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滿蛤蜊皮未必是「海撈瓷」

發表:2010-05-04 19:1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南澳1號」此次考古,估計會吸引不少藏家的眼球。其實,對「海撈瓷」的關注從2005年清代古沉船「碗礁一號」的發現就開始了。

當年,「碗礁一號」部分古瓷出水,震驚了文物、考古界,同時,也吸引了海底古瓷器收藏者的目光,並極大地刺激了文物市場的神經——2005年年底,一批在海底沉睡了數百年的海撈瓷首次登陸拍賣場。儘管這些瓶瓶罐罐算不上官窯名品,但在中國嘉德四季拍賣會上200多件拍品總成交額高達2727萬元、成交率為92.05%,而拍前的預估價僅為100萬元。次年5月,北京某拍賣公司拍出的一隻明洪武釉裡紅蓮口魚藻大盤「海撈瓷」價格為792萬元。瓷器市場頓時刮起了一股「海撈瓷」之風。

「海撈瓷」逐漸受到藏友關注,迅速在圈內引起收藏者共鳴。甚至有部分瓷器藏友專門趕往福建、廣東沿海,希望能得到一件「海撈瓷」。同樣,國內不少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海撈瓷」,這些「海貨」真假難辨,雖然故事講得曲折動人,但估計多數不會是真的。

不久前,故宮博物院瓷器專家曾給筆者講了個故事:南方有位企業家收藏「海撈瓷」,自己在溶洞裡放了上千件的瓷器,請她去鑑定一下。瓷器上面都長滿了小蛤蜊皮,看著身上都起雞皮疙瘩,但瓷器根本就不對,而藏家還根據上面生長的海生物,堅信自己收藏的就是「海撈瓷」……

撈到沉船文物的漁民只是極少數,「海撈瓷」流入市場的數量也是很有限的。哪來這麼多「海撈瓷」啊,有行家曾對杭州市面上的「海撈瓷」進行鑑定,發現其中95%是贗品。有人就曾用80元的價格買下一件標價6500多元的「海撈瓷」。可見,在「海撈」神話的背後,更多的是個別利慾熏心的人利用藏家的狂熱製造的贗品。

對「海撈瓷」的鑒別,應以瓷器本身的相關要素為基本著眼點,千萬不要被繪聲繪色的打撈故事和流傳來源所迷惑,更不要被瓷器表面有海洋附著物的假象所迷惑,以免陷入騙局。

来源:齊魯晚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