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寄宿生親子關係如何「保鮮」(圖)

發表:2011-04-18 01:2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網路圖片)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或全托幼兒園。這種託管式教育使孩子的自理能力有所提高,遠離外界的各種誘惑。表面上看,家長把孩子托付給學校、幼兒園似乎可以放心了。但實際上,這些孩子有可能面臨一系列的問題:難以擺脫戀家情結或面臨親情危機、和同學之間關係不融洽、青春期帶來的心理困惑和情緒上的波動、學習上的種種不順利等等,這些都需要家長及時發現,並在第一時間和老師溝通,讓孩子少走彎路。

幫助孩子緩解「情感飢渴」

琳琳在一所寄宿制學校讀書。剛開始,時常透露出想轉到走讀班的願望,而且每天都給媽媽打電話;到二年級,琳琳基本不提這事了,電話也少了。六年級以後,媽媽發現,女兒的自理能力提高了,可回家後話卻越來越少了,幾乎在自己的房間裡一呆就是半天,只有吃飯時才出來,回答父母的問話也多是簡短的幾句,親子關係明顯疏遠了。孩子為何變得「內向」了,媽媽從老師那兒瞭解到,琳琳在學校也不如以前愛說了、跟老師也比較疏遠,對班裡的事也不像過去那麼熱心了。老師建議琳琳媽媽,如果面對面的交流不順暢,可以試試藉助書信或網路的方式和孩子溝通。

於是,媽媽給琳琳發了一封e-mail,記述了女兒的每一個微小的進步,以及這些進步給父母帶來的欣喜;也表達了對她越來越疏遠父母、內向的憂慮,信中訴說著父母對她點點滴滴的關注,字裡行間滲透著對她無微不至的愛。媽媽以真誠和平等的態度和女兒交流,在信的最後寫道:「媽媽期盼你的回音!如果你願意,媽媽以後每週給你發一封e-mail,好嗎?」琳琳被感動了,立即回信,訴說了自己對父母的依戀和孤獨之情:「其實我有很多話想對爸爸媽媽說,但每次回家看到你們總是忙忙碌碌的,就只好把話嚥回去了。我知道你們對我好、為我忙,可你們不理解我。在學校,我沒有特別要好的、可以信賴的朋友,和同學有小摩擦、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不知道和誰說說心裏話,我覺得自己特別孤獨……」琳琳終於向媽媽敞開了心扉。

點評:

這是琳琳媽媽針對孩子的新問題、和班主任溝通後所做的嘗試,目的是使她在寄宿生活中依然能感受到親情、緩解住宿生容易產生的「情感飢渴」,及時以真情打開孩子的心結、擺脫孤獨感,幫她盡快從自我封閉中走出來。而之所以選擇e-mail的方式,是因為琳琳開始步入青春期,自我意識和獨立性都有所萌芽,既需要親情和父母的關注,又很愛面子,很多時候不肯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如果一味地追問,容易引發逆反心理,適得其反。在這種情況下,藉助e-mail交流,能起到很好的傳遞信息和溝通情感的作用。

建議:

找到溝通的契機。孩子寄宿時間久了,遇事往往有自己的處理方式,再加上剛剛步入青春期,容易產生孤獨感和親情疏遠問題。因此,父母要利用週末,細心觀察孩子的點滴變化,及時與老師保持熱線聯繫,隨時瞭解其在學校的情況、發現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並諮詢老師,找到和孩子溝通的突破口,消除他們因寄宿帶來的孤獨感。

尋求老師的幫助。小學高年級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髮育尚未成熟,渴望獨立,但又離不開依賴,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尤其是性格內向的孩子,在生活、學習上遇到難題往往會有無助的感覺。因此,父母要防患於未然,要把孩子的情況提供給老師,使之在需要的時候及時得到老師的幫助,並逐漸培養起孩子自我管理、承擔義務、責任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孩子學會敢於當眾表達

4歲的涵涵活潑可愛,她新近被轉到一家軟硬體條件都非常好的寄宿制幼兒園,但每週一早上,她總是哭著說「不去」;到了教室門口、聽到老師熱情地招呼,很不情願進去,還邊走邊回頭看媽媽,一副委屈的樣子。一段時間後,媽媽發現涵涵能乖乖地去幼兒園了,可是週末在家卻「沉穩」了許多……

一個週末的下午,媽媽特意請假早早來到幼兒園,她向老師介紹了孩子最近回家後變「蔫」了,請老師說說涵涵在幼兒園的狀態,得知女兒的話少到幾乎沒有,通常以低聲的「是」或「不是」回答問話,有時用點頭、搖頭、相應的手勢或畫畫表達自己的意思;和小朋友也很少交流。媽媽很吃驚,她講了女兒以前許多活潑可愛的故事。媽媽和老師聊了一個多小時,最後達成一致:涵涵的改變與環境的變化有關——表面看來是適應了全托生活,但實際上,孩子生活得並不愉快。涵涵需要更多的關注。

涵涵喜歡看書。於是,老師和媽媽商定,就利用這個長處,鍛練孩子當眾說話的能力。在幼兒園,由老師負責——老師關注涵涵看了哪本書,並有意安排她講給小朋友們聽;在家裡,由媽媽負責——親子共讀,媽媽講一頁,女兒講一頁,等孩子講熟了,媽媽就安排全家人、鄰居家的小朋友聽涵涵講故事;每週回家,媽媽還讓她把在幼兒園學到的新兒歌或故事講給家人聽。另外,老師建議媽媽,和孩子玩編故事的遊戲,這樣不但給孩子創造了多說的機會,也可以藉此瞭解寶貝的內心世界,滿足她的精神需要。三個月後,涵涵果然開朗多了。

點評:

有些孩子並非以激烈的形式表現出對全托的不適應,就像涵涵,她的沉默其實是一種反抗。從每天都能見到父母,到一週回家一次,孩子會不會感覺被父母拋棄了?而在幼兒園裡,又不能盡快適應新環境,孩子心裏的鬱悶不知如何排解。涵涵媽媽的主動溝通,使老師發現了孩子全托前後的變化,發現了涵涵渴望成人陪伴和關愛的內心需求,找到突破口,對症下藥,給孩子更多的關注,使之從中感受到溫暖,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這對涵涵來說,是及時雨。在幼兒階段,父母和老師對孩子細緻的觀察、及時到位的切磋和循循善誘,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和性格的關鍵。

建議:

定期和老師交流。把寶貝送去全托的家長往往是大忙人。但還是最好給自己定一個期限,比如一個月和老師溝通一次;也可以在發現孩子情緒不對頭後和老師聊聊,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如果沒時間面談,打電話、發電子郵件或簡訊都很方便。經常瞭解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和活動安排,家園配合,才能在第一時間幫助孩子。

不迴避孩子在家的問題。有的孩子在幼兒園是乖寶寶,可一回家就成了小霸王。對於這種行為反差,家長不可迴避,而應該和老師共同想辦法,採取一致的措施鞏固孩子的良好行為、糾正不良舉動,幫他們養成好習慣、好品性,避免「5+2=0」的教育方式。

来源:中國婦女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