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話《左傳》(上)(圖)

——中華五千傳統文化大系列之點睛傳統(7)

作者:千載雪 發表:2011-06-22 22:4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4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左丘明(約公元前502年-約公元前422年),相傳為中國春秋末期魯國史學家,為《左傳》和《國語》的作者。出生在今天的肥城市石橫鎮衡魚村。

據《左傳精舍記》記載:「(周景王)十有六年,楚公子比軾其君虔於干溪。相之子(成)避國亂遂適魯,為魯太史。(成)生丘明,世為魯左史官。」左丘明的姓氏與他的職官是相聯繫的。「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左丘明為左史官,以官職為氏。

據說左丘明是春秋時期的盲人史官,與孔子同時代或在其前。司馬遷《史記》稱其為「魯君子」,又說他失明或無目,因此許多人認為他是一位瞽蒙。左丘明世代為史官,並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據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史《左傳》,和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從孔子的語氣中不難體會出孔子將左丘明引為同道,對於花言巧語、偽善的作法都感到很可恥。由此得知,左丘明是與孔子同時代的人,而且與孔子關係甚篤。《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載:「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餘君,莫能用,故四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七十子之徒口授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一、《左傳》傳承至今的緣由

首先,我們知道中華文化是神傳文化,那麼在開創文化的時候就會處處體現神的慈悲。很多的文化其實都是神有意安排一個人來開創的,而且這本身就是他修煉回升的過程。

其次,我們可曾想過,一本書,一段歷史因何經過兩千多年的傳承還能顯示出那種獨特的魅力?而且遍及華夏,澤披八方,全球傳揚?

我們都知道一種東西特別是學說,要想在世間立足,必須得有一個場存在,才能使這個東西在世間能讓更多的人接受、傳揚。《左傳》能夠福益華夏和世界這麼多年根本不僅僅是內容上的真實與文筆靈動和哲理的強悍。

因為我們都知道,漢字本身也是神傳的方塊字。他的用詞和用字是十分的講究的。為什麼神給中華大地上的子民開創的是這種字,而不是像外國那種符號文字?就是因為神要給人留下一種內涵大的文字,為的是今朝在人間洪傳宇宙大法!那麼在奠定文化過程中得讓人們逐步的瞭解文化的內涵意義所在。

那麼既然是神想給人類留下這種文化,讓後世有一種歷史的借鑒;和今朝給大法洪傳時代的人們能理解法奠定文化。那麼這部《左傳》作為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而言,必須具備那種很大的威德與力量才能夠讓後世接受,這是中華神傳文化的核心問題之一。

那麼既然《左傳》作為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要具備這種力量,讓人們接受它,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那麼在寫作過程中作者就必須達到標準才能夠讓其有那麼大的威德,才能讓這本書屹立於人們的心靈之中。

我們都知道左丘明失明寫的《左傳》為何?在歷史上寫大部頭的或者編著大部頭的歷史書籍的學者好像都經歷一番磨難:司馬遷受宮刑著《史記》;司馬光編完《資治通鑒》不多時就故去了;紀曉嵐等人因為編撰《四庫全書》多次被乾隆皇帝呵斥,被貶官。

一部書,尤其是史書,編出來是要留給後世的,那麼憑什麼能留給後世?其實就憑著著書者們那份對歷史的直書,對真實的堅守。他們用自己的人格和精神譜寫了一部寧肯自己忍辱負重也要為了子孫能有章可尋有例可考的「歷史」。這就是史官的歷史大任!

因為人間的理就是相生相剋,你要想成就那麼大的事情,就必須有那麼大的威德和能力才行。所以那很多時候,就出現了後來孟子所說的:「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而且作為史官要懂得君子之道,要剛直秉正,博學、謙卑、有恆才能把這個角色演繹好。

作為史家鼻祖,左丘明就在這個方面做了一個典範,也是神有意留給後世的一個典範。

點擊與作者交流

来源:看中國論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