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何故變「汪洋」?(圖)

發表:2011-06-23 07:4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導語:「夏季到武大來看海!」,微博上盛傳的段子凸顯了日前武漢暴雨造成全城嚴重內澇的不堪。這個被長江及漢江一分為三的沿江超級大城市一朝淪為「澤國」,多少顯得有些意外。但其實,有「城市良心」之稱的下水管道長期被人為「阻塞」,一場大雨就能讓光鮮的城市露了怯。

一、13年來最強暴雨,江城慘變「東方威尼斯」

這場突然的暴雨顯然超出了武漢人的日常經驗。6月18日,進入梅雨季節後的武漢迎來第三場強降雨,長達20多個小時的大暴雨被認為是1998年以來最大的一場(1998年那場特大暴雨被稱為百年罕見,11小時降雨量多達280毫米),降雨量達192毫米,相當於15個東湖。(東湖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水域面積33平方公里)全市共有82處路段出現滯水,部分地區積水甚至沒過腰部,過往的民眾不得不挽起褲腳、脫掉鞋襪淌水而行。

雖然數據上略遜於1998年,但暴雨給市民生活帶來的影響仍然十分麻煩。滯水讓武漢城市交通幾近癱瘓,中心城區多處變成汪洋一片,車道成「河道」,據武漢市公安交管局介紹,全市絕大多數地方水深都在40厘米以上,10余條公交停運,天河機場臨時關閉1小時。

雨澇成災的校園裡,樂觀的學生在水中撈魚、沖「浪」、游泳、行「舟」,更不忘調侃武漢的無敵海景。有網友的將狀態改成「在華科七年最浪漫的事情就是帶女朋友到武大去看海」;有的說「今天是6月18號,6月份裡武漢只下了兩場雨,一場10天,一場8天」;更有人建議華科和武大正式更名為華中海洋科技大學和國立武漢水族館。

二、排水管網,看不見的「政績工程」無人做

檢討武漢城市排水系統時,新聞報導裡」防漬標準按一年一遇設計「引起多數市民不滿,武漢本月的三場降雨強度都超過了這個標準。但事實上,「一年一度」的設定是符合國家最低要求的。一般城市按照年均的最大降雨強度設計排澇標準,「一年一遇」就是說每年平均會遭受一次內澇,即排水能力為24小時內累計降雨100毫米,或1小時降雨超過34.5毫米的降雨強度。

城市排水設施建設不足是全國普遍問題,並非武漢最差。例如,上海250個已建成雨水排水系統,也僅基本達到「一年一遇」,重點地區才達「三至五年一遇」;2010年5月廣州暴雨襲城,當時官方數據稱,當地中心城區排水管道達「一年一遇」的佔總量83%,達「兩年一遇」的僅佔9%。

更為直接的問題是,在國家普適標準之下,武漢如果確實需要將「一年一遇」的標準提高,那高出國家標準的部分誰來「付錢」? 武漢水務系統知情人士稱,目前對於城市漬水一般採用泵站抽水的方式抽排,要增加排水能力就得新建、改造抽水泵站,但是改建經費的申請和落實卻異常艱難。這其實很容易歸入埋在地底下的工程和高樓大廈哪個更有面子,更出成績的討論。

「重地面、輕地下」,排水管網歷史欠賬多

為何中部最大城市,沿著長江的武漢對一場強降雨無能為力?有網友質疑稱,「武漢市政建設這10年主要集中在路面以上,地下的排水系統可能沒啥變化,這算不算是面子工程的一個方面?」官方的回答某種程度上證明了這種猜測,武漢水務部門透露,武漢現有管網有的還是清朝年間修建,排疏能力退化嚴重。

專家則指出,以前在設計排水管網時,受當時的經濟條件和觀念等限制,管網和箱涵的口徑很小。近年來武漢的排水設施和泵站建設,一直未納入每年的城建重點工程名單,有關部門對此重視不夠。以漢口為例,這個老城區在建國前鋪設的排水管網現在還在發揮作用。這期間, 該區域大部分房屋都經過了多次翻修, 但是排水管網還是當初的管網, 幾乎沒有進行過系統翻修。

對於排水管網工程的輕視可以從南方週末最近的一篇報導中得到印證。中國的城市供水漏損水量高達每年60億立方米,這些水可以北京市區變成一個深達4米的游泳池,主要原因就是城市供水管網都在漏損。供水系統尚且如此,排水管網不常很容易想像。

5000多工地「野蠻」施工,引發排水管網「腸梗阻」

分析今次武漢內澇嚴重的漬水點不難發現,「災難」主要集中在那些正在施工的工地周邊。當地媒體報導稱,大大小小的工地在武漢如今有5000多處,很多施工單位野蠻施工,壓佔或破壞排水管網;有的工地形成深坑,天然形成大量積水;有的把泥漿、渣土傾倒入排水管網,引發本已老舊的地下管網「腸梗阻」。水務部門統計,在降雨集中時段,武漢市三鎮共有15處重點地區出現短時漬水,其中10處漬水是由於工程施工造成。

此間專家推算表明,以目前武漢市「一年一遇」的排水系統設計標準,在沒有大面積遭到施工項目破壞的情況下,順利「消化」連續的暴雨是沒有困難的。但因為施工項目密集且缺乏監管,導致排水系統受損進而效率低下的狀況再所難免。亦有分析將矛頭指向最大的基建項目,武漢市2010年大規模加快鐵路建設,在建線路2條,在建地鐵站29個,地鐵站之間的區間隧道累計貫通1.35萬米。毫不誇張的說,未來當人們檢討發端於2009年的「4萬億投資計畫「時,武漢內澇可以被稱為負面典型。

三、高樓大廈填平溝塘,城市無法暢快「吸水」

「胃口」縮小,50年來近百湖泊「蒸發」

南方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城市大多數處於水網地區,星羅棋布的溝塘水系是千百年來風雨沖刷、塑造的結果,具有天然良好的調蓄雨水、涵養滲流的功能。特別是武漢,處於長江與其最大的支流漢江的交匯處,水量充沛,市內數百個大小湖泊星羅棋布,遍佈三鎮,被稱為「百湖之市」。然而,武漢市水務局的調查數據顯示,近30年武漢湖泊面積減少了228.9平方公里,50年來,近100個湖泊人間「蒸發」,楊漢湖、範湖等耳熟能詳的名字僅僅成為帶「湖」字的符號。目前中心城區僅存的38個湖泊,仍面臨著繼續被侵蝕的危險。

某種程度上,武漢的城市發展史就是一部湖泊「消滅史」。市區多個地標性建築無一不是大面積填湖所建,填佔湖泊所建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等更是數不勝數。《武漢地理信息藍皮書》披露,這其中非法填湖佔46.7%。湖泊大面積減少顯而易見的結果是縮小了城市的「胃口」,增加了管道的壓力;其次,僅存湖泊常年淤泥,排水管道不暢,在暴雨時易發生湖水倒灌。

「盔甲」堅硬,核心區地面硬化率90%

武漢城市路面硬化導致排水管道壓力過大,也是產生內澇的重要原因。在過去,雨水落地後除了通過地表入河外,其餘部分主要是土壤吸收,然後蒸發或通過地下水進入河流。但近年來路面逐漸被混凝土、瀝青等不透水材料覆蓋,雨水無法滲透,只能通過人造的排水系統化解。有數據顯示,2010年武漢市城區面積 1615.14平方公里,在市區核心區684平方公里內地面硬化率達90%以上(山、水除外),核心區外930平方公咀地面硬化率達70%。

結語:一場豪雨提前實現了武漢市打造「東方威尼斯」水城的發展目標,也留下了辛辣的諷刺。在江城這個與水有緣的城市裡,防天災固然重要,除人禍卻更為迫切。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網易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