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那些風俗習慣日益遠去(3)(組圖)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21-30

發表:2012-02-05 15: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二十一、北朝‧踏青

北國三月沐春風,香車紛然樂踏青。遊人誰顧楊柳綠,競看佳麗映桃紅。踏青之俗早在漢代之前已經盛行,《晉書》載: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們出外踏青。到了唐代更為盛行。如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孟浩然有‘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詩句,可見當時踏青之風。宋代在清明時踏青,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即描述清明踏青春遊情景。踏青日期南北不同:《月令廣義》說蜀地正月初三踏青,閩粵在二月初二日,北方則到三月或四五月方可見青。

二十二、唐‧內宴冷餐

御賜冷食滿宮樓,魚龍彩旗四面稠。千官盡醉猶教坐;歸來月上金殿頭。唐張籍《寒食內宴》:‘朝光瑞氣滿宮樓,彩纛魚龍四面稠。廊下御廚分冷食,殿前香騎逐飛球。千官盡醉猶教坐,百戲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問來由。’所謂冷食,即已做成的熟食。據史料載,如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餅、饊子等。因在寒食節用,又稱寒具。唐宮內的寒食內宴,可謂最早的冷餐大會。

二十三、宋‧擔酒上墳

騎驢擔酒祭祖墳,一路春光滿眼新。道旁關扑擲得順,竿挑利物好誇人。南宋楊萬里有《三月三日上忠襄墳因之行散得十絕句》詩,當時上墳已由祭掃變為帶食盒酒具到郊外踏青的活動;而路旁許多賣粉捏孩兒、像生果子等物的小販用賭博形式吸引買主,這種賭博稱為‘關扑’。

二十四、明‧斗百草

百花爭艷滿庭芳,鶯歌燕舞女兒鄉。不喜飲酒猜拳樂,閑將斗草過時光。明翟佑《四時宜忌》:‘《荊楚記》曰: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時有斗百草之戲,亦祖此耳。’高啟《斗草》詩:‘摘拾遍叢叢,鋪茵曲檻東。眾家誰得?勝獨有並紅。’

二十五、唐‧祭掃

寒食祭掃塚一堆,風吹曠野紙錢飛。黃泉不知生人淚;暮雨蕭蕭惆悵歸。《荊楚歲時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按:傳說介子推於三月五日為火所焚,國人哀之,每歲春暮,為不舉火,謂之禁菸。唐王建《寒食行》:‘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壠年年無舊道,車徒散行入衰草。牧兒驅牛下塚頭,畏有家人來灑掃。遠人無墳水頭祭,還引婦姑望鄉拜。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但看壠上無新土,此中白骨應無主。’在唐代寒食掃墓,後來與清明祭掃合為一事。《東京夢華錄》:‘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

二十六、唐走馬射箭

垂楊金堤翠幕連,健兒走馬射堂前。國家尚武多才俊,方顯乾城諸英賢。孟浩然詩《上巳洛中寄王九迥》:‘鬥雞寒食下,走馬射堂前。’

二十七、五代‧蕩鞦韆

陽春女兒笑語喧,綠楊影裡蕩鞦韆。身輕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荊楚歲時記》載:‘正月……又為打球、鞦韆之戲。’註:《古今藝術圖》云:‘鞦韆本北方山戎之戰,以習輕戲者;後中國女子學之。乃以踩繩懸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鞦韆。’唐王建《鞦韆詞》:‘身輕裙薄易生力,雙手向空如鳥翼。下來立足重系衣,復畏斜風高不得。旁人送上那足貴,終賭鳴璫斗自起。回回若與高樹齊,頭上寶釵從墮地。眼前爭勝難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析津志》云:‘遼俗最重清明,上自內苑,下至士庶,俱立鞦韆架,日以嬉戲為樂。自前明以來,此風久革,不復有半仙之戲矣。’

二十八、清‧賣柳條

清明一霎又今朝,聞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比鄰諸姊妹,一枝斜插綠雲嬌。《齊民要術》:‘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夢粱錄》:‘清明交三月,節前兩日謂之寒食,京師人從冬至後數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條插於門上,名曰明眼。’後來婦女也將柳條戴在頭上,諺云:‘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皓首。’清詩人楊韞華有《山塘棹歌·插柳枝》:‘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比鄰諸姊妹,一枝斜插綠雲翹。’《歲時百問》云:‘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淨明潔,故謂之清明。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於渭陽,賜群臣柳圈各一,謂戴之可免蠆毒。今蓋師其遺意也。’

二十九浴佛節

佛光普照遍長安,吃齋誦經建寺庵。居士男女多佈施;為求來生結善緣。相傳夏歷四月初八日為釋迦牟尼生日,佛寺常於此日誦經,以各香浸水灌洗釋迦之太子誕生像;紀念佛之誕生,稱為浴佛節。唐代佛教信仰極盛,長安善男信女多於此日施舍。此風迄宋明依然。《東京夢華錄》:‘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禪院各有浴佛齋會,煎香藥糖水相遺,名曰浴佛水。’《日下舊聞考》:‘京師僧人念佛號者,輒以豆記其數。至四月八日佛誕生之辰,煮豆微撒以鹽,邀人於路請食之,以為結緣。今尚沿其舊也。’

三十、宋挂五彩線

榴花照眼艾蒿香,挂符門帘飲雄黃。粽角流蘇懸彩穗,平安佑爾度端陽。《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周處《風土記》謂:‘角黍,人並以新竹為筒粽。楝葉插頭,五採系臂,謂為長命縷。’宋人余靖《端午日即事》詩:‘江上何人吊屈平,但聞風俗彩舟輕。空齋無事同兒戲,學系朱絲辟五兵。’所謂五兵:弓、矛、戟、劍、戈;代表戰亂,系朱絲避之。後剪採為小虎,粘艾葉戴之鎮邪惡。《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椹之類,以彩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繫於小兒之背。’

来源:網路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