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公司的搖籃-斯坦福大學

發表:2010-11-22 16:3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矽谷的興起很大程度上是靠斯坦福大學多方位的支持。很多當今世界上 IT 領域的領頭公司都是由斯坦福大學的學生和教授創辦的。它們包括惠普公司、思科公司、太陽公司、雅虎公司、Google(谷歌)公司、英特爾公司、製造處理器和工作站的 MIPS 和 SGI 公司、世界最大的顯卡公司 Nvidia、世界最大的視頻電話會議公司 Webex 等,另外在非科技領域還有著名的耐克(Nike)公司。此外,微軟的 CEO 史蒂夫?鮑爾默和前董事會共同主席 Jim Allchin 也畢業於斯坦福。斯坦福在商業界和科技界創下的這種奇蹟是世界上任何其它的一流大學都無法比擬的。為什麼斯坦福大學能創造這樣的奇蹟呢?這要從它的發展、它的文化說起。

1. 充滿傳奇的大學

關於斯坦福大學的各種傳奇故事在網際網路上廣為流傳,有些是真的,有些是杜撰出來的。其中最流毒深遠的訛傳是這樣的:

有兩個鄉巴佬夫婦,找到哈佛大學,提出為哈佛捐一棟大樓。哈佛大學的校長很傲慢地說,捐一棟樓要一百萬,然後三句兩句地便把這對老夫婦打發走了。這對老夫婦一邊走一邊嘮叨,才一百萬,才一百萬。他們有一個億要捐,於是便乾脆自己捐了所大學,就是今天的斯坦福大學。

這個訛傳被翻譯成各種文字,廣為流傳,以至於斯坦福大學不得不在自己的網站上闢謠。其實,這個故事裡面的漏洞很多,首先,瞭解斯坦福歷史的人都知道老斯坦福(Leland Stanford Sr.)是加州的鐵路大王,曾經擔任過加州州長、美國聯邦參議員,屬於精英階層(Elite Class),絕不是什麼鄉巴佬;我們在後面還會介紹到他的夫人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第二,在十九世紀,一億是一個天文數字,一百萬美元也是一個非常大的財富。美國最大的銀行花旗銀行到一九三幾年,存款才達到幾千萬美元。直到斯坦福大學創辦的二十年前,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捐贈不過七百萬美元,它建立起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霍普金斯醫學院。在老斯坦福的捐款中現金只有一千多萬,這已經是當時美國最大的捐款了。老斯坦福的捐贈中最值錢的是八千多英畝的土地。當年加州屬於「蠻夷之地」,土地值不了什麼錢,但是現在斯坦福所處的帕洛阿圖市是世界上土地最貴的地方,這些土地的地價漲了不止萬倍。第三,哈佛大學和美國所有的大學對捐助者從來都是非常慇勤的。坦率地講,比中國的大學要慇勤得多,不會怠慢任何慈善家。這是美國大學能得到巨額捐助的重要原因之一。

關於斯坦福大學真實的故事是這樣的。老裡蘭德?斯坦福夫婦把他們唯一的孩子小裡蘭德?斯坦福(Leland Stanford Jr.)送到歐洲旅行,孩子在歐洲不幸去世。斯坦福夫婦很傷心,後來決定用自己全部的財富(大約幾千萬美元,相當於今天的十億美元。)為全加州的孩子(Children of California,而不是傳說中的全美國的孩子或者全世界的孩子)建立一所大學,紀念他們自己的孩子。這所大學被命名為小裡蘭德.斯坦福大學(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簡稱斯坦福大學。

1885 年斯坦福大學註冊成立,兩年後舉行了奠基儀式,1891 年正式招收學生。共有五百名左右的學生,只有十五名教授,其中一半來自康奈爾大學。在這首批學生中,產生了一位後來美國的總統胡佛。(就是那位被評為最差的、把美國帶進 1929-1933 年大蕭條的總統。但是斯坦福仍然很為他感到自豪,建立了著名的胡佛研究中心)雖然斯坦福是一所私立大學,但是它在早期的時候不收學費,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學校財政上難以維持為止。

斯坦福大學的創辦過程非常不順利。斯坦福開課的兩年後,老斯坦福與世長辭了,整個經營和管理大學的任務就落到了他的遺孀簡?斯坦福的身上。當時整個美國經濟情況不好,斯坦福夫婦的財產被凍結了。(我估計要麼當時美國財產法關於信託財產方面不健全,要麼斯坦福夫婦沒有把他們的財產轉到自己信託 Living Trust 下面。這種情況現在在美國不會發生)校長喬丹(Jordan)和學校其他顧問建議簡?斯坦福關掉斯坦福大學,至少等危機過去再說。這時,簡?斯坦福才想到她丈夫身前買了一筆人壽保險,她可以從中每年獲得一萬美元的年金。這一萬美元大抵相當於她以前貴族式生活的開銷。簡?斯坦福立即開始省吃儉用,將她家裡原來的十七個管家和僕人減少到三個,每年的開銷減少到三百五十美元,相當於一個普通大學教授一家的生活費。她將剩餘的近萬元全部交給了校長喬丹用於維持學校的運轉。從斯坦福夫人身上我們看到一位真正慈善家的美德。慈善不是在富有以後拿出自己的閑錢來沽名釣譽,更不是以此來為自己做軟廣告,慈善是在自己哪怕也很困難的時候都在幫助社會的一種善行。

靠斯坦福夫人的年金補貼學校畢竟不能使學校長期維持下去。斯坦福夫人親自動身去了首都華盛頓,向當時美國的總統克里夫蘭尋求幫助。最終,美國最高法院解凍了斯坦福夫婦在他們鐵路公司的資產。斯坦福婦人當即將這些資產賣掉,將全部的一千一百萬美元交給了學校的董事會。斯坦福大學早期最艱難的六年終於熬過去了。喬丹校長讚揚道:「這時期,整個學校的命運完全靠一個善良婦女的愛心來維繫。」今天,不僅是幾十萬斯坦福校友,我們所有的人都應該感謝斯坦福夫人。她用她的愛心,靠她堅韌不拔的毅力開創出一所改變世界的大學。

關於斯坦福大學的第二個訛傳就是說斯坦福原來被稱作西部的哈佛,後來辦的超過了哈佛,結果現在哈佛被稱為東部的斯坦福。且不說斯坦福有沒有全面超過哈佛,作為全球第一知名大學的哈佛再不濟也不會稱自己為東部的斯坦福。同樣,心比天高的斯坦福根本不以成為什麼西部的哈佛而自豪。事實上,斯坦福公共關係的負責人在接待清華大學代表團時自豪地講,斯坦福等於哈佛加麻省理工學院(MIT)。雖然斯坦福的這種說法讓人覺得有些狂傲,但是確實有它的道理。

首先,斯坦福大學在專業設置上覆蓋了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合集。在美國大學裡有個普遍的看法(也許是偏見),「哈佛的人能寫不能算,麻省的人能算不能寫」,反映出哈佛側重文科而麻省側重理工科。(實際上哈佛有世界上最好的數學和物理學專業。)而斯坦福的人文理兼修。在美國一個大學的綜合排名其實沒有什麼意義,關鍵看專業的好壞。美國最熱門的專業首推醫學,然後是法律、工程和商業。一個學校的歷史專業或者政治學專業再好,在社會上也沒有什麼影響。斯坦福大學是美國唯一一個在這四大熱門領域都名列前茅的學校。它的商學院和哈佛商學院長期以來並列美國第一,它的法學院僅次於耶魯大學排在第二,它的工學院僅次於麻省理工也是第二名,斯坦福醫學院也在美國前十名。和斯坦福相比,美國其它大學都顯得有些缺胳膊少腿:哈佛和耶魯的工科很弱,普林斯頓和麻省理工沒有醫學院和法學院。

第二在辦學理念上,斯坦福集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之長於一身。斯坦福既強調素質教育,又強調專業教育。事實證明,全面發展有助於斯坦福大學培養出全才,而全才是作為業界領袖的必要條件。我們在後面的章節中還要詳述這一點。

斯坦福的校園被認為是美國三個最美的校園之一,另外兩個是康奈爾和普林斯頓。斯坦福人從不掩飾對自己學校的自豪感,甚至從教授到學生經常拿其它名校開玩笑。下面是斯坦福電機工程系教授出的真實的考試題。某個公司希望設計一種符合 A、B、C 和 D 等條件的數字濾波器,他們找到了麻省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的教師不會,你能幫助他們設計這樣的濾波器嗎?我想麻省理工學院的人看了這個考題一定不會舒服。斯坦福人驕傲自有他們驕傲的本錢,除了出了這麼多的實業家,孵化了很多跨國公司,斯坦福大學的學術水平更是聞名於世。它有十六位在職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一半是經濟學獎)和幾十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畢業生。除此之外,它還有七位數學領域最高的終身成就獎沃爾夫獎得主(註:數學領域的最高獎當屬菲爾茲獎,但是它只授予三十五歲以下的學者,而沃爾夫獎一般授予成就卓著的數學家泰斗們。),四位新聞最高獎普利策獎得主,有一百三十多名美國科學院院士,八十多名美國工程院院士。它的畢業生在全世界各行各業中執牛耳。

在美國眾多大學中,有一百年歷史的斯坦福大學歷史談不上悠久。且不說和有將近四百年歷史的哈佛大學比,就是和它的鄰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比,斯坦福大學起步也算很晚的。在斯坦福大學誕生後的頭五十年裡,它根本排不進美國一流大學的行列,更不要說和哈佛大學競爭了。到二戰後,斯坦福大學已經入不敷出,出現嚴重的財政危機了。美國的私立大學完全靠自己籌款,政府並不提供一分錢,再好的私立大學如果經營不善,都可能面臨辦不下去的危險。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在歷史上就出現過非常嚴重的財政危機,最後是靠它無數事業有成而又關心母校的校友捐助度過了難關。斯坦福大學當時還沒有這麼多富有的校友可以依靠,它最大的一筆財富就是斯坦福夫婦留下的八千英畝(三十二平方公里)相當於兩個澳門大小的土地,而大學的中心校園佔地不到其十分之一。(斯坦福大學至今荒地多於使用的土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電子工業發展很快,由於和亞洲的聯繫比二戰前緊密了很多,加州新興的電子工業和航空工業成為了加州的經濟支柱。很多公司有意從斯坦福大學購買土地,但是斯坦福夫婦的遺囑規定學校永遠不許出售土地。這樣,斯坦福大學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地荒著而無法發揮作用幫助學校渡過難關。

幫助斯坦福大學解決這個問題的是它的一位教授弗裡德里克?特爾曼,他後來被稱為矽谷之父。他仔細研究了斯坦福夫婦的遺囑,發現裡面沒有限制大學出租土地,於是他興奮地聲稱找到瞭解決問題的秘密武器 — 建立斯坦福科技園,科技園向外面的公司出租土地 99 年。在這 99 年裡租用土地的公司有徹底的使用權,按自己的意願建築自己的公司。消息一傳出,馬上有很多公司表示了興趣,並很快和學校簽屬了租約。1953 年,第一批公司,包括大名鼎鼎的柯達公司、通用電氣、夏克利晶體管公司(後來誕生出集成電路的先驅仙童公司)、洛克希德公司(美國最大的軍火商)和惠普公司進駐了斯坦福科技園。 對斯坦福而言,這件事的影響非常深遠,它不僅解決了斯坦福的財政問題,並且成為斯坦福跨入世界一流大學的契機。對外界而言,它促成了矽谷的形成。

2. 矽谷的支柱

美國和世界先後出現過很多的技術公司聚集地。但是一旦某個或者某一批大的公司開始走下坡路,這裡的科技發展就開始漸漸落伍。早期的科技公司,比如 AT&T 和 IBM 集中在紐約附近,但是在這兩個公司之後,不再有這個量級的公司出現。波士頓附近,尤其是 128 號公路兩旁曾經有過一些向 DEC 那樣的大公司和不少頗具發展潛力的公司,但是隨著老的公司衰退,新的公司始終不能形成規模。這個地區很難對世界信息產業產生大的影響。矽谷能夠半個世紀長盛不衰,一個原因是得益於亞太經濟的發展,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靠斯坦福大學不斷向矽谷注入新的技術。

很多人奇怪擁有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波士頓為什麼只能誕生一些小公司而出不來大的跨國公司。一個重要原因是斯坦福大學的辦學方法和美國東部的名校有很大的不同。斯坦福不是簡單地把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專業疊加,從波士頓搬到了加州,而是根據加州的情況辦了一所全新的學校。只要同時在斯坦福大學和美國東部哈佛、普林斯頓等名校呆過一段時間就能強烈地體會它們之間的巨大差異。

在眾多差異中,最重要的是開放性。我這裡講的開放性不是指校門二十四小時打開任人進出,這個要求太低了。所有美國的大學,包括西點陸軍學院和安納波利斯(Annapolis)海軍學院都是沒有圍牆任所有的參觀者開車自由進出。我這裡講的開放性是指一個大學在各方面,從教學到科研到生活融入了當地的社區。不論是生活在田園般的普林斯頓和康奈爾,還是大都市裡的哈佛和哥倫比亞,你能明顯感覺你置身於象牙塔中。一個學生不需要任何交通工具,因為他們大部分時間和中國大學圍牆裡的學生一樣,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而教授,則是傳道、授業、解惑加上做自己的研究。而生活在斯坦福,從教授到學生都很難有置身於象牙塔的感覺。

斯坦福大學的這種開放性首先是生存的需要。斯坦福大學在地域上遠離美國的政治中心,導致了它從政府獲得的研究經費佔整個學校經費的比例遠遠落後於東部的著名大學。以工學院為例,斯坦福大學和它的老對頭麻省理工學院規模相當,但是前者從政府獲得的經費只有後者的一半左右。如果讀者仔細研究一下美國頂尖大學的地理位置和政府經費的關係就會發現,大學來自聯邦政府的研究經費與它到華盛頓特區的距離成反比。政府資助的研究經費對很多教授來講並不是很容易申請。首先要寫很長的申請報告,然後一輪一輪地通過評審。在評審過程中,要花很多精力去和經費的主管人員以及同行評審人做公關。在美國申請經費和在中國拿錢一樣,人際關係很重要。一些教授經常請主管經費的自然科學基金會 NSF、DARPA 和國防部(DOD)的主管們參觀實驗室和參加自己的學術報告。而這些政府官員們要到斯坦福聽一次報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樣,這些離政府部門近的大學自然就近水樓臺先得月。斯坦福遠在加州,當然就很吃虧。因此,斯坦福一些已經提上終身教職並且不缺經費的教授到後來甚至懶得寫申請了。

作為一個大學教授,能從政府拿到大筆研究經費當然是可喜可賀的事。和從工業界拿經費相比,拿政府的經費有很多好處。首先,美國政府的資助一般來講強度較高,在這一點上各國政府都一樣,無需格外說明。從美國政府拿科研經費,除非像研製哈伯天文望遠鏡這類特殊的項目,很少需要做具體的系統,只需要進行方法研究,最後交一份研究報告就可以了。在這一點上美國政府和中國政府有很大的不同,拿美國政府的研究經費容易交帳得多。比如搞語音識別研究,在中國拿了八六三的大額經費要做識別系統,而在美國只需要用計算機實現自己的演算法,證明其有效即可。很少有教授會像李開復博士那樣真正開發一個語音識別系統。(美國從來沒有中國的科研鑑定會。)NSF 和 DARPA 等政府的科研主管機構這樣做是很有道理的,它為教授們省去了很多做演示系統的時間和精力,讓科學家們能夠把精力完全集中於研究本身。這是美國能夠在科技上長期領先於世界,並且幾乎每年都有人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毫無疑問,很多大學教授,樂於接受這樣的項目,他們既可以專注於做學問、多發表論文,又可以有穩定的經濟來源。(美國大學教授的暑假三個月的工資要從自己的科研經費中出。)一些成名已久影響力很大的教授,更是可以輕而易舉地拿到長期大額的政府合同,比如我已經多次提到的著名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專家賈裡尼克教授便是如此,他的經費常常是系裡其它教授經費的總和。久而久之,他們和政府互相產生了極大的依賴,自己把自己關在象牙塔裡。

但是,凡事有一利就可能有一弊。美國政府的 NSF 和 DARPA 等科研經費一般資助的都是工業界不願意支持的基礎研究項目,比如基礎科學、生命科學和材料科學的許多項目。這些研究課題在短期內不可能產生任何商業價值,有些可能永遠沒有商業價值,由政府出錢來資助這些項目對於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是非常必要的。一旦某個項目有了商業價值,並且可以由公司資助時,政府會漸漸減少並且最終停止對這些課題的資助,因為政府(納稅人的代表)認為沒有必要和工業界做重複的事,更沒有必要和工業界競爭。在這一點上,美國政府和中國政府與日本政府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說美國政府幾乎沒有對搜索技術研究的資助,因為它是一個已經開始盈利的技術。幾週前我接待了一個中國政府代表團參觀 Google,在最後的提問時間,一位官員問美國是否對 Google 這樣的高科技公司在政策上和資金上給予扶植和照顧,在場的 Google 副總裁回答,她覺得 Google 作為一個非常盈利的公司,既不應該也沒有必要從政府得到特殊的關照。需要政府幫助的是那些小而且不容易盈利的公司,比如太陽能公司。

即使是在工程領域,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常常是非常尖端而且可能的應用面非常窄,有時發表的論文都沒有幾個人真正願意讀,更不用說有商業意義了。賈裡尼克教授諷刺這種現象是「除了論文的評審者,沒有人會去讀這些論文」。美國對政府研究經費管理很嚴,嚴格禁止拿一個項目的經費去資助自己其它研究項目,即使經費有結余,教授們也不可能用它來研究有實際應用意義的課題。於是,拿了足夠多政府經費的教授通常也就不去研究應用課題了,更不要說自己去開辦公司了。久而久之,在美國東部的著名大學裡就營造了一種清高的風氣,大家比誰獲得的政府經費多,誰的研究論文出的多,誰的研究成果理論水平高。教授們的做事方式又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學生。這些學校的博士生們在學校時做實驗、寫論文,畢業以後接著當教授或者去大公司的實驗室做研究員。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有美國最好的電機工程系和計算機系,但是麻省當教授的博士畢業生比例比斯坦福高得多。從做學問的角度講這完全是對的,但是這種研究對創業幫助不大。

斯坦福大學遠離聯邦政府,從政府得到的經費相對比東部的名校少,這也不足為奇。但是,斯坦福大學守著矽谷,從工業界拿的錢比任何一個同樣規模的東部大學不知多多少倍。從公司拿錢一般來講強度不會有政府那麼大,而且還要做很多具體的事。有些公司支持的研究項目甚至無法發表高質量的論文。所以美國東部名校的很多資金充足的教授不屑於和工業界打交道。

但是,從工業界拿錢的好處也是很多的。最顯而易見的好處在於無論是教授還是他們的學生都可以通過接工業界的項目鍛練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凡是和導師接過公司項目的讀者對這點都會有所體會。這樣用工業界的錢,斯坦福就培養和鍛練了很多技術上的全才,他們從設計並實現一種產品到項目管理都得到了鍛練。但是如果僅僅是這一點好處,不過是把原來可能當教授的年輕人培養成了高級工程師和技術主管,而不是工業界領袖和創業者。其實和工業界保持聯繫並且為工業界做研究對於創業來講,最大的好處在於能夠看清產業發展的方向並且找到新的機會。這個潛在的好處對於年輕的學生甚至比資深的教授們更明顯,因為年輕人更願意嘗試。美國雖然在從科學技術向產品轉化方面做得比其它國家好一點,但是仍然明顯存在著工業界和學術界相脫節的現象,這不僅表現在大學研究的課題脫離實際,也表現在工業界在遇到問題時找不到答案,而能夠緊密聯繫這兩頭的斯坦福大學的師生常常就起到了重要的橋樑作用。在斯坦福這種例子很多,比如像思科早期路由器的開發,它本身是一個工程性強但學術性弱的題目,MIT 一般是不會碰這個題目的。但是,一般的網路設備製造公司因為侷限於現有產品也不會動腦筋去發明一個通用的路由器,這樣波薩克和勒納的機會就來了,他們發明瞭一種通用的路由器,並且因此而創辦了思科公司。再比如 DSL 的發明和應用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用於 DSL 的編碼方法早被貝爾實驗室發明瞭,大家不過是發表幾篇論文制定一些標準而已。而同時工業界生產數據機的廠家還在為將傳輸率從 14.4K 提高到 28.8K 費腦筋,它們本身沒有可能做到質的提高。在貝爾實驗室工作過的約翰.查菲,當時還是斯坦福年輕的助理教授,他看到並抓住了這個機會。後來成為美國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的查菲,當時已經是通道編碼的世界級專家,他比工業界的任何研究員都有更高的理論水平,同時他一直接受工業界研究經費,比絕大多數教授更會做實際的東西。在理論上查菲完善了 DSL 的編碼方法並且把它變成了一種國際標準,同時,查菲教授帶著他的學生辦起了 Avanta 公司,真正實現了 DSL 取代撥號上網這一跨時代的變革。

在斯坦福大學這類的例子非常多。大學對教授辦公司非常理解和支持。只要一個教授能完成教學任務,並且發表足夠多像樣的論文,斯坦福並不限制它的教授到外面的公司兼職,甚至在一段時間裏全時離開學校創辦公司或者在公司裡擔任要職。斯坦福大學校長約翰? 軒尼詩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八十年代他在發明瞭精簡指令集(RISC)的處理器 MIPS 後,便合夥創辦了 MIPS 公司。在以後的多年裡,他將主要精力集中在辦公司上,而不是在斯坦福的教課和搞研究。幾年後,MIPS 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後來又賣給了它最大的客戶 SGI 公司。軒尼詩本人才從工業界抽身出來,回到斯坦福擔任了工學院院長。經過在工業界的一番闖蕩,軒尼詩成為了難得的管理人才。幾年後,他開始擔任斯坦福的校長直到今天。現在,軒尼詩仍然是 Google、思科和另一家上市公司 Atheros 的董事。

開放校園的真正含義在於像斯坦福那樣,讓大學融入社會。開放是斯坦福的「本」,而廠校結合是它的「用」。後者保證了大學開放校園的具體實施。

北美的很多工科好的大學,比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加拿大的滑鐵盧大學都強調廠校結合。麻省理工學院為了讓學生獲得工業界的知識,和 AT&T 等大公司建立了共同培養學生的計畫(program),進入該計畫的學生要在 AT&T 工作一年(四個暑假),作為回報 AT&T 公司支付該學生的學費,美國不少大學有這種類似於獎學金的計畫。這對於進入這些培養計畫的學生來講當然是兩全其美的好事,既解決了昂貴的學費問題(註釋:美國私立大學學費是中等收入家庭無法承受的),又得到了很好的工業界工作經驗,將來無論是去工業界還是繼續讀研究生都大有好處。但是,這種松耦合的結合對大學和公司的直接幫助都不是很大。對於學校來講主要的好處不過是大公司替它資助了一些學生,同時替它承擔了一部分職業教育的義務,但是學生們在公司做的題目和學校通常毫無關係,這種合作對於學校的科研幫助非常有限。對於公司來講,雖然有了從名牌學校優先選擇優秀學生的有利條件,並且這些學生工作後進入角色會比同齡人快一點。但是,這些學生,大部分是本科生,畢業以後並不一定要去贊助他們的公司工作。在實習期間,他們也根本不可能為公司帶來什麼新的思想和技術。

斯坦福和矽谷的廠校結合要超出麻省理工學院的大學許多。斯坦福不僅在技術上、而且在人才的培養上給予了矽谷公司直接的幫助。在技術上的幫助反映在大量優秀的教授直接到矽谷的公司任職和研究這些公司的科研項目,我們在前面已經介紹過了。在人才上的幫助首先反映在大學一直在為矽谷各個公司的技術和管理人才進行繼續教育。矽谷公司多數的工程師並沒有碩士學位,不少人在工作中發現自己的專業水平需要提升,斯坦福大學為這些人提供了非常方便的進修計畫,他們可以每學期在大學修一兩門研究生的課程,這樣三到五年就能拿到一個碩士學位,有的人甚至一邊在公司全職上班,一邊利用業餘時間在斯坦福讀博士。雖然有時候一個博士學位要讀十年八年,但畢竟是能在全職工作條件下獲得博士學位的好辦法。當然,如果有人不想拿學位只想聽一兩門課也是可以的。矽谷的公司深知職業培訓的重要,一般都會在時間上和經濟上鼓勵員工追求更高的學位。為了方便矽谷員工修課,斯坦福大學有很好的遠程教育網路。學生不必到課堂上聽課,可以在家裡電視機前上課。斯坦福幾乎所有的課程都通過有線電視向校園和矽谷實時轉播,它自己的學生也沒有必要到教室去。很多人一學期沒有踏進教室照樣學得很好。萬一上課的時間和上班的事情有衝突,在職的學生可以在課後到圖書館借出課程的錄像補習。我不知道世界上是否有其它大學為周圍的公司的員工提供了如此方便的職業教育機會。

在斯坦福讀在職博士的矽谷員工通常比剛剛本科畢業的學生更容易找到有意義的研究課題,因為一方面他們有工業界的經歷,知道哪些課題今後對自己幫助大,另一方面,他們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不需要靠教授的助學金生活,他們更看重教授的研究方向和水平而不是他們手上的錢。(對於沒錢的剛畢業的學生,常常要為了爭取獎學金而犧牲自己的興趣。)世界各國的博士生都面臨同樣一個問題,花了四五年甚至更長時間研究的課題畢業以後可能沒有用途,因為博士生不完全有選擇課題的自由,有時也太不瞭解學校以外的社會。這個問題對於那些在矽谷工作過的博士學生一般不存在。這使得斯坦福高級人才培養的效果非常好。

斯坦福大學也為矽谷和工業界培養了很多管理人才。有八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斯坦福商學院在美國和哈佛商學院齊名。矽谷很多優秀的年輕人在公司工作一段時間後到那裡去充電。為了方便日理萬機的公司負責人也能到商學院進修 MBA 的學位,斯坦福除了有一般的 MBA 課程外還提供了專門給公司執行官們開設的 EMBA 課程。

當然,從斯坦福拿任何一個學位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國有句話,「哈佛難進,麻省難出」。而斯坦福大學實際上是既難進又難出,它對學生一貫採用嚴進嚴出的做法。有人認為只要給斯坦福捐一大筆錢就能「混」進學校,這個想法完全錯誤。因為斯坦福並不缺錢,而且不會為了錢去砸自己的牌子。(哈佛等大學同樣杜絕這種達不到要求的學生入學)根據斯坦福大學官方網站公布的數據,它本科生的四年畢業率只有 75% 左右,即使到第六年,畢業率也只有 95%。也就是說有四分之一的學生四年內完成不了本科學位,有百分之五的斯坦福本科生最後拿不到學位。這個淘汰率比中國最好的大學不知道要高多少。斯坦福的博士生淘汰率就更高了,很多人讀了幾年因為無法通過博士資格考試(Qualification Exam)不得不拿個碩士學位走人。以它的電機工程系為例,每年大約有一半的學生要被資格考試刷掉,當然每個人有兩次機會。

除了為矽谷提供技術支持和培養人才外,斯坦福在幫助矽谷轉型方面貢獻很大。八十年代以前,矽谷的支柱產業是半導體。八十年代以來,從斯坦福孕育出的思科公司、太陽公司和 SGI 公司(太陽公司在九十年代的主要競爭者),推動了整個矽谷從半導體到硬體系統的轉型。九十年代末,誕生於斯坦福的雅虎和 Google 以及無數小的網際網路公司掀起了網際網路的熱潮,實現了矽谷的又一次轉型。今天,斯坦福在能源、材料等方面的一些新技術正在幫助建立太陽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的產業,這個產業可能比網際網路更大。

一方面斯坦福大學帶動了地區性經濟,另一方面它又是矽谷崛起最大的受益者。矽谷的公司為斯坦福提供了巨額的研究經費和捐贈。在歷史上,惠普公司、思科公司、太陽公司和 Google 公司都是斯坦福的贊助者。僅惠普的創始人休伊特 2001 年就向斯坦福捐贈了四億美元的巨資,這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給予教育機構最大的一筆捐贈。2005 年,斯坦福收到的捐贈首次超過了它的老對頭哈佛大學,完全是托 Google 創始人和員工的福。斯坦福收益於矽谷的地方遠不止在財政方面。由於矽谷的發展,斯坦福大學學生的就業率成為美國最高的,很多優秀學生正是衝著找工作方便這一條原因才選擇斯坦福大學的。守著矽谷自然有得天獨厚的創業和與工業界合作的機會,這又成為一些優秀教授選擇斯坦福的原因。正是靠著矽谷的興起,斯坦福大學才從二戰後一個地區性大學一躍成為美國一流大學,繼而又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大學之一。

政府資助的研究課題不僅偏向於理論研究,而且研究方向也未必有很大的前景。大學教授看上去自由自在,可以研究自己有興趣的課題,不像公司裡的人被綁在上司交給的任務上。但是因為沒有經費是萬萬不能的,因此大學教授天天圍著經費轉,政府有什麼經費他們不得不申請什麼課題。幾年前在歐洲舉行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各國專家就這個領域今後的研究方向暢所欲言,賈裡尼克教授聽得不耐煩了,講道「你們在這裡吵來吵去白浪費時間,還不是各國政府給你什麼錢你就幹什麼課題。」這是一個大家不願意承認的事實,但它確實是實際情況。在 2000 年後的一段時間裏這個計算機科學在美國進入低潮,很多計算機科學家都轉行去搞生物統計和生物信息處理了。而現在,大量學習生物統計的博士生畢業了,而學術和工業界對生物統計根本沒有增加多少需求,很多博士生將很長時間找不到工作。這是政府計畫性很難避免的問題。
 

来源:萬維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