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永定土樓(組圖)

作者:整理/董心弦 發表:2011-11-24 14: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在閩西和閩南保存有數萬座形態各異的土樓,龍岩市的永定縣和南靖縣的數量最多,絕大多數土樓保留完好並依然住人。與一般民居錯雜共存,使龐然土樓猶如鶴立雞群,格外引人注目。在永定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23000多座土樓,其中有三層以上的大型建築近5000座,圓樓360多座。

永定土樓千姿百態,種類繁多,分方樓和圓樓兩大體系,其中有殿堂式樓、五鳳樓、長方形樓、正方形樓、三合式樓、五角樓、六角樓、八角樓、紗帽樓、走馬樓、日字形樓、曲尺形樓、吊腳樓、半月形樓、圓形樓、前圓後方樓、前方後圓樓、橢圓形樓等20多種建築形式,永定被稱為一座沒有大門的中國客家土樓博物館。

永定土樓建得早,位於永定湖雷鎮下寨村的馥馨樓,根據此樓居民孔氏族譜記載,它建於唐代大歷四年(769年),是現存最古老的土樓。有學者說福建土樓的根在永定縣,其它地方的是枝。就算年輕的「土樓王子」振福樓,距今也有近100年的歷史。

20世紀60年代後,傳統的土樓已基本歇建,永定縣高頭鄉高北村的「承啟樓」頻繁在影視中亮相,還載入《中國名勝辭典》,成為中國《民居》郵票組票之一。它以獨特的圓樓造型標本,使「永定土樓」的名聲不脛而走,成了福建客家土樓的代名詞。

在各類土樓中,最令世界各地遊客驚嘆的就是當地人稱為圓寨的圓形土樓。這種圓樓大部分分布在永定金峰溪流域的鄉鎮。圓樓外高內低,樓內有樓,環環相套,最具特色,其通風采光、抗颱風地震、防衛功能比方樓好,贏得了許多中外專家學者、文人墨客精彩紛呈的讚頌和比喻:猶如古羅馬的城堡,直指雲天;猶如黑色飛碟,從天而降;猶如朦朧古月,懸於東方;猶如一座古井,永不乾涸;猶如一部讀不完的百科全書,博大精深。

永定客家土樓大都分布在山地丘陵等山間谷地或呈串珠狀分布於溪河兩岸,這樣一可以接近水源,二可以就地取材。土樓朝向大都是坐北朝南,在建築上背陰向陽。由於土樓坐北朝南,太陽東升西落,所以到了中午,太陽便可照到天井,使得樓內光照充足。尤其是圓樓,因為其面積龐大,所以日照面積也就越大,得到的光照就越充足,太陽就可以照到每一個死角,同時又達到防潮防濕的作用。

有傳聞說,永定客家土樓是用「紅糖糯米」建造出來的。永定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附近,地殼較不穩定。這就需要永定客家土樓牢固且抗震,否則將很容易倒塌。在夯牆時,把竹條當作如今的鋼筋放到牆內,由於竹條堅硬且富有彈性,整體性能良好,所以地震發生時,牆內的竹條會被拉直,使得牆體不易倒塌,過後,竹條會受到圓樓回心力的作用,自然合回去,從而取得抗震的良好效果。

2008年7月永定縣初溪土樓群、洪坑土樓群、高北土樓群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除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振成樓外,還有京劇中所指的五鳳樓福裕樓、宮殿式的奎聚樓、直徑最小的如升樓等一批頗具特色的土樓。奇特的方圓土樓,秀麗的八景風光,古樸的民俗風情,融合成一幅絢麗的畫、一首動人的詩,一曲優美的歌,使人如醉如痴,心曠神怡。

現列永定縣十款名樓做簡要介紹:

現存最早的土樓:馥馨樓

馥馨樓位於永定縣湖雷鎮下寨村。建於公元769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是永定客家土樓群中最古老的一座。佔地1275.76平方米,高四層,牆身通體以生土夯成。馥馨樓沒有石基,這是沿襲了中原先祖的建築技術和建築形式,充分說明瞭永定土樓與黃河流域傳統民居的淵源關係。樓四周有四米寬的護樓壕溝,門前設有吊橋通行,其底牆生土摻拌有石灰、紅糖,堅固無比。堪稱中原古代建築文化的活化石。

馥馨樓沒有石基,沿襲了中原先祖的建築技術和建築形式,說明客家土樓與黃河流域傳統民居的淵源關係。牆體全部以土夯成。最早的居民為方、易、章、林四姓。多姓氏合建一座土樓,說明閩西的早期移民人口不多,財力有限。因為是四姓合建,馥馨樓才建成了東西南北四向均有敞廳的方樓。後來四姓將樓賣給了瀋氏,若干年後,瀋氏人丁興旺,另外擇地建了新樓,便將馥馨樓賣給來自山東曲阜的孔氏。

1200多年來,馥馨樓在歲月無情的腐蝕裡,牆皮剝落。前些年,樓內人家覺得一個門出入不便,想在樓後開個小門。幾個壯漢揮起開山鋤,鋤頭被牆壁重重地彈回來,鋤嘴倒捲了一個口子,牆壁除一個白點外,紋絲不動。樓裡人家只好請石匠,一小塊一小塊地鑿,干了二十多天,才鑿出一扇窄門。

歷經千年滄桑,馥馨樓沒有當年的繁華景象,缺角的樓體、殘破的土牆,顯得荒涼和頹敗,但它那石頭般堅硬的夯土牆,散發著綿綿不息的文化氣息,令人心馳神往。

土樓王:承啟樓

承啟樓位於永定縣高頭鄉高北村,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全樓直徑73米,走廊周長229.3米,全樓為三圈一中心。全樓共計400個房間,鼎盛時期住過800多人。1986年,中國郵電部發行一組中國民居系列郵票,其中福建民居郵票就是以承啟樓為圖案,該郵票在日本被評為當年最佳郵票。

土樓王子:振成樓

振成樓位於永定縣湖坑鄉洪坑村,建於1912年,是客家土樓的精品,最為富麗堂皇的圓樓,清初之前的土樓。該樓按八卦圖結構建造,卦與卦之間設有防火牆,內有花園、學堂等。內環還有中心大廳,雕樑畫棟,裝飾秀麗,古樸典雅。該樓內環2層,用磚木仿西洋式裝修,形成「外土內洋,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

宮殿式土樓:奎聚樓

奎聚樓位於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建於1834年,是宮殿式結構的方形大土樓,遠看頗有"布達拉宮"般的氣勢。從高處看,樓宇與背後的山脊連城一體,如猛虎下山,奎聚樓即是「虎頭」,樓前圍牆上有兩窗,似虎眼,建築時便是根據虎形地理特點而設計的。

府第式土樓:福裕樓


福裕樓位於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建於1880年,京劇中所指的五鳳樓,是永定府第式土樓的傑出代表,富麗堂皇。

最花工日的土樓:永隆昌

永隆昌樓位於永定縣撫市鎮社前村,建於清咸豐年間(1851—1861),以高大著稱。該樓因受地形限制,部分以沙灘為基地,填平工程特大,從填壩動工到整修完工,前後整整花去28年。主樓高五層半,佔地11519平方米。是方樓與五鳳樓的組合建築。主樓有福盛樓和福善樓兩座,合計有92個廳,746個房間,144座樓梯,7口水井。

最高的土樓:遺經樓

遺經樓位於永定縣高陂鄉上洋村,建於1851年。外牆東西寬136米,南北長76米,佔地10336平方米。其後座主樓高17米5層,共有房間267間,前樓一左一右建有兩所學堂,樓內子女可以在樓內就讀,學堂中間是個石坪,前建有大門樓,大門高6米寬4米。在主樓後面有花園一座、魚塘一口以及碓房、牛舍等附設建築。遺經樓共有280個房間。

現存最早的圓形、最多樓梯的土樓:集慶樓

集慶樓位於永定縣下洋鎮初溪村,建於明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距今592年,佔地2826平方米,為永定現存圓樓中年代久遠又結構特殊的一座。一般圓樓,小的設置兩處公共樓梯,大的設置四處樓梯,底層相通且層層環廊通達,相互往來,十分方便。唯獨此樓,按底層每戶從一樓到四樓各自安裝樓梯,各層通道用木板隔開,七十二道樓梯把全樓分割成七十二個獨立的單元。房間、樓梯、隔牆全用杉木材料構建,全靠鄰隼頭銜接,不用一枚鐵釘,竟也穿越了近六個世紀的風霜雨雪,與厚達二米的生土牆一起依然挺立。

防震巨堡:環極樓

環極樓位於永定縣湖坑鎮南中村,建於1693年,最大的特點是抗震性能特強,300多年來歷經多次地震。據縣誌記載,1918年2月13日(民國七年農曆正月初三日)永定發生7級大地震,附近田裡的泥漿水噴起幾丈高,樓頂的磚瓦幾乎全被震落了,餘震數次,共計十餘分鐘,環極樓正門上方第三、四層厚牆被震裂,裂口近20厘米,長近3米一尺多寬。可是地震過後,由於圓樓的向心力和架構的牽引作用,裂縫竟奇蹟般地慢慢合攏,僅留下一條細長的裂痕,而整個樓體安然無恙、巍然屹立。

不倒樓:五雲樓

五雲樓位於永定縣高頭鄉高北村,建於明朝隆慶年間(1567—1572),已閱歷近500年滄桑變化。俗稱「不倒樓」,長方形土樓,樓前牆體向內已傾斜1.5米,近100年卻穩而不倒,讓人唏噓不已。該樓原高3層,公元17世紀(清代初)由承啟樓建造者江集成購得,擴建為4層。離承啟樓百米之多,特點是沒有石砌牆基。現如今,樓內仍有3位老人居住。

點擊與作者交流

来源:看中國論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