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天人合一」(上)

作者:鄭欣然 發表:2012-05-04 14:3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文化是神傳文化,華夏的傳統是承天理而來的,古人認為,上天主掌著一切,天道規範著一切。「天人合一」是以天與人的關係為中心思考宇宙和人生的問題,它是一種世界觀和宇宙觀,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傳統理念的源泉和歸宿,在傳統文化中始終佔主導地位,中國文化是神傳文化,華夏的傳統是承天理而來的,古人認為,上天主掌著一切,天道規範著一切。「天人合一」是以天與人的關係為中心思考宇宙和人生的問題,它是一種世界觀和宇宙觀,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傳統理念的源泉和歸宿,在傳統文化中始終佔主導地位,對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審美意識等各領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天人合一」的內涵博大精深,讓我們用心體會。

「天道」與人

宇宙是生命的宇宙,「道」是萬物之源、生命之源。世間萬物瞬息萬變,唯有天道永恆不變。古人認為,天地在造就萬物的同時,也把生生不已的德性賦予了萬物,這種生生不已的內在力量,使萬物生機盎然,競相成長。正如老子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闡述了道家對人與天、地、自然的關係,揭示出宇宙中萬事萬物都要遵從宇宙的特性及其生生不息的運行規律。

《中庸》上說:「蓋天之生人,既與之氣以成形,即賦之理以成性。故在天則為元亨利貞,而四時五行庶類萬化莫不由是而出。在人則為仁義禮智,而四端五典萬事萬物之理無不統於其間」。這裡說出「道」無處不在,在天為天道,在地則為地道,在人則為人道。人在其後天的行為中,只有專執其先天人性之善,才能順應天道而昌,只有順應自然法則,才能達到「天地人」和諧一體,才能得以生生不息。

「天人合一「是以人合天,而絕非以天合人。「以德配天」、與天地「合德」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確表達。效法天道者使自己全部身心與天道自然相統一,遵循「天之道」。《禮記》中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漢代的董仲舒說:「天人之際,合而為一」。

在傳統理念中,「道」意味著天道,「德」指人們遵循「道」,在心為德,施之為德行。人應效法天道,學習天地的品德:天之真實不欺,至公至正,浩然之氣充塞於天地之間,人應思真誠、正義而與天道相通,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做人要真誠坦蕩,明辨是非,有浩然正氣,才能與「道」相融合,達到「上下與天地同流」。

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心是最慈悲、仁愛的,《詩經.旱麓》中描寫萬物生機勃勃的樣子時說:「鳶飛戾天,魚躍於淵」。天地永遠不停的運動,覆載一切,給予萬物,使萬物共同生長,自身卻不接受任何事物,質樸、謙遜,博大無私,這種至德至善是人應效法的根本人生之道。

學習天地仁德、包容的慈悲心懷,堅定為善的意志,正如《周易》中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仁者愛人,珍愛生命,愛護他人,愛宇宙萬物,希望萬物都能欣欣向榮。「合道者」以天下蒼生為己任,以道德人格、正派的品格感化他人,偕同別人一道行善,使一切歸於天理正道。

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從開始就與道德的問題緊密聯繫在一起。也成為古代善為道者的準則。

天、人感應

《莊子.達生》說:「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宋代張載在《西銘》中寫到:「干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渾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是說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天人相應,天人相通,正如古語說:「善言天者,必應於人。善言古者,必驗於今。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善言應者,因天地之化。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

古人認識到「天人」是個整體,它們之間存在著聯繫和對應的關係,天象的變化會帶動人類社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史記.樂書》中說:「天與人相通,就好像形與影、氣的關係,做好事的人,天報以福;做壞事的人,天報以禍。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很自然的道理。因此講推天道以明人事。人君當像天行動,人君至誠的心能感動蒼天,使陰陽變易;如果人君逆陰陽,背天心,則會有災異發生,這是上天對人君的告誡」。

從這一理念出發的傳統文化,表現為重道、重神、重德、重天人和諧。在皇、帝、王的時代,作為當時群民的首領是由掌握天道規律的深淺所決定的,境界最高深者才能成為皇、帝、王。由於掌握著天道規律,這些皇、帝、王能夠與宇宙的能量場自由地感應、溝通、融合,真實地體現著天人合一的生存狀態,不僅能呼風喚雨,移山填海,甚至能調諧四時和陰陽,經緯天地,化生萬物。所以,他們才被稱為天皇、天帝、天王。

古時的人們也都站在道德的基點上為人處世,所以,人們對規律神機奧秘的洞察力和運用能力非是今天的人所能想像的,尤其是今天的中國人都被以中共灌輸的進化論來看待古人,以為古人是朦昧無知。其實,世代所留下的神話傳說就是當時人們的真實寫照,歷史的真實只是慢慢的越來越被道德水平日漸降低的後人們給變成了神話流傳於後世了。

古人認為,堅守做人的標準也就是遵從天道。「天命」與「人事」息息相通,道德規範是「天」為「保民」而賜予人間的,人服從天命,天就會賞賜人,否則,天就會降罰於人。人的善惡行為能夠被天所感應到,即「天之照人,與鏡無異」、「為善,天地知之;為惡,天地亦知之」。

翻開人類歷史,天災幾乎從未曾斷絕過。人如果做了違背天理的事,天將降災異警告,促人反省,若能及時糾正錯誤,彌補過失,那麼天譴就會自行消退。同時史料有記載許多行善者身上發生的瘟疫不侵、水火風雷不殃,善感天地的故事。這種真實的事跡,充分證實重德向善最能夠得到上蒼的眷顧與保護,縱使是在危難關頭,他們也能夠化險為夷,因為「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教化人心向善是解決天災殃及的最根本辦法,如《漢史》記載:漢元帝時,京城長安一帶發生了日蝕、地震等災變,元帝深感震驚和憂慮,於是向群臣問以政治上的得失。擔任「給事中」的匡衡按照儒家經典予以了答對,他說:「自君王以至黎庶,皆要敬天崇善。君王要秉承天意以行仁政、做善事、為百姓祈福。應減宮室之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姦佞。公卿大夫要循禮恭讓、好仁樂施、重義輕利,作民眾的表率。然後再在百姓中推廣道德教化,弘揚仁和之風。上行而下效,這樣國家可以興旺,百姓可以安居樂業。」匡衡針對時弊提出的改良措施,得到了元帝、大臣們和百姓的擁護和讚賞,實施後果然社會風氣好轉,災異不興,國泰民安。

古人敬順天意,遵行「推天道以明人事」,是指通過探索推演宇宙、自然運動變化的規律,以使人明白人類社會發展和個人生存變化的規律,明白做人的道理,達到「與天地合其德」,使自己的行為絕不偏離正道,遵天理、明人事的道理。古代設立了司星官、欽天監、卜官等,觀象授時等,很多事情通過預測和占卜來預知吉凶禍福。

其實,中國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觀察天文、天象,不僅用來計算曆法,而且用來觀察人間的變化。歷史上許多先知、先覺和高人都能通過觀察天象,預知世間大事的發生和朝代的變遷,如三國時諸葛亮的《馬前課》、宋代邵雍的《梅花詩》、明代劉伯溫的《燒餅歌》等,包括他們對今世的預言依然令世人震驚。

(待續)

来源:大紀元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