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被城鎮化」憂思

作者:冷鋒 發表:2010-06-09 15:4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3個留言 列印 特大

17屆三種全會重提農村改革,聚焦於農村土地的流轉,可視作政府力圖破冰城鄉壁壘,構建統一要素市場的一次努力,主因則是官方認為中國小農經濟效率底下,無法應對國際競爭,後或為避嫌,或覺得其指涉過窄,「土地流轉」逐漸淡出官方話語,轉而以「城鎮化」代之。受限於保增長與促轉型兩難處境及地方利益的掣肘,中國經濟轉型遲滯,國內消費裹足不前,而以基建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必然難以為繼。官方認定城鎮化既能提供居民消費,又能拉動投資需求,為此官方對其寄予厚望。

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中國正湧動一股加速城鎮化的狂飆,再加上媒體推波助瀾,地方政府在政績衝動和利益驅動之下,個個都在厲兵秣馬,準備大幹一場。「被城鎮化」不再僅是一種隱憂,而正在成為一種令人恐懼的事實。

地處魯北的慶雲和樂陵,因為筆者有親戚居住於斯,對其地方政策比較熟悉。慶雲縣為了鋪墊「城鎮化」,已經有幾年不允許在農村蓋新房了,而樂陵市也出臺了類似政策。農民則普遍有盲目的樂觀情緒,「再過幾年,我們也要住樓房了」,據說各個集中居住點均早已選好了風水寶地,一切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總之,住樓房,入小區已經是大勢所趨板上釘釘了,而有心的農民開始張羅著建一些偏房,以圖將來置換更大面積樓房。而真正令人憂慮的也許不是這一切幾年後將成為現實,而是媒體針對此事的呱噪和眾口一詞:這是件好事,是大勢所趨,農民很渴望,官員很興奮。城鎮化到底應否是發展趨勢,暫且存而不論,但如果不能守住土地自願流轉這條底線,所有對美好未來的沙盤推演都將喪失依據和前提。因為這條底線實際是權利底線,一旦突破,權利將無立錐之地,相應的,社會的基礎就會動搖:上訪、訴訟、爭鬥甚至殺戮都有可能出現,群體性事件必然此起彼伏,永無寧日,畢竟這條底線不僅關乎人的尊嚴,更關乎人的生存。

朝野力推城鎮化的激情,源於城鎮化能促進經濟轉型和GDP持續增長的蠱惑,依據是城鎮化能刺激居民消費,同時城鎮化的過程必然為鋼筋水泥的需求提供不竭的動力。後者從GDP增長的角度是無疑的,但必然掩蓋農村原有住房大量的拆遷、掩蓋不可再生資源和能源的浪費,掩蓋農民最終的自我埋單。不知道這種對鋼筋水泥的「被消費」是否與真正的居民消費同義?它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樓房相對於有一個小院的磚瓦房,到底哪一個能讓農民生活的更愜意?如果這也算居民消費,那麼城鎮化的兩點依據即「促進居民消費」和「基建投資拉動增長」便混同為城鎮化能逼農民花錢,僅此而已。那些居住在城裡的達官貴人幾乎篤定都認為農民渴望住洋樓,因為他們生活於其中優哉游哉,購物方便,醫療方便,交通方便,前提是他們有穩定的高收入,不事稼穡。可農民呢?我無意於以仁者的虛偽姿態替農民代言,對於他們深沉的苦難,因為愛莫能助,我更願意選擇一聲嘆息。所以我只談論問題,不談論其苦難。個人以為,這種並非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有諸多弊端,因為還沒有著手搬遷,其潛在的矛盾還沒有顯露。大致說來,從常理可以推斷包括如下幾點:

第一, 計畫中的居住小區遠離很多村子的田地,一旦搬遷,無論農民是否自願,都只能將土地經營權流轉給他人,否則經營成本太高,既耽誤時間,也浪費能源等資源。堪稱中國版圈地運動。圈地之後,對某些常年在外打工的青年來說,也許沒有太大影響,甚至樂觀其成,但對於一些中老年人,則將極大影響他們的生活水準,如果不考慮特殊種植,只種基礎糧食作物,受限於土地經營收益,其流轉費用肯定不會超過500元,按人均1.5畝土地計,每個人最多隻有750元的流轉所得。在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還處於杯水車薪甚至望梅止渴的今天,這點微薄的收入,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

第二, 擬議中的居民小區,其建設成本由誰承擔?由政府、由農民還是由投資商承擔?抑或是分擔?如果是分擔,如何說服農民?如果按照城市拆遷置換的模式,農民的牴觸情緒稍減,但如何收回成本?當然政府如果視為一政治任務,自有解決之道,央行開動機器加速印鈔票即可,還能一舉兩得,大拆大建還能提高GDP的增長速度。不過如此一來,農民750元左右的流轉收益又會縮水不少。

第三, 農民住上樓房,固然顯示了新農村建設的成就,為公僕的仕途增加了政績籌碼,但沒有獨立院落的格子樓房,農民的農具和牲畜如何安置?既然成了城鎮戶口,土地已經被流轉,農具姑且置之不顧,但牲畜呢?牲畜既是生產工具,更是農民維持生計的經濟來源之一。不養牲畜,則斷其部分經濟來源,居民消費又從何談起?

第四, 城市裡的樓房頻現樓脆脆、樓歪歪、樓倒倒,不知到時為農民建設的樓房質量如何?有沒有必要的配套設施?配套服務又如何?畢竟農民的消費能力有限,而商人不是慈善機構,其逐利的本性決定他們會權衡投入和收益而後行事。

第五, 農村本是熟人社會,依靠血緣紐帶和人情互助才能維持生產,傳統的居住模式,是以牆垣構成自主生活空間,鄰里關係比較簡單,即便如此,鄰里糾紛尚且不斷,一旦轉為居住樓房,鄰里關係更為複雜,上下左右都有可能出現糾紛,到時不僅爭訟劇增,而且會毒化農村人際關係,斬斷血緣紐帶和人情互助的傳統之根。

第六, 被城鎮化,不僅可能有上述各種弊端,更大可能在於遭遇農民反彈,搬遷不成,建成的城鎮成了「鬼城」、「空城」浪費人力,耗竭資源。

第七, 基層為達成某種行政目的,往往不擇手段,而救濟途徑又被堵塞,導致基層政府和村官更加有恃無恐。屢屢作出蠻橫的行政行為。為推進城鎮化,不允許村民自住蓋房即是其表現之一。這一蠻橫政策的出臺,已經對某些青年婚戀造成影響,在農村沒有一套新房子,男方找對象很難。這一問題也正在演化為農村的不穩定因素。

第八, 世人皆言城市化是發展趨勢,我對此雖有不同看法,但我向來不敢虛妄的談論如此宏大的主題。但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對農村的感情可謂五味雜陳,它是故鄉、是親情、是泥土、是莊稼、是耕牛、是牧童、是橫笛、是流水、是成長、是記憶、是貧窮、是奮鬥、是淳樸、是粗魯、是傳統,是生活方式,是是非曲直,更是文化和文明。我們自小浸淫其中,不解風情時便已接納了它,它是我們的靈魂所系,我們總想表現得優秀,是想讓它更加驕傲。緊張的生活節奏,自然經濟的解體已經破壞了農村自足閑適簡樸的生活方式,年輕的農民常年在路上,心境疲憊而無處歸依。如果再徹底取消農村,一種文明將徹底斷裂。我們將再也沒有詩意,沒有傳統,甚至沒有歷史。我也當然知道,在談論經世致用的問題時,談論這些既大二無當也顯得矯情。但此中的痛感,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在我看來,農村最大的問題是其空心化趨勢,村子中心的房屋破敗凋零,只有老人甚至無人居住,而村子規模卻一直擴張,良田被建成房屋,而人口卻沒有增加。對這一現象的主因筆者曾在《第三次土地改革,如何防止強制流轉損害村民利益》一文有過討論,既有村官賣地自肥的表面原因,更是農民土地權利弱勢、土地歸屬預期不明朗、博弈能力底下必然造成的惡果。作為一個農耕民族,對土地有近乎膜拜般的珍視,如果強化其歸屬預期,真正賦予其所有權,這中浪費良田的問題會迎刃而解。

當然,我並不一般的反對城鎮化,但前提必須是自主的,應該以城鎮化的魅力而不是行政力量來吸引農民的聚集,說到底,城鎮的發展應該是自然漸進而非躍進式的。農民轉為城鎮戶口,就其形式上,應該是自由的,既無差別無歧視的接納,但背後往往受限於城鎮所能提供的崗位。

在民主有缺失時,高層如果不想讓城鎮化走樣,與自己的初衷南轅北轍,必須暢通公力救濟的途徑,對各種形式的強制流轉進行司法監督。讓農民有冤能訴,以此對抗地方政府或村官的侵權行為。某種意義上,最大的善政是無為而治,現體制下尤其如此。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不謀一世者不足以謀一時。望那些居廟堂之高的人們三思後行。

冷鋒 於一箭閣
2010年6月8日夜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來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