?

作者:懷念蔣公 發表:2010-01-14 00:1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5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現在看來,不能拿聖人的標準去衡量政客了。

政治是無情的,甚至是殘酷的。喉舌是機械的,甚至是麻木的,有時毫無公允和客觀可言。七十年過去了,有幾個中國人知道同盟國二次大戰中國戰區最高司令是蔣介石。七十年過去了,有幾個中國人知道在內戰中"惡貫滿盈"的"中美合作所"在抗戰中是盟軍重要的情報機關。有幾個中國人知道被影視作品塑造成惡魔的張靈甫是抗戰名將,曾經在抗戰中丟了一條腿。

七十年過去了,有幾個中國人知道抗戰中唯一全殲日本師團的戰役-萬家嶺大捷。有幾個中國人知道殲敵13余萬人的三次長沙會戰。

七十年過去了,有幾個中國人知道被吹的神乎其神的平型關大捷是平型關戰役的一部分,而平型關戰役又是太原會戰的一部分,沒有國民黨第二戰區的配合,哪來的所謂"大捷"。七十年過去了,有幾個中國人知道抗戰中被日本人認為僅有的兩次中國軍隊的勇猛程度要超過自己的戰役之一的桂林保衛戰(另一次為崑崙關戰役日軍第5師團被中央軍第5軍擊敗)。

七十年過去了,有幾個中國人知道隨棗會戰中士兵以血肉之軀與敵人坦克相搏鬥,官兵竟攀登敵人的坦克之上,以手榴彈向車裡投擲,作戰之勇敢與犧牲之壯烈,筆難盡述。

七十年過去了,有幾個中國人知道抗戰期間戰線最長的會戰-武漢會戰。有幾個中國人知道在武漢曾經上演了一場規模僅次於英德倫敦空戰的武漢空戰,有幾個中國人知道宋美玲女士為鼓舞官兵士氣五次趕赴武漢前線差點被日本人炸死。七十年過去了,大家只知道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卻不知道在他之前已有不少人提出過類似的理論,其中就包括蔣介石(31年)和蔣百裡(36年),毛只是借鑒後加以改進(38年)。

七十年過去了,也許中國人從來就沒有認真的想過為什麼作為中流砥柱的領袖在抗戰期間除了一篇論持久戰和幾次講話外幾乎沒有其他作為。他從來沒有上過一次抗戰前線,從來沒有直接或間接的指揮過一場對日作戰?(說的漂亮不等於做的漂亮)

七十年過去了,有幾個中國人發出過這樣的疑問:55年授銜的共和國將帥們都少有抗戰的經歷。而國民黨高級將領幾乎個個與小日本幹過。七十年過去了,在大陸的主流媒體和教科書上沒有把抗日戰爭的所有戰役完整的介紹過一次,甚至連起碼的大事記也沒有。七十年過去了,有幾個中國人看過日本的投降書?難道就是因為上面寫著大日本皇軍向國民政府投降向蔣委員長投降之類的字眼?七十年過去了,有幾個中國人知道8月15日對這個百年來飽受屈辱的國家意味著什麼?七十年過去了,也許我們自己對那場戰爭都已經遺忘的差不多了。在一次紀念抗戰六十週年的訪談節目中中央臺邀請到了幾位飛虎隊,那幾位老飛機員顯然有點"不識時務",大談特談當時怎麼與國民政府和國軍合作抗日的,說的是口若懸河,激情澎湃,絲毫不顧忌中國執政黨的臉面。也許是談的太多了,於是主持人插話,問他們當時有沒有聽說"延安""共產黨"和"毛澤東",那些傻了巴幾的美國老兵一個勁的搖頭,場面有些尷尬。這個節目在中央九套播出過,看過的朋友應該都清楚。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白嚴松在臺灣訪問連戰時的情景,當連戰談到抗日的時候緊張的氣氛再次出現,我們的小白拚命將連主席的話頭打住,場面甚是好笑。我想問一句:難道抗戰的歷史真相就真的那麼可怕?真會威脅到政局的穩定?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恐怕我們過去的宣傳真的是有"問題"了。七十年後的今天,大多中國人只知道平型關、百團大戰,盧溝橋、臺兒莊、再加上南京大屠殺,要知道這幾場的作戰都是中日戰爭中的次要作戰,甚至連會戰都談不上。假如中國人自己都搞不懂抗日戰爭的歷史的主流與重心,日本人當然也就樂得敷衍混過了。假如中國只靠「麻雀戰爭」、「地道戰」、「地雷戰」來對抗日本的大軍,中國哪裡會有出席開羅會議、發表波茨坦宣言、成為聯合國創始四強、以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與資格腦海裡突然浮現出去年諾曼底紀念儀式上佩戴著勛章,意氣風發的二戰老兵.

究竟是什麼使我們一次次把階級矛盾凌駕於民族矛盾之上。難道所謂的"意思形態"真的能把中國人的心理扭曲到如此地步.往者雖已逝,來者猶可追。那些國軍的抗日老戰士應該得到尊重,哪怕是遲到的尊重。這份記憶屬於他們,也屬於這個國家,屬於這個民族,屬於子孫後代。但我們錯過了,錯過了最後彌補遺憾的機會。也許是出於某種壓力或心理,對那場戰爭我們正在遺忘,而且是有"組織"的,有"選擇性"的集體遺忘。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