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災年救命到婚慶吉祥的好物

發表:2011-11-10 14:2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棗是水果,還是糧食

您恐怕沒有想到,在中國古代,「棗」是「木本糧食」、「鐵桿莊稼」,和米、面同等重要,棗是水果,還是糧食。《戰國策》載,蘇秦曾對燕文侯說:「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由田作,棗栗之實,足食於民矣」。早在2000多年前,棗已被作為重要的木本糧食。現代營養學研究證實,棗的含熱量幾乎與米、面相近,故可代替糧食。

中國人的聖果

棗有兩個英文名字,「Chinese jujube」和「Chinese date」,在外國人的眼中,「棗」是上帝賜予中國人的「聖果」。

棗是酸棗的變異類型。酸棗是一個龐大的植物群落。從我國各地相繼發現的棗化石看,在山東臨朐縣曾發現距今1200萬年-l400萬年的酸棗葉化石,其形態與現代的棗和酸棗葉片基本一致,說明我國至少在1200萬年以前就有了酸棗(棗),且分布範圍較廣。而國外迄今未見有棗和酸棗化石的報導。

而我們現在所吃到的棗,則是祖先們從野生酸棗中選優加以馴化、保護和管理,使之變成現在棗的栽培品種。20世紀70年代,科研人員通過河南密縣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出的炭化棗果和棗核推測,我國至少在7000多年以前就已開始採集和利用棗果了。

有關專家對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2169年前)、湖北荊州江陵西漢墓(2150年前)及湖北隨縣曾侯墓出土的棘果實及核進行鑑定,當時的棘就是現在的栽培棗,從而說明兩千多年前,人們已經開始食用栽培棗。

中國栽培棗的歷史可以上溯到3000年前。《詩經》中,已經有了關於棗的記載,並且和酸棗分開描述。尤為關鍵的是,這部歷史文獻中,有「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的詩句,表明遠在西元前11世紀到前6世紀,棗則已經成為定期採收的栽培作物。另一個佐證是,成書於東周(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中提到「五果:棗干、李酸、栗咸、杏苦、桃辛」,說明2500年前,棗就與李、杏、桃、栗一起成為了重要的果品和中草藥。

我國古代在棗的栽培上非常重視品種的選擇。《齊民要術》中說古人「常選好味者,留栽之」,即進行品種選優和馴化栽培。在《爾雅》中記載有11個品種,到元代柳貫寫的《打棗譜》已蒐集到73個品種,有的還記述了其形狀和產地。我國著名棗樹專家曲澤洲教授綜合各古籍中所記載的棗品種,除重複者外共有109 個。

1993年出版的《中國果樹志·棗卷》記載棗品種749個。劉孟軍教授在2009年出版的《中國棗樹種質資源》一書中指出,迄今已經發現和記載的棗樹品種和優良類型近1000個。

從災年救命糧到婚慶吉祥物

棗是滋補食品,民間早有「五穀加紅棗,勝似靈芝草」之說。

在傳統食品中,棗粽子、棗年糕等各種糕點,各具風味。棗還可加工製成蜜棗、醉棗、棗罐頭等食品;並可配製棗醋、棗汁、棗酒、棗茶等飲料,或製成棗泥、紅棗香精等香料和加工食品的配料。

棗在中國人生活中佔有特殊地位。勤勞的中國人,培育了一批批各地名棗,如北京的密雲小棗、河北的讚皇大棗、山東的樂陵小棗、陜西的大荔龍棗、浙江的義烏大棗等。

在中國人心目中,棗又象徵著吉祥與幸福,是禮儀慶典上的必備之物。最常見的習俗便是婚禮上關於「早立子」的祈福,一般是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在新婚夫婦的床頭被角放上幾顆棗和栗子,取其諧音「早立子」,以求早生貴子,多子多福。

棗樹的栽培,是與當地的文化和歷史進展分不開的。茌平縣誌記載,晉文公重耳登基前,曾在茌平縣避難躲身,他不思飲食,日漸消瘦。眾鄉親便把收穫的博陵大棗贈與重耳品嚐,沒想到食後胃口大開,重耳的身體也日漸好轉。此後,重耳卻始終忘不了博陵大棗的香甜,並向大臣推薦「此為救命棗」,「日食博陵棗,終生不見老」,從此以後,老人、病人、婦女坐月子必食該棗,博陵大棗在皇宮、在民間均流傳開了。博陵大棗每年要進貢朝廷。

棗樹極強的適應性表現在無論何種瘠薄的土壤,無論多麼惡劣的氣候,在種植其他作物產量無幾時,栽種棗樹卻能有較好的收成。自古至今,我國農民,特別是身處生態條件惡劣的山地、坡地、沙地、乾旱、寒冷地區的農民都重視棗樹的發展,並把棗視為珍貴的食品,在食物結構中佔有一定的位置。

古代的帝王們,則把棗作為富國強民的工具。春秋戰國時期,棗已被作為重要的木本糧食而受到重視。《史記·貨殖列傳》中有「安邑(今山西運城地區)千樹棗……其人與千戶侯等」的記載。《齊民要術》記載「旱澇之地不任稼者,種棗則任矣」。

鋻於棗是「木本糧食」、「鐵桿莊稼」,歷代王朝多於災荒過後,為發展棗樹發布詔書。河間府志記載了一道明皇帝朱元璋的詔書,他讓當地農民按丁分配栽棗樹任務,並詳細規定育苗和栽植數量等,如違旨則全家發到雲南充軍。

大災之年,棗也確實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以山西的呂梁地區柳林縣為例,該縣1924年2月至8月,整整半年沒有下雨,農作物收穫時顆粒全無,但大旱之年紅棗卻獲得了豐收,農民用紅棗度過了災年。同山西呂梁一樣,河北滄州地區「自古草澤之地」,但金絲小棗卻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廣泛種植。

由於受到廣泛歡迎,目前全國棗樹栽培面積已達150萬公頃,棗果年產量在300萬噸以上,佔世界棗產量的99%以上。除黑龍江外,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傳鄰國播歐洲 40多個國家種植中國棗

棗還作為中國的友好使者,走向了世界。現在世界各國栽培的棗樹,幾乎都起源於中國,並且直接或間接地引自中國。

起初,棗先是傳到與我國相鄰的北韓、俄羅斯、阿富汗、印度、緬甸、巴基斯坦及泰國等地;隨後向歐洲傳播,沿著絲綢之路被帶到地中海沿岸各國。

棗在美國栽培較晚,是1837年由歐洲傳入的,所以現在美國和法國的著作中,仍引用我國的郎棗或梨棗等原來品種名。日本沒有原生或野生的棗,自古栽培的棗樹都是從我國引進的(大約在9世紀以前)。在《和名類聚抄》上棗的和名為「奈豆女」或「奈都女」,指的是干棗,鮮食棗稱作「奈未奈都女」。在日本的古文獻《三代實錄》(908年)上就已記載了「光考天皇仁和二年(887年)從信濃國進貢梨和大棗」。此後在日本奈良朝、平安朝時代的栽培果樹中都記載有棗,說明日本栽培棗的歷史在千年左右。但其對棗的改進和推廣較慢,據統計在1959年-1964年間日本輸入干棗約4000噸,目前仍依靠進口。在日本的原始材料圃中目前仍有郎家園等幾個棗品種。

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曾大量引進我國棗的品種,美國也先後引進了200餘個優良品種。目前棗樹已遍及五大洲的40多個國家和地區,棗果的獨特風味、保健價值以及良好的適應性和豐產性,日益引起各國果樹專家和果樹種植者的極大關注。

来源:北京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